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相对的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要求也随之提高,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保证高中英语教学的高效性、交际性和实用性,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思考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用语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各个领域中去。新课标的改革应对社會建设对英语水平要求的提高,对高中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下文将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研讨与论述。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表现
1.高中英语教学中缺少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学习外语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其所在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有机的结合文化和语言。因此,我国在之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英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进行本土文化的结合。英语作为国际用语,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本土文化,更好的学习英语交流中的技巧。交流是双向的,不仅要着重了解西方文化也要更好的进行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由于高中英语的学习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缺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从而致使许多同学在英语表达时,对西方文化可以脱口而出,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却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表达。这种对本土文化缺少深入理解的问题,造成了英语教学中严重的文化不平衡性,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模糊不清。
2.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缺少实用性和交际性。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然而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高中教师却基本将教学重点放在“考点”上,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阅读、语法、写作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弱化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逐渐变成了只有读和写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进入没有实用性和交际性的英语教学中,不能正常的进行口语交际。
3.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严重脱轨。高中英语教学的偏重应试性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英语文化以及准确的口语应用。在与大学英语进行衔接时会出现严重脱轨的问题,由于高中英语教科书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难易程度大相径庭,致使课堂授课的内容也发生改变,相对高中注重语法和笔试,大学却更加注重对英语文章的赏析,以及对该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英语教学中却很少出现课堂活动。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的。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生不再一味的以应试为目的,要从真正学好一门语言的目的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应结合中西文化,适当的在英语教科书中加入中国文化描述的文章。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英语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也应该自主学习英语。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下使用英语交流;去参观文化博物馆,对英汉对照的文化产物描述进行理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汉双语读物;上网结实外国笔友等。
2.教科书体系化改革,统筹规划教学内容。英语教科书应成体系出现,应将英语教科书改革为一体化形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例如:重点进行语法、听说训练、阅读写作的培养于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的与大学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从中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使高中英语教学能够很好的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衔接。
3.创新考核形式,培育综合素质人才。为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国家教育部门应积极改革创新考核形式。现阶段的考核形式大多是笔试,只注重学生的读和写,没有真正的进行口语的训练与考核,因此高考英语口语考核与英语听力相结合,将这种考核形式进行推广,面向每一个高考考生,并将口语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中。这样,高考英语的口语考试形式就会对高中英语课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现代人应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注重英语的口语交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西结合,根据实际教学背景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切实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练,视野得到开阔。
参考文献:
[1]蒲晓霞.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A版,2014,(3):176.
[2]李丽.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业家,2013,(17):183-183.
[3]杜莉.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5):23.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思考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用语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各个领域中去。新课标的改革应对社會建设对英语水平要求的提高,对高中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下文将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研讨与论述。
一、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表现
1.高中英语教学中缺少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学习外语的必要前提是了解其所在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有机的结合文化和语言。因此,我国在之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英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进行本土文化的结合。英语作为国际用语,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结合本土文化,更好的学习英语交流中的技巧。交流是双向的,不仅要着重了解西方文化也要更好的进行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由于高中英语的学习中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缺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从而致使许多同学在英语表达时,对西方文化可以脱口而出,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却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表达。这种对本土文化缺少深入理解的问题,造成了英语教学中严重的文化不平衡性,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模糊不清。
2.高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缺少实用性和交际性。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然而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高中教师却基本将教学重点放在“考点”上,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阅读、语法、写作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弱化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逐渐变成了只有读和写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进入没有实用性和交际性的英语教学中,不能正常的进行口语交际。
3.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严重脱轨。高中英语教学的偏重应试性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英语文化以及准确的口语应用。在与大学英语进行衔接时会出现严重脱轨的问题,由于高中英语教科书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难易程度大相径庭,致使课堂授课的内容也发生改变,相对高中注重语法和笔试,大学却更加注重对英语文章的赏析,以及对该文章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英语教学中却很少出现课堂活动。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教学目的。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生不再一味的以应试为目的,要从真正学好一门语言的目的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应结合中西文化,适当的在英语教科书中加入中国文化描述的文章。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英语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也应该自主学习英语。例如:学生可以在课下使用英语交流;去参观文化博物馆,对英汉对照的文化产物描述进行理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汉双语读物;上网结实外国笔友等。
2.教科书体系化改革,统筹规划教学内容。英语教科书应成体系出现,应将英语教科书改革为一体化形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例如:重点进行语法、听说训练、阅读写作的培养于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的与大学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从中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使高中英语教学能够很好的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衔接。
3.创新考核形式,培育综合素质人才。为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国家教育部门应积极改革创新考核形式。现阶段的考核形式大多是笔试,只注重学生的读和写,没有真正的进行口语的训练与考核,因此高考英语口语考核与英语听力相结合,将这种考核形式进行推广,面向每一个高考考生,并将口语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中。这样,高考英语的口语考试形式就会对高中英语课堂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使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现代人应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注重英语的口语交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西结合,根据实际教学背景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切实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练,视野得到开阔。
参考文献:
[1]蒲晓霞.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A版,2014,(3):176.
[2]李丽.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业家,2013,(17):183-183.
[3]杜莉.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