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是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把考试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平台。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通过考试来启迪学生智慧的生长呢?本文试对小学语文试题内容的编制作探讨。
一、关注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能力。
例1:“节假日期间,我们会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如果你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到过杭州的西湖,观赏过北京的香山枫叶……触景生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些古诗名句:“_________”
例2:安慰会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鼓励也会给别人带来自信和力量,如果你们班的小芳不幸得了重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用一段话写下来,并用上一个名言警句。
例1中架设一座通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用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把积累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积淀,活化为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2既有所指向又相对开放,既能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又能检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例1、例2都是把检测的目标定位在学以致用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二、关注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疑问、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所以。在命题时不妨给学生多一点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空间,促使他们整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这是《背篼》中的一个小节,请你说说:袅袅升起的炊烟为什么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
例4:读了《经营梦想》,了解了林清玄先生的成长经历,如果让你来采访林清玄,你最想提什么问题?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
例3中的问题力图要求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去,理解、体会、感悟这里的比喻表达的深刻含义:孩子理解母亲的心情,炊烟升起了,天色已晚,该回家了;母亲在记挂了,在呼唤了。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表达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点燃孩子们思维的心灵之灯。例4的阅读题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得。这些试题一经出现,将会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他们挑战困难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丰盈他们的生活体验。
三、关注多元解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编制语文试题时,不要再追求过去那种有着标准答案的命题设计。而是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感悟水平,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对话平台,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空间,让学生的答题过程伴随着智慧之花的绽放。伴随着个性与灵性的展示。
例5:在圆形上添几笔。它变成了什么?想一想,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
例6:“读了短文《五花山》后,你愿意画出五花山的游览图,或者为五花山设计一段导游词吗?也可以写写读了这篇短史后内心想到的话。究竟选择什么,先想一想。再完成。”
例5、例6的命题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和个性思维的空间,学生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想象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童趣的,更是充满个性风采的。例6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表达阅读成果的机会,令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关注选文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学习语文,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通过优秀作品的长期浸染,能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色。因此,在阅读文章方面的命题时,要注意到文本是语言和思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以下三类文章:a有感染力的散文作品,力求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熏陶,b挑选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c选择乡土题材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只有阅读材料内容饱满、意蕴丰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凭借,也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句话。当我们注意命题材料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熏陶的过程时,测试就不仅能成为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能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试题的编制应更多地考虑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定位为“转知为智”——知识的创新和开发。围绕“转知为智”这一目标,只有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编制出更多能够启迪学生智慧生长的好题。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一、关注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能力。
例1:“节假日期间,我们会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如果你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到过杭州的西湖,观赏过北京的香山枫叶……触景生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些古诗名句:“_________”
例2:安慰会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鼓励也会给别人带来自信和力量,如果你们班的小芳不幸得了重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用一段话写下来,并用上一个名言警句。
例1中架设一座通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用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把积累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积淀,活化为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2既有所指向又相对开放,既能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又能检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例1、例2都是把检测的目标定位在学以致用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二、关注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疑问、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所以。在命题时不妨给学生多一点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空间,促使他们整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这是《背篼》中的一个小节,请你说说:袅袅升起的炊烟为什么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
例4:读了《经营梦想》,了解了林清玄先生的成长经历,如果让你来采访林清玄,你最想提什么问题?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
例3中的问题力图要求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去,理解、体会、感悟这里的比喻表达的深刻含义:孩子理解母亲的心情,炊烟升起了,天色已晚,该回家了;母亲在记挂了,在呼唤了。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表达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点燃孩子们思维的心灵之灯。例4的阅读题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得。这些试题一经出现,将会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他们挑战困难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丰盈他们的生活体验。
三、关注多元解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编制语文试题时,不要再追求过去那种有着标准答案的命题设计。而是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感悟水平,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对话平台,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空间,让学生的答题过程伴随着智慧之花的绽放。伴随着个性与灵性的展示。
例5:在圆形上添几笔。它变成了什么?想一想,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
例6:“读了短文《五花山》后,你愿意画出五花山的游览图,或者为五花山设计一段导游词吗?也可以写写读了这篇短史后内心想到的话。究竟选择什么,先想一想。再完成。”
例5、例6的命题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和个性思维的空间,学生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想象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童趣的,更是充满个性风采的。例6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表达阅读成果的机会,令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关注选文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学习语文,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通过优秀作品的长期浸染,能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色。因此,在阅读文章方面的命题时,要注意到文本是语言和思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以下三类文章:a有感染力的散文作品,力求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熏陶,b挑选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c选择乡土题材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只有阅读材料内容饱满、意蕴丰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凭借,也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句话。当我们注意命题材料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熏陶的过程时,测试就不仅能成为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能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试题的编制应更多地考虑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定位为“转知为智”——知识的创新和开发。围绕“转知为智”这一目标,只有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编制出更多能够启迪学生智慧生长的好题。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