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深刻意识到进行高中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高中政治教师是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员之一,教师应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自我提高等方面进一步转变,推进新课改,发挥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应有作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生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则重在发挥引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但目前奋斗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战线上的数千万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给学生多布置作业,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就算是个好老师。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我们不少“恨铁不成钢”的园丁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死心塌地地充当“学监”,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设计为学生实施畸形教育。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战。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淡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二、教育方法、内容的转变
1从教学型转变为教育型。就是按时代的要求规范人的言行,而且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政治课首先是一门德育性课程,然后又是一门学科性课程。实践告诉我们:以单纯应试为目的去进行政治课教学,也许考试成绩会不错,但政治教学的任务是不能全面地完成的,甚至还会培养出不少高分缺德的学生。政治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用远大的理想鼓舞学生。这样的政治教学,往往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教育型教师。
要成为教育型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品格素质。教师必须坚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有献身我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处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具体应表现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无私谦逊、真诚正直、勤奋进取、探索创新、奋发向上等优良品格。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素质,那么他在学校的一切工作活动中,就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会成天“怨天尤人”,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
2从主动包办型转变为倾听指导型。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所以这里的“倾听”既包括“学生倾听教师”更注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學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潜在智能,指导他们运用最新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政治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学生的“主体”成了“客体”,教师的“主导”成了“包办”。所以新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在探究学习时的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指导要由以往的“全方位指导”转变为“适时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3从讲述讲解型转变为启迪思维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政治教学中推行的问题教学法、纲要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都各有优点。但实践证明,似乎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情况差异甚大,不能用同一教学模式加以统一。不过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如已故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
4从单纯课堂型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涵盖面广。不把政治课教学从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引进“源头活水”,才能使得“渠清如许”,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努力开辟政治第二课堂活动的新天地。
三、自我提高方面的转变
1从辛苦教学型转变为教育教学科研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一味地靠教师苦干,更重要的是靠巧干,靠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科研兴教”。随着时代的进步,为时代、为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和教学,迫切需要大批有识之士不断加以研究。目前,对高中政治新课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作出了贡献的教师,逐渐在增多,写出不少优秀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拟订教育和教学的科研题目,脚踏实地前进。
2从应试教育型转变为知识理论普及型。我们从事的高中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普及思想政治知识和理论。我们前面突出政治课的教育性,但并不否定政治课的学科性、知识性。后者正是政治课区别于班级、团队工作等其他德育途径之所在。高中政治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充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播火者”,努力向我们未来的建设者普及伦理、心理、法制知识,普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思维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要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生动有趣,要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并适当组织参观调查、时政评论、撰写政治小论文等活动。要做好这些,政治教师自身先得有坚实的业务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而政治教师需及时学习和吸收最新的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质。
总而言之,如果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能在上述诸方面自觉地进行转变、更新和提高,自觉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那么,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状况,必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也定会大大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在推行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诸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师生的交往互动,重视课堂的开放生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则重在发挥引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但目前奋斗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战线上的数千万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给学生多布置作业,督促学生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就算是个好老师。应试教育的压力使我们不少“恨铁不成钢”的园丁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死心塌地地充当“学监”,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设计为学生实施畸形教育。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战。分数成了教学的中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淡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二、教育方法、内容的转变
1从教学型转变为教育型。就是按时代的要求规范人的言行,而且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政治课首先是一门德育性课程,然后又是一门学科性课程。实践告诉我们:以单纯应试为目的去进行政治课教学,也许考试成绩会不错,但政治教学的任务是不能全面地完成的,甚至还会培养出不少高分缺德的学生。政治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用远大的理想鼓舞学生。这样的政治教学,往往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可以把他们称之为教育型教师。
要成为教育型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品格素质。教师必须坚持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有献身我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处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具体应表现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无私谦逊、真诚正直、勤奋进取、探索创新、奋发向上等优良品格。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素质,那么他在学校的一切工作活动中,就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会成天“怨天尤人”,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
2从主动包办型转变为倾听指导型。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所以这里的“倾听”既包括“学生倾听教师”更注重“教师倾听学生”。
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學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潜在智能,指导他们运用最新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然而,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政治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学生的“主体”成了“客体”,教师的“主导”成了“包办”。所以新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在探究学习时的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指导要由以往的“全方位指导”转变为“适时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3从讲述讲解型转变为启迪思维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政治教学中推行的问题教学法、纲要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都各有优点。但实践证明,似乎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情况差异甚大,不能用同一教学模式加以统一。不过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即如已故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
4从单纯课堂型转变为课内外结合型。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涵盖面广。不把政治课教学从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引进“源头活水”,才能使得“渠清如许”,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努力开辟政治第二课堂活动的新天地。
三、自我提高方面的转变
1从辛苦教学型转变为教育教学科研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一味地靠教师苦干,更重要的是靠巧干,靠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科研兴教”。随着时代的进步,为时代、为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和教学,迫切需要大批有识之士不断加以研究。目前,对高中政治新课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作出了贡献的教师,逐渐在增多,写出不少优秀论文,这是可喜的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拟订教育和教学的科研题目,脚踏实地前进。
2从应试教育型转变为知识理论普及型。我们从事的高中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普及思想政治知识和理论。我们前面突出政治课的教育性,但并不否定政治课的学科性、知识性。后者正是政治课区别于班级、团队工作等其他德育途径之所在。高中政治教师应理直气壮地充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播火者”,努力向我们未来的建设者普及伦理、心理、法制知识,普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哲学思维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要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讲得既深入浅出又生动有趣,要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理论普及读本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并适当组织参观调查、时政评论、撰写政治小论文等活动。要做好这些,政治教师自身先得有坚实的业务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强,因而政治教师需及时学习和吸收最新的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质。
总而言之,如果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能在上述诸方面自觉地进行转变、更新和提高,自觉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高中新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那么,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状况,必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也定会大大提高高中政治教师在推行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