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把“题意”放在“内容”项的首位。而“题意”的明确只能依靠审题来完成,具体来讲,就是明确文章写作的范围及重点,明确写作的各种限制性要求。所以,审题立意对于考场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如何做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内涵
新材料作文,其主旨往往都蕴涵于材料之中,这隐含的信息对考生既是限制和约束,又是暗示和启发。因此,透过材料的表象,依据材料的内容,研究材料的性质,通过具体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将材料的内蕴发掘出来,才能抽绎出最佳的文章立意。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单一型材料要根据主人公(如果材料的形式是寓言故事,主人公也可是动物、植物等)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比如: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材料中的主人公是蜗牛,中心事件是蜗牛的理想太过高远,实现难度太大,于是它因难而退,一事无成。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有:一是揭示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道理,一是讽刺了畏惧困难、不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不敢挑战困难的懦夫心理。
对于正反对比型材料,因其是将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件进行比较,因此分析时只要找出这个差异点,并找出材料对有差异的两则事件的态度,就能得出材料的中心。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的“切割宝石”,这非常明显是一则正反对比型材料。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对宝石的态度:老工匠的态度是“不敢”切割,年轻工匠的态度是“勇敢”并完美地切割了宝石。两者的不同点显然在于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老工匠代表“足够的经验”,年轻工匠代表了“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从材料对二者的态度看,立意应该是“经验很重要,勇气更重要”。因此,立意的重点应放在勇气上,但在赞美抛却顾虑、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材料对“拥有足够经验”的老工匠的态度并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其重要性的。
而材料的中心物件宝石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果把钻石当成个人的价值来看,就折射了这样的道理:如果迷信经验和权威,按照经验和权威布置的思路去做,就会留有遗憾的瑕疵,但是如果敢于打破那种权威和经验,敢于自己尝试,拿出勇气去否定,就有可能变成两颗钻石,人生就会更有价值。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此,小到企业、集体的前途,大到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可运用,辅之以深入的思考,就能写出立意高、思想深刻的作文。
至此,就可以确定本材料的中心如下:①抛却顾虑,勇于奋进。②经验与勇气的辩证关系,既可择勇气论之,也可二者兼顾。
二、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打开思路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新材料作文往往会有“自选角度”的要求,这就说明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而从一则材料中找出多种角度来,就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
比如,2013年四川卷的作文题目: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命题运用了一则材料,然而与其说是新材料作文,不如说相当于以“平衡”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因此,在分析时更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通过一些事例来体会:① 由于生活中的不公平,比如,父母疼其他孩子不疼我,我心理不平衡。② 由于学习上的不公平,我比他努力,但他天赋好,我成绩老是不如他,我心理不平衡。③ 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不平衡。④ 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⑤ 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不平衡。⑥ 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无法达到素质的平衡。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⑦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与极度缺乏休闲和娱乐的不平衡。⑧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不平衡。⑨ 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收入不均的不平衡(这也是社会热点)。⑩ 父母的拮据,与孩子的浪费虚荣不平衡。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助于考生针对一则材料在短时间内形成多种立意,为考生在多种立意中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立意,奠定了基础。
三、要联系有关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现实,避免就事论事
针对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考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切忌“就事论事”。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恰切的立意。
例如,下面这则材料: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面对类似的材料时,考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考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四、明确要求,确定立意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实际之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文章的最终立意了。这一步是审题立意最为关键的一步,它既是前面三个步骤后的一个结论性步骤,更应该是前面三个步骤的综合性结晶。 针对新材料作文,确定文章最终立意应该明确下列要求:
(1)准确。
“准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找准立意角度和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关联点,二是文章立意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以偏概全,或表述不周全。许多考生以为这条标准非常容易达到,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没能周密稳妥地考虑问题,使得文章立意似是而非。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他。
对于这则材料,有的学生的作文立意为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所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害怕犯错误”,这个表述的范围就太大了。在认识、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我们当然不能害怕犯错误;但是对于明知是错误的事情,再去明知故犯,就只能重蹈覆辙。
(2)扣题。
“扣题”其实就是“扣材”,是指要根据命题人所给出的材料来确定立意。现在有的教师和考生有这样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作文的成品只要能反映出材料的含义,整篇作文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甚至有一部分考生将命题者给出的材料置之不顾,另选材料,还根据另选的材料确定立意。这样就属于不能扣材,失分的风险很大。
(3)鲜明、简洁。
这是指考生用文字表述立意时,要旗帜鲜明,简明扼要。考生从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白了哪些道理,一定要直截了当地“一语道破天机”,绝对不能含糊其辞,罗嗦唠叨,车轱辘话来回说。表述论点只需要一两句话,指向要明确,针对性要强,肯定句与否定句皆可,句子要通顺、简洁,无语病。
(4)深刻。
就是考生确定的立意,要么鞭辟入里而具有独到之处,要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要么从平凡的事件中提炼出生活哲理,要么针对社会莫衷一是的热点提出正确的看法。不一定要让评卷者受到什么启发,但务必要让评卷者眼前一亮。要做到观点深刻,就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哲理;②掌握以小见大的思维方法,能从一个小的方面拓宽求深,发现本质;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2013年辽宁卷的作文,材料为: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客观来看,这则材料浅显易懂,很容易审清题意。这是一篇寓言类型的材料,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年轻人”和“老者”围绕着“沙子”和“珍珠”展开讨论,各有各的观点。显然“沙子”和“珍珠”都有象征意义,“沙子”代表了普通平凡的芸芸众生,“珍珠”代表了才能卓越的优秀人才。这则材料的审题重点在于“年轻人”最后的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这个问题,显然是要求考生进行辨证的思考:珍珠固然光彩熠熠,引人注目,但是沙子就一无可取之处吗?注意到了这一点,考生在写作时,就一定不能偏颇,强调做“珍珠”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的,但同时绝不能忽略“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符合题意,但同时不能对“珍珠”的意义大加否定。确立了这样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再根据鲜明、简洁的表述要求,可以立意如下:①人才与凡人。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④做绿叶还是做红花?⑤化作春泥更护花。因为材料简单,如果考生想要有所突破,就应该在“深刻”上下功夫。应该说,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从“珍珠”入手,强调要学有所成,一展长才,获得成功。那么强调“沙子”的重要性这一立意就更容易出新,写出独特之处。毕竟一篇作文具有思辨性,就比只强调一方面的作文要让人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上述步骤,从读懂材料、确立角度,到联系实际,到最后的确定立意,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综合性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的初始阶段,还是应该分步指导和训练。这种分步指导训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如果训练得扎实,就能有效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的能力。
一、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内涵
新材料作文,其主旨往往都蕴涵于材料之中,这隐含的信息对考生既是限制和约束,又是暗示和启发。因此,透过材料的表象,依据材料的内容,研究材料的性质,通过具体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将材料的内蕴发掘出来,才能抽绎出最佳的文章立意。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单一型材料要根据主人公(如果材料的形式是寓言故事,主人公也可是动物、植物等)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比如: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材料中的主人公是蜗牛,中心事件是蜗牛的理想太过高远,实现难度太大,于是它因难而退,一事无成。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有:一是揭示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理想”无法实现的道理,一是讽刺了畏惧困难、不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不敢挑战困难的懦夫心理。
对于正反对比型材料,因其是将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件进行比较,因此分析时只要找出这个差异点,并找出材料对有差异的两则事件的态度,就能得出材料的中心。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的“切割宝石”,这非常明显是一则正反对比型材料。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对宝石的态度:老工匠的态度是“不敢”切割,年轻工匠的态度是“勇敢”并完美地切割了宝石。两者的不同点显然在于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老工匠代表“足够的经验”,年轻工匠代表了“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从材料对二者的态度看,立意应该是“经验很重要,勇气更重要”。因此,立意的重点应放在勇气上,但在赞美抛却顾虑、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材料对“拥有足够经验”的老工匠的态度并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其重要性的。
而材料的中心物件宝石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如果把钻石当成个人的价值来看,就折射了这样的道理:如果迷信经验和权威,按照经验和权威布置的思路去做,就会留有遗憾的瑕疵,但是如果敢于打破那种权威和经验,敢于自己尝试,拿出勇气去否定,就有可能变成两颗钻石,人生就会更有价值。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此,小到企业、集体的前途,大到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可运用,辅之以深入的思考,就能写出立意高、思想深刻的作文。
至此,就可以确定本材料的中心如下:①抛却顾虑,勇于奋进。②经验与勇气的辩证关系,既可择勇气论之,也可二者兼顾。
二、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打开思路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新材料作文往往会有“自选角度”的要求,这就说明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而从一则材料中找出多种角度来,就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
比如,2013年四川卷的作文题目: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命题运用了一则材料,然而与其说是新材料作文,不如说相当于以“平衡”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因此,在分析时更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思维,通过一些事例来体会:① 由于生活中的不公平,比如,父母疼其他孩子不疼我,我心理不平衡。② 由于学习上的不公平,我比他努力,但他天赋好,我成绩老是不如他,我心理不平衡。③ 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不平衡。④ 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⑤ 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不平衡。⑥ 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无法达到素质的平衡。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⑦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与极度缺乏休闲和娱乐的不平衡。⑧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不平衡。⑨ 综合国力的提高,与收入不均的不平衡(这也是社会热点)。⑩ 父母的拮据,与孩子的浪费虚荣不平衡。运用发散性思维,有助于考生针对一则材料在短时间内形成多种立意,为考生在多种立意中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立意,奠定了基础。
三、要联系有关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现实,避免就事论事
针对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考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切忌“就事论事”。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恰切的立意。
例如,下面这则材料:
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面对类似的材料时,考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考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四、明确要求,确定立意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实际之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文章的最终立意了。这一步是审题立意最为关键的一步,它既是前面三个步骤后的一个结论性步骤,更应该是前面三个步骤的综合性结晶。 针对新材料作文,确定文章最终立意应该明确下列要求:
(1)准确。
“准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找准立意角度和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关联点,二是文章立意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能以偏概全,或表述不周全。许多考生以为这条标准非常容易达到,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没能周密稳妥地考虑问题,使得文章立意似是而非。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他。
对于这则材料,有的学生的作文立意为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所以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害怕犯错误”,这个表述的范围就太大了。在认识、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我们当然不能害怕犯错误;但是对于明知是错误的事情,再去明知故犯,就只能重蹈覆辙。
(2)扣题。
“扣题”其实就是“扣材”,是指要根据命题人所给出的材料来确定立意。现在有的教师和考生有这样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作文的成品只要能反映出材料的含义,整篇作文可以对材料只字不提;甚至有一部分考生将命题者给出的材料置之不顾,另选材料,还根据另选的材料确定立意。这样就属于不能扣材,失分的风险很大。
(3)鲜明、简洁。
这是指考生用文字表述立意时,要旗帜鲜明,简明扼要。考生从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明白了哪些道理,一定要直截了当地“一语道破天机”,绝对不能含糊其辞,罗嗦唠叨,车轱辘话来回说。表述论点只需要一两句话,指向要明确,针对性要强,肯定句与否定句皆可,句子要通顺、简洁,无语病。
(4)深刻。
就是考生确定的立意,要么鞭辟入里而具有独到之处,要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要么从平凡的事件中提炼出生活哲理,要么针对社会莫衷一是的热点提出正确的看法。不一定要让评卷者受到什么启发,但务必要让评卷者眼前一亮。要做到观点深刻,就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哲理;②掌握以小见大的思维方法,能从一个小的方面拓宽求深,发现本质;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2013年辽宁卷的作文,材料为: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客观来看,这则材料浅显易懂,很容易审清题意。这是一篇寓言类型的材料,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年轻人”和“老者”围绕着“沙子”和“珍珠”展开讨论,各有各的观点。显然“沙子”和“珍珠”都有象征意义,“沙子”代表了普通平凡的芸芸众生,“珍珠”代表了才能卓越的优秀人才。这则材料的审题重点在于“年轻人”最后的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这个问题,显然是要求考生进行辨证的思考:珍珠固然光彩熠熠,引人注目,但是沙子就一无可取之处吗?注意到了这一点,考生在写作时,就一定不能偏颇,强调做“珍珠”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的,但同时绝不能忽略“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符合题意,但同时不能对“珍珠”的意义大加否定。确立了这样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再根据鲜明、简洁的表述要求,可以立意如下:①人才与凡人。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④做绿叶还是做红花?⑤化作春泥更护花。因为材料简单,如果考生想要有所突破,就应该在“深刻”上下功夫。应该说,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从“珍珠”入手,强调要学有所成,一展长才,获得成功。那么强调“沙子”的重要性这一立意就更容易出新,写出独特之处。毕竟一篇作文具有思辨性,就比只强调一方面的作文要让人印象深刻。
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上述步骤,从读懂材料、确立角度,到联系实际,到最后的确定立意,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综合性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的初始阶段,还是应该分步指导和训练。这种分步指导训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如果训练得扎实,就能有效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