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能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还能丰富和深化幼儿园课程资源。我园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进区域”活动,是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融入区域,以区域环境或游戏的样态呈现,让幼儿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人们的重视。
在区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宽松的气氛,灵活的形式,也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区域活动一直都深受孩子们喜爱,自然得到了幼儿教师的高度关注。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根據《纲要》的指导思想,处理好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提升幼儿的游戏质量?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幼儿在游戏中体悟和感知传统文化之美,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我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主要分成混龄区域创设和班级区域创设。首先是园级层面的区域创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我们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整,减少了装饰性的布局环境。同时,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孩子们创设了多个区角,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拐角和墙面等都被改造为各种游戏区域,每一块空间都得以尽用,让环境说话。
一楼的平台被创设成为小剧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戏曲表演,一出出饱含文化精神的戏曲再现,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内容,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其表现欲,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
二楼走廊则被我们创设成了极具湖湘特色的美食街,陈列的商品有“火宫殿臭豆腐”“岳阳烧烤”“德园包子”等。在美食街上,孩子们可以扮演成老板、顾客、收银员、服务员、保安等角色。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立体式的保护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很难接触到其他社会角色,而角色体验区域则丰富了他们的社会性交往。面对愈发多元化的社会,通过这些角色体验,幼儿能安全而真实地认识到各类社会角色。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学习指导要点,我们通过混龄区域活动,在自主活动区域开展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系列活动。我们打破了楼层、年龄、班级的限制,开展混龄活动,在“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活动中,幼儿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楼走廊的墙面安装了整齐排列的立体书架,摆放了大量具有中国风的原创绘本,如《团圆》《春节》《中国神话故事》《外婆,你好吗》等。我们鼓励家长每周五为孩子借阅一本绘本,带回家和孩子一起阅读,到了下周一,孩子再将自己借阅的绘本带回幼儿园。在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后,家长可以记录孩子阅读后的感想。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图书借阅活动,每个周末,他们都会挑选喜欢的绘本,在选好图书后,有的家长和孩子便直接在借阅处的长条凳上认真翻阅起来。
其次,班级层面的区域环境创设分为常规区域和主题区域,这些区域活动都融入了传统文化教育。
以常规区域中的美工区活动为例。小班幼儿在对色彩有初步认知和运用之后,再在教师讲述故事,以及师生共同观看表演等活动的基础上,便可以尝试戏曲脸谱涂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意义,了解了经典人物故事,在接触京剧国粹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体悟到了国粹之美。
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已能熟练使用剪刀这一基本生活技能。于是,在剪纸活动中,我们融入了中国的剪纸文化,孩子们在剪中学、剪中乐、剪中造,不仅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力度的控制,还锻炼了手眼协调。一幅幅看似稚嫩却又充满创意和童趣的剪纸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在剪纸中传递美感,在创造中传承文化”的精髓。
进入大班后,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超轻黏土,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融入到了教学当中。教师让幼儿无目的地揉、玩,以了解黏土的特征,再动手操作,将其变成各种形状。这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还促进了其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体悟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我们还让幼儿深入了解国画,希望他们能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追求创新。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我们在美11%投放了供幼儿尝试和体验的大量国画材料。
例如,在水墨画体验活动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来玩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用笔墨纸砚等国画材料将故事画下来,从而体验浓淡不同的水墨线条所呈现出的神奇效果。教师评价幼儿国画作品时,也不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深刻认识儿童的兴趣和纯真,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和表达美的能力。
再以常规区域中的体能区活动为例。我们以民间游戏为载体,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了创意改编和分类,使游戏更加完整,更加有趣。教师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针对小班幼儿,教师会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我们都是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并在游戏中不断歌唱游戏内容,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则会选择活动量稍大一点的户外游戏,如“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钟”等;针对大班幼儿,简单的游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于是教师提高了游戏难度,开展难度较大的民间传统游戏,如“踩高跷”踢毽子”等。
此外,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教师糅合了舞蹈、体育和戏曲三种艺术形式,创编了晨间广播操:在幼儿难以完成的原创动作基础上筛选、创编出更适合幼儿练习的戏曲动作,让孩子的头、肩、颈、四肢、躯干等部位得以锻炼,这既发展了幼儿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度,又传承了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
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我园以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为主。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热衷于过“洋节”,这使得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知之甚少,也让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传承陷入窘境。我们努力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还注重传统文化特色节日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例如:在元宵节,我们开展了“红包鸡”的迎新活动,在一楼通道悬挂红灯笼、中国结、红包鸡等。当幼儿走进幼儿园时,就能感受到红火的新年气息,感受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传统艺术氛围。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积极配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群都是教育的主体。如果说,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和建议者,那么,家长就是幼儿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幼儿则是体验者和受益者。在开展每个传统节庆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向全园家长介绍活动内容和流程,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材料,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对活动的认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同时会建议家长有意识地添置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绘本,开阔幼儿眼界,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在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都会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长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重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团圆和美的节日气氛。
自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区域”活动以来,全园幼儿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教师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实现了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相结合,让幼儿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人们的重视。
在区域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宽松的气氛,灵活的形式,也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区域活动一直都深受孩子们喜爱,自然得到了幼儿教师的高度关注。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根據《纲要》的指导思想,处理好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提升幼儿的游戏质量?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幼儿在游戏中体悟和感知传统文化之美,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我园区域环境的创设主要分成混龄区域创设和班级区域创设。首先是园级层面的区域创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我们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整,减少了装饰性的布局环境。同时,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孩子们创设了多个区角,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拐角和墙面等都被改造为各种游戏区域,每一块空间都得以尽用,让环境说话。
一楼的平台被创设成为小剧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戏曲表演,一出出饱含文化精神的戏曲再现,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初步了解了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内容,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其表现欲,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其社会性发展。
二楼走廊则被我们创设成了极具湖湘特色的美食街,陈列的商品有“火宫殿臭豆腐”“岳阳烧烤”“德园包子”等。在美食街上,孩子们可以扮演成老板、顾客、收银员、服务员、保安等角色。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立体式的保护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很难接触到其他社会角色,而角色体验区域则丰富了他们的社会性交往。面对愈发多元化的社会,通过这些角色体验,幼儿能安全而真实地认识到各类社会角色。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学习指导要点,我们通过混龄区域活动,在自主活动区域开展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系列活动。我们打破了楼层、年龄、班级的限制,开展混龄活动,在“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活动中,幼儿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楼走廊的墙面安装了整齐排列的立体书架,摆放了大量具有中国风的原创绘本,如《团圆》《春节》《中国神话故事》《外婆,你好吗》等。我们鼓励家长每周五为孩子借阅一本绘本,带回家和孩子一起阅读,到了下周一,孩子再将自己借阅的绘本带回幼儿园。在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后,家长可以记录孩子阅读后的感想。家长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图书借阅活动,每个周末,他们都会挑选喜欢的绘本,在选好图书后,有的家长和孩子便直接在借阅处的长条凳上认真翻阅起来。
其次,班级层面的区域环境创设分为常规区域和主题区域,这些区域活动都融入了传统文化教育。
以常规区域中的美工区活动为例。小班幼儿在对色彩有初步认知和运用之后,再在教师讲述故事,以及师生共同观看表演等活动的基础上,便可以尝试戏曲脸谱涂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不同脸谱代表不同的意义,了解了经典人物故事,在接触京剧国粹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体悟到了国粹之美。
对于中班幼儿而言,他们已能熟练使用剪刀这一基本生活技能。于是,在剪纸活动中,我们融入了中国的剪纸文化,孩子们在剪中学、剪中乐、剪中造,不仅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力度的控制,还锻炼了手眼协调。一幅幅看似稚嫩却又充满创意和童趣的剪纸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在剪纸中传递美感,在创造中传承文化”的精髓。
进入大班后,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超轻黏土,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融入到了教学当中。教师让幼儿无目的地揉、玩,以了解黏土的特征,再动手操作,将其变成各种形状。这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还促进了其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体悟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我们还让幼儿深入了解国画,希望他们能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追求创新。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我们在美11%投放了供幼儿尝试和体验的大量国画材料。
例如,在水墨画体验活动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水墨画风格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来玩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作欲望,引导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用笔墨纸砚等国画材料将故事画下来,从而体验浓淡不同的水墨线条所呈现出的神奇效果。教师评价幼儿国画作品时,也不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就必须深刻认识儿童的兴趣和纯真,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和表达美的能力。
再以常规区域中的体能区活动为例。我们以民间游戏为载体,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对民间体育游戏进行了创意改编和分类,使游戏更加完整,更加有趣。教师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针对小班幼儿,教师会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我们都是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并在游戏中不断歌唱游戏内容,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则会选择活动量稍大一点的户外游戏,如“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钟”等;针对大班幼儿,简单的游戏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于是教师提高了游戏难度,开展难度较大的民间传统游戏,如“踩高跷”踢毽子”等。
此外,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教师糅合了舞蹈、体育和戏曲三种艺术形式,创编了晨间广播操:在幼儿难以完成的原创动作基础上筛选、创编出更适合幼儿练习的戏曲动作,让孩子的头、肩、颈、四肢、躯干等部位得以锻炼,这既发展了幼儿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度,又传承了中国戏曲和传统文化。
在主题区域活动中,我园以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为主。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热衷于过“洋节”,这使得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知之甚少,也让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传承陷入窘境。我们努力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还注重传统文化特色节日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例如:在元宵节,我们开展了“红包鸡”的迎新活动,在一楼通道悬挂红灯笼、中国结、红包鸡等。当幼儿走进幼儿园时,就能感受到红火的新年气息,感受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传统艺术氛围。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积极配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群都是教育的主体。如果说,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和建议者,那么,家长就是幼儿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幼儿则是体验者和受益者。在开展每个传统节庆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向全园家长介绍活动内容和流程,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材料,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对活动的认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同时会建议家长有意识地添置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绘本,开阔幼儿眼界,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在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我们都会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长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重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团圆和美的节日气氛。
自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区域”活动以来,全园幼儿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教师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实现了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相结合,让幼儿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