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广西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我国现在处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不断弱化,如果不能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的结构和水平,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流失”不是不可能发生。为此,应迅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广西不断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极大地增加广西的就业机会,扩大产品产出量、市场份额与利润总额,同时为关联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创造良好条件。随着产业链转移将伴随着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商业模式的扩散,因而客观上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劳动效率,使广西有了更多仿效、学习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广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植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广西的地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其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少影响我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障碍因素。
2.1 区域行政壁垒的限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
2.2 产业转移成本过高。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土地价格优势,这两个优势可以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但是,当上述两者价格的降低不足以弥补由于物流成本较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时,仍然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阻碍产业的转移。
2.3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在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即便某些企业转移过来,但由于中间产品外购成本过高也难于集群植根。
2.4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十五期间,我区投资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近年来,在少数地区,软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抬头。如重招商轻安商、失信违约、后任不理前任事、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均贫富心理严重。这种现象如任其发展,我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临巨大困难。本地区的劳动力虽多但素质相当较低,且本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东部地区,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
3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分析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下列趋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且向中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产业转移重心开始转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产业。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
我们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采取综合的配套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已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一方面巩固和优化对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成果,同时千方百计加大力度移入并发展核心技术产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要努力实现既为所用、又发挥所长的优势目标,尽快摆脱广西产业分工体系所处的被边缘化的地位的限制。
4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1 进一步营造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广西已形成一系列比较优势,如市场优势、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社会政治稳定和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基础等,这些优势使广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一定有利的位置。但也要看到,广西正面临着其他地区尤其是泛珠三角地区的激烈竞争。我们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广西。
4.2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广西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我国应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实现广西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鼓励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4.3 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提升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科学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和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间的关系。既要发展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又要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的改造,推进传统工业的现代化。
4.4 调整和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环节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广西优势产业,更多参与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同时,应加快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环节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先进和规模效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
4.5 做好广西利用外资规划,引导和推进全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规划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要把制定利用“三外”资金的发展战略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用规划来引导和推动广西利用外资。在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中,将广西的经济体系纳入全球生产的循环中,成为其中一个环节,围绕成为“世界工厂”的组成部分来通盘规划我区制造业的调整和建设问题。要从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面上,进行超前规划。
4.6 加快广西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群。规划好广西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建立健全以单位面积的投资数额、销售收入、纳税金额、就业人数和出口创汇为主要指标的工业园区统计体系,分析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要找准定位,适当划分园区功能,培植产业特色,使每个工业园区都有自己的规模、功能定位,避免与周边园区的雷同,实施差别战略,形成区域特色。要利用招商引资信息网,为外商提供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减少项目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引导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向优势园区集中。
4.7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广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供硬件保障。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支撑条件,是招商引资环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吸引外资的硬环境。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变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和机制,超前规划、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目前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结构存在问题。政府下一步应将投入重点向北部湾倾斜。深化城市的全方位开放,引进国内外服务业机构,对城市的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政府要加快推进放开社会投资领域,完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
4.8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西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我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为高层次人才、优秀拔尖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严重制约着我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后劲。政府要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或者说已经开始的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谋划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要进一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立足广西,覆盖东盟,面向全国”的市场辐射和人才集聚效能。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人才一体化进程,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以人才为纽带的资金、产品、技术的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积极参与人才中介业务经营,增强人才市场活力。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建立人才信息供求发布制度,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收集、沟通人才信息,为招才引智牵线搭桥。实施留学生创业工程,进一步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为留学人员搭建优质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2] 王志乐.《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收稿日期:2007-12-07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我国现在处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不断弱化,如果不能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的结构和水平,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流失”不是不可能发生。为此,应迅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广西不断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极大地增加广西的就业机会,扩大产品产出量、市场份额与利润总额,同时为关联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创造良好条件。随着产业链转移将伴随着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商业模式的扩散,因而客观上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劳动效率,使广西有了更多仿效、学习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广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植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广西的地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其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少影响我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障碍因素。
2.1 区域行政壁垒的限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
2.2 产业转移成本过高。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土地价格优势,这两个优势可以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但是,当上述两者价格的降低不足以弥补由于物流成本较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时,仍然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阻碍产业的转移。
2.3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在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即便某些企业转移过来,但由于中间产品外购成本过高也难于集群植根。
2.4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十五期间,我区投资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近年来,在少数地区,软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抬头。如重招商轻安商、失信违约、后任不理前任事、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均贫富心理严重。这种现象如任其发展,我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面临巨大困难。本地区的劳动力虽多但素质相当较低,且本地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东部地区,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
3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分析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下列趋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服务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且向中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产业转移重心开始转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产业。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
我们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采取综合的配套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已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已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尽管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领域,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通过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一方面巩固和优化对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成果,同时千方百计加大力度移入并发展核心技术产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要努力实现既为所用、又发挥所长的优势目标,尽快摆脱广西产业分工体系所处的被边缘化的地位的限制。
4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1 进一步营造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广西已形成一系列比较优势,如市场优势、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社会政治稳定和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基础等,这些优势使广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处于一定有利的位置。但也要看到,广西正面临着其他地区尤其是泛珠三角地区的激烈竞争。我们应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改进软环境和体制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营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广西。
4.2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国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广西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我国应在区域和产业开放方面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实现广西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鼓励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4.3 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提升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科学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和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间的关系。既要发展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又要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全面的改造,推进传统工业的现代化。
4.4 调整和优化广西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环节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发展广西优势产业,更多参与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同时,应加快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或产业环节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先进和规模效益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
4.5 做好广西利用外资规划,引导和推进全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规划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要把制定利用“三外”资金的发展战略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用规划来引导和推动广西利用外资。在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中,将广西的经济体系纳入全球生产的循环中,成为其中一个环节,围绕成为“世界工厂”的组成部分来通盘规划我区制造业的调整和建设问题。要从企业、行业、产业三个层面上,进行超前规划。
4.6 加快广西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群。规划好广西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建立健全以单位面积的投资数额、销售收入、纳税金额、就业人数和出口创汇为主要指标的工业园区统计体系,分析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要找准定位,适当划分园区功能,培植产业特色,使每个工业园区都有自己的规模、功能定位,避免与周边园区的雷同,实施差别战略,形成区域特色。要利用招商引资信息网,为外商提供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减少项目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引导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向优势园区集中。
4.7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广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提供硬件保障。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支撑条件,是招商引资环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吸引外资的硬环境。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变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和机制,超前规划、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目前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结构存在问题。政府下一步应将投入重点向北部湾倾斜。深化城市的全方位开放,引进国内外服务业机构,对城市的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政府要加快推进放开社会投资领域,完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
4.8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西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我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为高层次人才、优秀拔尖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严重制约着我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后劲。政府要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或者说已经开始的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谋划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要进一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其“立足广西,覆盖东盟,面向全国”的市场辐射和人才集聚效能。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人才一体化进程,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以人才为纽带的资金、产品、技术的梯度转移。加快推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积极参与人才中介业务经营,增强人才市场活力。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建立人才信息供求发布制度,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收集、沟通人才信息,为招才引智牵线搭桥。实施留学生创业工程,进一步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为留学人员搭建优质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2] 王志乐.《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收稿日期:200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