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浮沉学具 探索浮沉规律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要有效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科学观念,必须摒弃仅靠机械记忆的方式.为此,教师要善于创新设计具有思维深度的物理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自制学具,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领悟知识的内涵,并且学会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变.
  关键词:胶头滴管;泡沫块;浮沉条件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物体浮沉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难点,按照现行教材教学,学生不能清晰完整地经历物体的浮沉全过程,因而对物体“漂浮、悬浮、上浮、下沉”现象体验不深刻,进而影响到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本文以物体浮沉条件实验为例探讨实验创新的教学策略,尝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心智和能力.
  1 当前教材实验的不足
  目前使用的沪科版教材中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是这样的:先把拧紧盖子的小空瓶浸没于水中,然后松手,观察小瓶运动情况并对小瓶受力分析;再把装满水并拧紧盖子的小瓶子浸没于水中,然后松手,观察小瓶运动情况并对小瓶受力分析;最后把装适量水并拧紧盖子的小瓶子浸没于水中,然后松手,观察小瓶运动情况并对小瓶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安排实验,对探究物体漂浮、上浮、下沉现象是合适的,但探究悬浮现象时表现不佳.而且实验室配置的物体浮沉条件演示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悬浮状态是不稳定的,受诸多因素影响,水温,室温变化,水及浮体膨胀系数差异等会破坏刚刚建立起的悬浮状态.这正是该实验的难点所在,而这一点把握不好,学生就不能真切地观察到悬浮现象,并且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也带来不利影响.此外,该实验探究过程较复杂,操作不便,想得到短暂的悬浮状态都要不断地调整,浪费较多时间,有时还不一定成功,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 创设浮沉实验
  2.1 方案一:使用泡沫块进行实验
  实验铺垫:泡沫块随处可见,其特点之一是很容易被压缩.取一块体积稍大尽可能松软的泡沫块(以能放进饮料瓶为宜),放入装有90%以上体积水的饮料瓶中,拧紧瓶盖,用较大力握瓶身,可以看到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块体积明显地减小了,松开手后,泡沫块又恢复原状(如图1所示).
  2.1.1 准备器材
  500mL普通饮料瓶一只、长约8cm小螺丝刀一支、小泡沫一块(例如:可以选取纯牛奶纸箱内的泡沫衬垫,该泡沫宽约1.5cm、厚约1.2cm,截取约2.5cm的长度即可)、水适量(图略).
  2.1.2 调试器材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泡沫块,将小螺丝刀从中穿过,并且让螺丝刀口穿出泡沫块几毫米的长度.螺丝刀起配重作用,能让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呈竖直状态.不断调整泡沫块的体积大小,一直到将其投入水中时,泡沫块上表面刚好浸没在水中为止,即仅让螺丝刀口露出水面.在实际操作中,一开始选取的泡沫块体积可以稍大些,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削减,反复尝试,直到符合上述要求.把螺丝刀和泡沫块当作一个物体来考虑,则这个物体呈漂浮状态(如图2所示),至此器材调试完毕.
  2.1.3 进行实验
  将饮料瓶装90%左右体积的水,把调试好的带有螺丝刀的泡沫块投入水中(让螺丝刀口这端朝上),则物体漂浮,然后拧紧瓶盖,确保饮料瓶不漏气.接着,用手握住瓶身,逐渐加大握力,可以看到泡沫块上表面的螺丝刀口慢慢浸入水中直至浸没,此时物体呈悬浮状态.如果保持握力大小不變,物体就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悬浮状态(如图3所示),学生切实观察到悬浮现象.继续加大握力,物体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如图4所示).如果这时松开手,物体立刻上浮,最终漂浮,小螺丝刀口又重新露出水面.
  2.1.4 对实验的说明
  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以及在“实验铺垫”的启发下,认识到本方案是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来改变浮力的.学生可以由此进一步领悟,既然改变的物理量是物体的体积,而物体的质量并未改变,那么在浮沉全过程中物体的密度是变化的.因此,这样设计实验不仅可以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还能够由物质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这个角度来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真正实现化难为易,抽象变具体.这个方案,选材方便,都是身边的物品,学生就地取材,可以安排成课外小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2].笔者任课班级很多学生按照要求自制了这个实验装置,效果良好.值得一提的是,实验中的泡沫块至少有两个优点:其一是调整体积的大小非常方便,可以任意改变,根据配重(小螺丝刀等)的不同均能调试到最佳状态;其二是这种材料很容易被压缩,置于密封的饮料瓶内时,只要稍稍用力握瓶子,加大瓶内的压力时,其体积可以明显减小,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浮力大小,简洁、快捷、清晰、稳定、可控地显示“漂浮、悬浮、上浮、下沉”现象.另外,上面提到,螺丝刀口穿出泡沫塑料几毫米的长度即可(不宜过长),这是因为如果长度太大,一方面,可能导致泡沫块在水中不能呈竖直状态;另一方面,在加大对瓶子的握力时,尽管泡沫块因受压体积减小,即减小排开水的体积,浮力减小,在物体重力不变时,物体可以下沉,但在螺丝刀口慢慢浸入水的过程中又不断增加了排开水的体积,因而要让物体继续下沉,只有进一步压缩泡沫块的体积才能实现,这样就需要用更大的握力,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所以螺丝刀口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少越好.
  2.2 方案二:使用胶头滴管进行实验
  教材上的传统方案是通过改变物重来实现物体浮沉的,但很难实现稳定的“悬浮”,有没有办法改变物重实现浮沉而且悬浮可以达稳定状态的呢?下面这个方案值得一试.
  2.2.1 准备器材.500mL普通饮料瓶一只、长约11cm的胶头滴管一支、水适量.   2.2.2 调试器材.拿出胶头滴管,吸入适量的水,投入水中时,胶头滴管漂浮在水面上,只有“胶头”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如图5所示).不断调整胶头滴管内吸入的水量,让“胶头” 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少越好(不宜过长.为什么这样做,后面说明).
  2.2.3 进行实验.将饮料瓶装90%左右体积的水,把准备好的胶头滴管投入水中(让“胶头”这端朝上),则物体漂浮,然后拧紧瓶盖,确保饮料瓶不漏气.接着,用手握住瓶身,逐渐加大握力,可以看到胶头滴管慢慢浸入水中直至浸没,此时物体呈悬浮状态(如图6所示).如果保持握力大小不变,物体就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悬浮状态,学生切实观察到悬浮现象.继续加大握力,物体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如图7所示).如果这时松开手,物体立刻上浮,最终漂浮,“胶头”的一部分又重新露出水面.
  2.2.4 对实验的说明.本方案是通过改变物重(把胶头滴管内的水和滴管当作一个整体考虑)来实现物体浮沉的.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对饮料瓶的握力,学生认真观察,清楚地看到进入胶头滴管内的水量会随之改变,即物体的重力改变了,如果物体是浸没水中的,则浮力不变.由此可见,这样做实验,可以方便、直观、稳定、可控地呈现物体的浮沉全过程.另外,本方案的浮沉也可以用改变浮力大小来解释,不把胶头滴管内的水和滴管当作一个整体考虑,仅考虑胶头滴管本身这个物体,这样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而进入胶头滴管内的水量改变时,可以认为改变了胶头滴管排开水的体积,浮力大小随之改变,从而实现物体的浮沉.另外,上面提到,“胶头” 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少越好,这是因为如果露出水面的部分太多,一方面,可能导致胶頭滴管在水中不能呈竖直状态;另一方面,在加大对瓶子的握力时,尽管进入胶头滴管内的水量会随之增加,即物体重力增大,如果浮力不变,物体可以下沉.但在“胶头”慢慢浸入水的过程中又不断增加了排开水的体积,浮力也在相应增大,因而要让物体继续下沉,只有进一步增加进入胶头滴管内的水量才能实现,这样就需要对饮料瓶用更大的握力,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所以“胶头”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少越好.
  学生通过自制学具,在体验、感受稳定的“悬浮”过程中,受直观的实验现象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了,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事实上,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中精心编排了很多实验,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教师应深入挖掘、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要善于以创新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思维;通过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细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具有科学观念,并且做到真正内化于心.教学应为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服务.
其他文献
比值定义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中的许多基础概念都是运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学习和掌握比值定义法的科学方法及其思想内涵,无论对初中科学,还是将来高中物理的学习
摘 要:在分析物体受力问题时,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并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应对不同的问题,是解决物理受力分析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模块.初学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往往觉得很难,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弃理从文.本文总结了学习受力分析基本研究方法和典型例題,从而突破物体受力分析的难点.  关键词:高中物理;受力分析;整体法;隔离法
学习进阶是当前国际物理教育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曾被一些教育研究者奉为能使学习步入“正轨”的灵丹妙药.本文以《与圆周运动相关的多过程问题》为例,分析进阶起点、
本文以苏教版“速度”一节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思维融入式教学设计.充分指导学生从思维角度升级“经验”归纳物理规律,从松散的下意识行为走向严谨的思维行动;从具体
图/张 光rn近日遇一事:某海内闻人,辗转赐来一作,然此文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重复率竟高达75%!不由人不勃然一怒!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岂容此君如此不堪?rn据
期刊
摘要:低成本物理实验因其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不受人力、物力、财力等硬性条件的限制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优化课堂导入、突破教学难点、化解经验误区等角度出发,例谈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与价值.  关键词:实验;低成本;导入;难点;误区  作者简介:陈燕琴(1984-),女,浙江台州人,理学硕士,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与研究  低成本物理实验,因其取材容
摘 要:平面镜成像问题难度中等,但是出错率很高.有的同学是因为不清楚“影”和“像”的区别,在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出错;有的是对成像规律理解不透彻出错;有些同学是解题不规范被扣分.本文中不易出错点做个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  关键词:平面镜;影像;平面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光学部分中,平面镜成像是重点之一,每年在各地中考题中都会出现.平面镜成像问题难度中等,但是出错率很挺高,现在把相关这一部分内容的
摘 要:光传感器实验演示儀依据光传感器原理以及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而成.系统分为供电模块、中央控制模块和用电模块.  关键词:传感器演示仪;实践能力  人教版普通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第六章第三节是研究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与现代科技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传感器的应用是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传感器
摘 要:有效的物理教学应是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不是矛盾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初中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受力分析的习惯,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  关键词:受力分析;浮力;二级结论;基本方法;能力  笔者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浮力这部分内容感觉困难.教师的困难是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内容,并灵活运用力
摘 要:多功能斜面教學演示仪,取材简单、可操作性强,通过更改某些条件,可以完成力学中与斜面相关的多种实验.斜面倾角可以在0~90°之间灵活调节,且采取皮带传动及同轴传动摇动把手带动木板角度缓慢改变,容易找到临界点,突破了速度不易控制的缺点.附以量角器和水平尺(配合调平螺丝),能有效地提高实验的可视性和准确度.  关键词:摩擦因数;斜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