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共存的价值,但是传统学习主要过分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正是要改变这种状态,让学习变成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提倡进行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一、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新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课为例。教材把加法的法则归纳为三大方面:“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我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能够把这一意义讲出的人不到30%,但这些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所理解的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书上所归纳的法则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把这句话按书上的形式让学生记住,那就是典型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一种机械接受。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足球比赛开始,播放一段录相创设情境,讨论净胜球的情况,从而引出课题。
2、利用图表,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1)带负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2)带正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3)带正号和负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4)数量相等的带正、负的小球放在同一個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交流,讨论学生亲身体验了有理数加法的形成过程,这个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的。试问,假如用传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直接把加法的法则说出来让学生接受,学生怎会有这样的体验呢?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一般经历以下过程:创设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形成认识——讨论交流——意义建构。
以《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为例,书上出现了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题目,面对这种问题,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理解知识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搭出一个正方形,并提出问题,搭出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然后,让学生接第一个正方形依次往右搭,能搭几个就搭几个,并提出一系列问题:
(1)搭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
(2)搭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4个呢?
(3)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100个呢?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5)你是怎样搭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2、独立研究,独立研究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具——火柴,让学生边搭边研究并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情况与得出的结论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学生的认识有以下四种方法:
(1)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4+3(X-1)]根。
(2)把搭第一个正方形的方法看作是先搭1根再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1+3X)根。
(3)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搭成的,然后再减去多算个根数,就得到共需要的火柴为[4X-(X-1)]根。
(4)从图形上看,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X根火柴,竖直方向用了(X+1)根火柴,所以共用了[X+X+(X+1)]根火柴。
4、对学生说出的几种情况让大家进一步验证,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探索这种规律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规律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动手操作,参与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合作完成的,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但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是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等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成果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要防止一次分组就不再变化的做法。
3、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停止,转入新的学习。
4、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形成资源共享。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肯定的应是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而不是哪一个尖子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的构建,科学、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体现出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愉快地学习。
一、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新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课为例。教材把加法的法则归纳为三大方面:“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我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能够把这一意义讲出的人不到30%,但这些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把所理解的有理数加法的意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书上所归纳的法则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把这句话按书上的形式让学生记住,那就是典型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一种机械接受。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足球比赛开始,播放一段录相创设情境,讨论净胜球的情况,从而引出课题。
2、利用图表,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1)带负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2)带正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3)带正号和负号的小球放在同一个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4)数量相等的带正、负的小球放在同一個方框中,得出结果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交流,讨论学生亲身体验了有理数加法的形成过程,这个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的。试问,假如用传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直接把加法的法则说出来让学生接受,学生怎会有这样的体验呢?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一般经历以下过程:创设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形成认识——讨论交流——意义建构。
以《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为例,书上出现了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题目,面对这种问题,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理解知识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搭出一个正方形,并提出问题,搭出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然后,让学生接第一个正方形依次往右搭,能搭几个就搭几个,并提出一系列问题:
(1)搭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
(2)搭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4个呢?
(3)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100个呢?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5)你是怎样搭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2、独立研究,独立研究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具——火柴,让学生边搭边研究并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情况与得出的结论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学生的认识有以下四种方法:
(1)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4+3(X-1)]根。
(2)把搭第一个正方形的方法看作是先搭1根再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1+3X)根。
(3)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搭成的,然后再减去多算个根数,就得到共需要的火柴为[4X-(X-1)]根。
(4)从图形上看,上面的一排和下面的一排各用了X根火柴,竖直方向用了(X+1)根火柴,所以共用了[X+X+(X+1)]根火柴。
4、对学生说出的几种情况让大家进一步验证,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探索这种规律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规律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动手操作,参与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合作完成的,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但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是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等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成果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要防止一次分组就不再变化的做法。
3、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停止,转入新的学习。
4、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形成资源共享。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肯定的应是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而不是哪一个尖子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的构建,科学、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体现出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索、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