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音乐舞蹈系,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作曲教学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不可避免的对传统的作曲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包括工厂乐器制造技术的变革、城市音乐厅的兴建、网络作曲教学视频的丰富等一大批新形式下的新生事物,都可以成为传统作曲教学课堂的有益延伸与补充。
【关键词】:作曲;教学改革;课堂资源
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当下,这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自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我国创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以来,我们的作曲教学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们通过边实践边摸索的方式,自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作曲家。但受限于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原有的作曲教學活动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围绕作曲教学课堂活动,产生了一大批新颖的、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这当中,包括工厂乐器制造技术的变革、城市音乐厅的兴建、各类新型乐队的组建和演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完善、网络教学视频的丰富等,都对传统的作曲教学课堂产生了冲击。如何正确把握与运用新形势下的这些课堂内外资源,需要我们从事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教学的师生共同尝试新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利弊一瞥
除了作曲共同课比如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课程采用集体授课形式,我国作曲专业课大都采用一对一或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他的长处,比如,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显得更有针对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导致学生不太能了解到其他学生的进展,无法得知教师对于其他同样进度作品的评价,并且,这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教师将无法预先知道学生会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对于即将进行修改的学生作业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样会导致学生上交什么作业,教师就评讲什么,或者想到什么讲什么,使教学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改变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说,可以围绕同一个技术点,进行各自探索,然后一起交流。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分小组创作,然后让学生相互点评。也可以针对作曲界新出现的一种现象,让学生来进行辩论等等。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会使课堂显得更为生动,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相互之间的进度和长处,以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
二、课堂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课堂上的教学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的影响,并且集中授课的时间毕竟还是有限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资源可以让作曲课堂得到广泛的延伸。比如鼓励学生多到音乐厅现场观摩音乐会,组织学生到乐器制造工厂参观乐器制作流程,让学生广泛结交器乐表演、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等等各学科的朋友,从不同角度观察作曲和音乐作品的创作流通消化过程。
尤其是各类网络资源,网络对于当今时代的影响,已经不用花费过多笔墨,很多作曲类师生都知道上网百度各类演奏、讲座视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上网搜索技巧,也可以将一些经典的视频下载下来,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和讨论,比如超星学术视频录制的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杜鸣心讲授的《作曲漫谈.作曲创作》视频,在中央院的琴房里,杜老师旁征博引,在短短一小时以内,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核心出发,经过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贝多芬《32变奏曲》、《献给爱丽丝》、《小步舞曲》、杜鸣心《青年圆舞曲》、杜鸣心《鱼美人—水草舞》、杜鸣心《牡丹仙子—最后的双人舞》等等,将主题核心的呈示、巩固、展开、收束几个过程阐述得异常清楚,作为低年级的作曲类学生,这实在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这一类的视频还有可通过百度搜索出的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教授的《管弦乐配器法》系列讲座,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较好,还能进到国外的一些网站,搜索国外的一些讲座。
在各类学术期刊网上,也有大量的资源。比如在1993-1995年的《音乐创作》期刊上,曾经连载了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王振亚教授所撰写的《我的作曲课笔记1-10》,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作者学习作曲的经历,而且对于作曲中的技术性问题,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感受,学习的进度,老师教学的方法等也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该文的学习,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作曲课的一个大概走向,这样在学习上就可以有很好的预见性,便于学生学习阶段的统筹安排。现原文摘录几句《我的作曲课笔记-3》:“暑假后,新学年开始,专家用两次集体课讲授单三部曲式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1]。又如:在《人民音乐》上,曾刊载了我国著名旅芬作曲家秦大平发表的《十二音作曲法学习笔记上.下》[2]。文中也记录了作者留学芬兰西贝柳斯音乐院时,跟随艾柔. 海曼涅密和芒努斯· 林博里学习十二音的过程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就算学生不具备上网搜索学术期刊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把这些文章下载下来进行打印,发给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市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曲教材,也可以作为作曲课堂外的补充教材。比如罗忠镕的《作曲初步练习》,杨青的《作曲基础训练》,曹光平《小型作品作曲法教程》,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曲教学资源,不仅应该推荐给学生学习,就连教师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习借鉴。
结语
综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大破大立的高速发展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各类资源,而且要对传统封闭式课堂以外的各类作曲教学、作曲学术、经典音乐文献等课堂外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将当下的作曲教学改革引向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纵深化、立体化的发展改革。这不仅可以更为合理高效的调动各类作曲教学的课堂内外资源,而且也会使得我们的作曲课堂显得更为鲜活、生动,更有利于高校作曲人才的培养。
1、基金信息: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作曲家创作风格转变轨迹研究(16YJC760019),2015年度成都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81916003)阶段成果。
2、作者简介:黄金城,男,1980.11生,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音乐分析。
注释:
[1]王振亚.我的作曲课笔记三.音乐创作[J].1994年第1期.P75
[2]秦大平.十二音作曲法学习笔记上.下.人民音乐[J].1987年第2、3期.42-43
参考文献:
[1]罗忠镕.作曲初步练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光平.小型作品作曲法教程[M].廣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3]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彭志敏.注重预制构思拓展风格范围—关于科斯的《作曲法》及与作曲教学有关的问题和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2002 年第4期.
【摘要】:作曲教学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话题。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不可避免的对传统的作曲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包括工厂乐器制造技术的变革、城市音乐厅的兴建、网络作曲教学视频的丰富等一大批新形式下的新生事物,都可以成为传统作曲教学课堂的有益延伸与补充。
【关键词】:作曲;教学改革;课堂资源
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社会生活飞速发展的当下,这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自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我国创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以来,我们的作曲教学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们通过边实践边摸索的方式,自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作曲家。但受限于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限制,原有的作曲教學活动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围绕作曲教学课堂活动,产生了一大批新颖的、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这当中,包括工厂乐器制造技术的变革、城市音乐厅的兴建、各类新型乐队的组建和演出、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完善、网络教学视频的丰富等,都对传统的作曲教学课堂产生了冲击。如何正确把握与运用新形势下的这些课堂内外资源,需要我们从事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教学的师生共同尝试新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利弊一瞥
除了作曲共同课比如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课程采用集体授课形式,我国作曲专业课大都采用一对一或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他的长处,比如,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显得更有针对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导致学生不太能了解到其他学生的进展,无法得知教师对于其他同样进度作品的评价,并且,这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教师将无法预先知道学生会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对于即将进行修改的学生作业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这样会导致学生上交什么作业,教师就评讲什么,或者想到什么讲什么,使教学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改变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说,可以围绕同一个技术点,进行各自探索,然后一起交流。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分小组创作,然后让学生相互点评。也可以针对作曲界新出现的一种现象,让学生来进行辩论等等。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会使课堂显得更为生动,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相互之间的进度和长处,以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
二、课堂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课堂上的教学毕竟受到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的影响,并且集中授课的时间毕竟还是有限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资源可以让作曲课堂得到广泛的延伸。比如鼓励学生多到音乐厅现场观摩音乐会,组织学生到乐器制造工厂参观乐器制作流程,让学生广泛结交器乐表演、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等等各学科的朋友,从不同角度观察作曲和音乐作品的创作流通消化过程。
尤其是各类网络资源,网络对于当今时代的影响,已经不用花费过多笔墨,很多作曲类师生都知道上网百度各类演奏、讲座视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上网搜索技巧,也可以将一些经典的视频下载下来,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和讨论,比如超星学术视频录制的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杜鸣心讲授的《作曲漫谈.作曲创作》视频,在中央院的琴房里,杜老师旁征博引,在短短一小时以内,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核心出发,经过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贝多芬《32变奏曲》、《献给爱丽丝》、《小步舞曲》、杜鸣心《青年圆舞曲》、杜鸣心《鱼美人—水草舞》、杜鸣心《牡丹仙子—最后的双人舞》等等,将主题核心的呈示、巩固、展开、收束几个过程阐述得异常清楚,作为低年级的作曲类学生,这实在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术资源。这一类的视频还有可通过百度搜索出的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教授的《管弦乐配器法》系列讲座,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较好,还能进到国外的一些网站,搜索国外的一些讲座。
在各类学术期刊网上,也有大量的资源。比如在1993-1995年的《音乐创作》期刊上,曾经连载了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王振亚教授所撰写的《我的作曲课笔记1-10》,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作者学习作曲的经历,而且对于作曲中的技术性问题,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感受,学习的进度,老师教学的方法等也清楚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该文的学习,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作曲课的一个大概走向,这样在学习上就可以有很好的预见性,便于学生学习阶段的统筹安排。现原文摘录几句《我的作曲课笔记-3》:“暑假后,新学年开始,专家用两次集体课讲授单三部曲式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1]。又如:在《人民音乐》上,曾刊载了我国著名旅芬作曲家秦大平发表的《十二音作曲法学习笔记上.下》[2]。文中也记录了作者留学芬兰西贝柳斯音乐院时,跟随艾柔. 海曼涅密和芒努斯· 林博里学习十二音的过程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就算学生不具备上网搜索学术期刊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把这些文章下载下来进行打印,发给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市面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作曲教材,也可以作为作曲课堂外的补充教材。比如罗忠镕的《作曲初步练习》,杨青的《作曲基础训练》,曹光平《小型作品作曲法教程》,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曲教学资源,不仅应该推荐给学生学习,就连教师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习借鉴。
结语
综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大破大立的高速发展时代。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各类资源,而且要对传统封闭式课堂以外的各类作曲教学、作曲学术、经典音乐文献等课堂外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将当下的作曲教学改革引向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纵深化、立体化的发展改革。这不仅可以更为合理高效的调动各类作曲教学的课堂内外资源,而且也会使得我们的作曲课堂显得更为鲜活、生动,更有利于高校作曲人才的培养。
1、基金信息: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作曲家创作风格转变轨迹研究(16YJC760019),2015年度成都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81916003)阶段成果。
2、作者简介:黄金城,男,1980.11生,艺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音乐分析。
注释:
[1]王振亚.我的作曲课笔记三.音乐创作[J].1994年第1期.P75
[2]秦大平.十二音作曲法学习笔记上.下.人民音乐[J].1987年第2、3期.42-43
参考文献:
[1]罗忠镕.作曲初步练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光平.小型作品作曲法教程[M].廣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3]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彭志敏.注重预制构思拓展风格范围—关于科斯的《作曲法》及与作曲教学有关的问题和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2002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