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灯塔”。要设计科学、合理、精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立足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来思考。要咬住“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方向;咬住“文本解读”,为教学目标设计定着力点;咬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拔节点;咬住“篇章教学目标”,有效对接“课时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环节目标”,为课堂教学建起灯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灯塔”。它既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然而,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出现很大的偏差:一是教学目标笼统,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不精准,不聚焦,缺乏指引性和明确性;三是拟定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或照抄教参,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此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依然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效率低下”的现象:课堂上“教什么”“学什么”,任务不明,出现“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现象;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策略低效,各个环节拉拉杂杂一箩筐,串不起。该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精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课程目标,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应该凸显文本特点,是体现教材核心价值的;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是体现主体性的。
一、咬住“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方向
语文课姓“语”。所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归属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且随着年段升高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拟定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阶段目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预设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整体性,准确把握语文总体目标,又要关注系统性,透彻理解学段目标,找到各个学段目标之间的差异、联系以及语文知识、能力等的发展序列,方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咬住“文本解读”,为教学目标设计定着力点
(一)深入解读文本,理出目标点
现行的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将课文按照具有内在联系的8个模块进行安排组建的。这種模块组织方式就要求教师既要沉心静气深入解读单篇课文,与作者深层次对话,解读文本密码,同时也要求教师以模块的视野,将单篇课文放到单元里,放到整册书里去阅读,去审视,与编者深入对话,理解教材前后的纵横联系,领会意图,理出目标点。
如在拟定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关注到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将单一的课文与单元群文在主题上前后衔接,形成序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灵动学习。
(二)精心取舍目标,聚焦着力点
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得来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筛选和取舍,提炼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教学价值,将此核心教学价值聚焦为教学目标设计的着力点。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
(三)紧扣文本重点,确定目标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目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这些往往是教师在目标设计上随意草率,忽略训练点造成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语文能力的载体,致力于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称赞》一课,就将“积累词语”这一重点内容具化为了“运用多向思维学会扩词”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板”字组词,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想开去,除了会想到“铁板”,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从跟板状物有关的想开去,想到“板报、板门、板凳、板鸭……”从不同的形状想开去呢?如此,有了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任务明,操作路径直,学生积累词语的同时训练了思维,举一反三,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咬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拔节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拟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就是确定儿童“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从“现有水平”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如一位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在分角色朗读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当铁罐,很不情愿做陶罐。为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理解到文本精髓,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将其中一项教学目标设计为:抓住人物神态、语言、标点符号品读对话,读懂故事。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以人物神态、语言以及标点符号为抓手去感受陶罐的谦虚有礼、不卑不亢、充满智慧、内心强大等特点,丰满了陶罐的形象,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咬住“篇章教学目标”,有效对接“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目标”
有了“篇章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与之对接。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对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就容易出现“两眼一抹黑,茫茫然”的低效现象。同时,为避免课初老师对教学目标清楚,课中对教学目标模糊,临下课时对教学目标茫然的现象,我们还需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对接“教学环节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称赞》一课时,就根据“篇章教学目标”确定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及生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2、能正确、端正书写“板”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提升学生写字能力。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课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环节目标的达成,自然就一步一步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灯塔”。它既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然而,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出现很大的偏差:一是教学目标笼统,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不精准,不聚焦,缺乏指引性和明确性;三是拟定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或照抄教参,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此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依然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效率低下”的现象:课堂上“教什么”“学什么”,任务不明,出现“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现象;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策略低效,各个环节拉拉杂杂一箩筐,串不起。该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精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课程目标,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应该凸显文本特点,是体现教材核心价值的;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是体现主体性的。
一、咬住“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方向
语文课姓“语”。所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归属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且随着年段升高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拟定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阶段目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预设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整体性,准确把握语文总体目标,又要关注系统性,透彻理解学段目标,找到各个学段目标之间的差异、联系以及语文知识、能力等的发展序列,方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咬住“文本解读”,为教学目标设计定着力点
(一)深入解读文本,理出目标点
现行的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将课文按照具有内在联系的8个模块进行安排组建的。这種模块组织方式就要求教师既要沉心静气深入解读单篇课文,与作者深层次对话,解读文本密码,同时也要求教师以模块的视野,将单篇课文放到单元里,放到整册书里去阅读,去审视,与编者深入对话,理解教材前后的纵横联系,领会意图,理出目标点。
如在拟定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关注到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将单一的课文与单元群文在主题上前后衔接,形成序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灵动学习。
(二)精心取舍目标,聚焦着力点
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得来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筛选和取舍,提炼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教学价值,将此核心教学价值聚焦为教学目标设计的着力点。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
(三)紧扣文本重点,确定目标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目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这些往往是教师在目标设计上随意草率,忽略训练点造成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语文能力的载体,致力于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称赞》一课,就将“积累词语”这一重点内容具化为了“运用多向思维学会扩词”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板”字组词,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想开去,除了会想到“铁板”,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从跟板状物有关的想开去,想到“板报、板门、板凳、板鸭……”从不同的形状想开去呢?如此,有了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任务明,操作路径直,学生积累词语的同时训练了思维,举一反三,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咬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拔节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拟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就是确定儿童“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从“现有水平”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如一位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在分角色朗读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当铁罐,很不情愿做陶罐。为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理解到文本精髓,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将其中一项教学目标设计为:抓住人物神态、语言、标点符号品读对话,读懂故事。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以人物神态、语言以及标点符号为抓手去感受陶罐的谦虚有礼、不卑不亢、充满智慧、内心强大等特点,丰满了陶罐的形象,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咬住“篇章教学目标”,有效对接“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目标”
有了“篇章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与之对接。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对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就容易出现“两眼一抹黑,茫茫然”的低效现象。同时,为避免课初老师对教学目标清楚,课中对教学目标模糊,临下课时对教学目标茫然的现象,我们还需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对接“教学环节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称赞》一课时,就根据“篇章教学目标”确定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及生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2、能正确、端正书写“板”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提升学生写字能力。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课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环节目标的达成,自然就一步一步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