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语文的教学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备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到底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备课?笔者着重研究了初中语文备课的不良现状,并在此与大家深入探讨。
1 初中语文备课的现状
1.1 迷信教参。国家教育部为教师编写的教参,在课文点评、教材分析以及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方面都写得十分具体,有些篇目甚至连板书也设计好了。如果从有利于教师备课,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的角度考虑,这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不少教师未能正确领悟教学参考书只能参考之意,对教材缺乏独立的钻研和思考,把备课变成了抄袭现成的教案,把参考书当作了照本宣科的工具,老师自己则成了现成教参的传声筒,甚至连教参中的词、句都原封不动的照搬。如果一位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会从你的课堂上根本学不到什么,自己在教学中也不会有怎样的提高。
1.2 迷信课本。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课本是绝对准确的,对课本缺乏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在我看来,应该说课本中绝大部分是准确的,也有一小部分值得我们商榷。如旧教材《师说》一课中,有“句读之不知”一句,课下注解就译为了“的”,这种翻译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句子成分,不难理解“知”为谓语,“句读”是宾语,这个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样理解,就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了。新教材在对这句话注解时,就已改为了“不通晓句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应改正?如果我们老师不认真思考、分析,只迷信课本,那只能误人子弟。
1.3 忽视学生。我认识的有的老师,一本备课本年年用,每一次讲的都是同样的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法,殊不知,知识虽未变,学生却在变,社会却在变,一个老师如果因循守旧不能探讨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路子,如果思维仍停留在几年、十几年前,那很难吸引住学生,你所教的学生必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4 忽略教法。有的老师认为教法不需要在备课环节中出现,而是自己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或者一上课就分段,概括段意,从头讲到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据权威调查分析,初中学生上课的专注程度中,语文课的专著程度是最差的。杂乱无章的教法或千篇一律的教法,谁愿意听?即使听了,又会有多大的收益?语文课难上,语文老师难当,然而,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有多少老师敢说自己没有这些毛病?那么,要消除这些毛病,优化备课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2 语文备课的措施
2.1 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中,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对于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擅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2.2 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2.3 做好组织和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1 初中语文备课的现状
1.1 迷信教参。国家教育部为教师编写的教参,在课文点评、教材分析以及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方面都写得十分具体,有些篇目甚至连板书也设计好了。如果从有利于教师备课,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的角度考虑,这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不少教师未能正确领悟教学参考书只能参考之意,对教材缺乏独立的钻研和思考,把备课变成了抄袭现成的教案,把参考书当作了照本宣科的工具,老师自己则成了现成教参的传声筒,甚至连教参中的词、句都原封不动的照搬。如果一位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学生会从你的课堂上根本学不到什么,自己在教学中也不会有怎样的提高。
1.2 迷信课本。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课本是绝对准确的,对课本缺乏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在我看来,应该说课本中绝大部分是准确的,也有一小部分值得我们商榷。如旧教材《师说》一课中,有“句读之不知”一句,课下注解就译为了“的”,这种翻译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句子成分,不难理解“知”为谓语,“句读”是宾语,这个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样理解,就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了。新教材在对这句话注解时,就已改为了“不通晓句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应改正?如果我们老师不认真思考、分析,只迷信课本,那只能误人子弟。
1.3 忽视学生。我认识的有的老师,一本备课本年年用,每一次讲的都是同样的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教法,殊不知,知识虽未变,学生却在变,社会却在变,一个老师如果因循守旧不能探讨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路子,如果思维仍停留在几年、十几年前,那很难吸引住学生,你所教的学生必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4 忽略教法。有的老师认为教法不需要在备课环节中出现,而是自己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或者一上课就分段,概括段意,从头讲到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据权威调查分析,初中学生上课的专注程度中,语文课的专著程度是最差的。杂乱无章的教法或千篇一律的教法,谁愿意听?即使听了,又会有多大的收益?语文课难上,语文老师难当,然而,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有多少老师敢说自己没有这些毛病?那么,要消除这些毛病,优化备课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2 语文备课的措施
2.1 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中,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对于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擅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
2.2 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2.3 做好组织和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