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学术年刊,因其所刊发的学术论文具有原创性,集学术性、前沿性、信息性于一身,被教育部评为CSSCI来源集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八卷已经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发行。作为主编,我感到本卷内容丰富而有特色,反映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进展,愿意向大家推荐这部佳作。
本卷强力推出的是11篇有关疾病医疗社会史方面的论文。近年来,这一领域异军突起,因其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跨学科研究的属性、密切关联国家与社会的特点,受到学界的青睐。11篇论文以内容分为三组:医疗社会史理论与方法方面,发表了台湾医疗社会史研究倡导者梁其姿关于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论文,她希望说明我们必须努力摆脱长久以来以西方历史经验为标准的“近代”史观,才能重新思考中国的“近代性”。日本学者饭岛涉探讨了作为历史进程指标的传染病,认为瘟疫是明了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又从环境受到了怎样的反应的一个指标。中国大陆学者杨念群,试图从医疗史提供的一些线索出发观察“现代政治”如何从身体、空间、制度和社会动员等几个角度影响近代中国的演变。3篇论文反映了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前沿性思考。
另一组的内容是疾病与社会。老一辈著名学者郭松义以394宗档案样本为基础,对清代北京的自杀状况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杜家骥依据清官医案,介绍人痘种痘术的复杂情况,以及患天花者的不同症候,如何医治和不同结果。台湾学者刘士永通过检讨现行台湾学界运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生命统计的现况,配合简单之统计修正方法与个案讨论,强调日本殖民统计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指出其中潜在的风险与陷阱,认为学者在利用这批生命统计资料时,有分期、分项理解与再确认的必要。香港学者杨祥银探讨了1903—1941年间婴儿死亡率与近代香港的婴儿健康服务问题。
还有一组医疗与社会文化方面的论文。台湾学者蒋竹山运用清代的医书、医案及医话,描绘江南补药文化的历史图像。路彩霞认为清末京津庸医现象及相应缓解措施折射出近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日本学者户部健指出,北洋新政时期,天津官方在西医界的支持下,积极导人以近代西洋医学为基础的卫生制度,中医药界人士也在“中体西用”的理念之下埋头中医药界的改革。韩国学者辛圭焕探讨了北平市政府的粪业官办构想与环境卫生的改革等问题。
著名学者、中研院院士刘翠溶与中研院研究员范毅军从环境史角度探讨了清代新疆屯田的意义,强调屯田活动与环境的互动。香港学者邝龑子运用诗歌资料,宏观勾画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念的基础发展。
另外三组论文也颇具新意。邢学敏、高楠分别研究了隋唐、宋代的家庭;陈瑞、李平亮分别论述了明清徽州宗族与近代南昌熊氏家族,其中,李平亮讨论了近代中国新学、宗族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除了家庭、宗族之外,社会保障方面,张松梅依据档案资料对明代军人抚恤问题进行探讨;王秀玲评述嘉庆六七年直隶地区水灾和政府的救灾活动。在思想与社会一组论文中,张分田从社会大众的政治心态探讨了民本思想的文化功能;许哲娜讨论了两宋理学思想与闽南地区的官方雩祀文化;王亚民探讨了知县蓝鼎元在乡村社会推行的教化实践。
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常建华的《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回顾了其研究状况。认为社会史理论的探讨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指出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探索精神,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认为社会史研究赢得了机遇并面临挑战,社会史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够从多元视野看问题,加强社会史与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展望未来,作者指出更新观念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仍是努力的目标,社会史应保持学术研究的人文关怀,社会史对于书写大历史应有独特的贡献。
评论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学术专著的五篇书评,也值得一读。
本卷作者涵盖面较广。除了内地专家学者外还有10位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的作者,这在同类学术年刊中是少见的。而多年龄段的作者,使得本书兼具了学术功力与学术活力。
责任编辑 倪金荣
本卷强力推出的是11篇有关疾病医疗社会史方面的论文。近年来,这一领域异军突起,因其关注生命的人文精神、跨学科研究的属性、密切关联国家与社会的特点,受到学界的青睐。11篇论文以内容分为三组:医疗社会史理论与方法方面,发表了台湾医疗社会史研究倡导者梁其姿关于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论文,她希望说明我们必须努力摆脱长久以来以西方历史经验为标准的“近代”史观,才能重新思考中国的“近代性”。日本学者饭岛涉探讨了作为历史进程指标的传染病,认为瘟疫是明了人类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反过来又从环境受到了怎样的反应的一个指标。中国大陆学者杨念群,试图从医疗史提供的一些线索出发观察“现代政治”如何从身体、空间、制度和社会动员等几个角度影响近代中国的演变。3篇论文反映了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前沿性思考。
另一组的内容是疾病与社会。老一辈著名学者郭松义以394宗档案样本为基础,对清代北京的自杀状况作了较系统的分析。杜家骥依据清官医案,介绍人痘种痘术的复杂情况,以及患天花者的不同症候,如何医治和不同结果。台湾学者刘士永通过检讨现行台湾学界运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生命统计的现况,配合简单之统计修正方法与个案讨论,强调日本殖民统计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指出其中潜在的风险与陷阱,认为学者在利用这批生命统计资料时,有分期、分项理解与再确认的必要。香港学者杨祥银探讨了1903—1941年间婴儿死亡率与近代香港的婴儿健康服务问题。
还有一组医疗与社会文化方面的论文。台湾学者蒋竹山运用清代的医书、医案及医话,描绘江南补药文化的历史图像。路彩霞认为清末京津庸医现象及相应缓解措施折射出近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日本学者户部健指出,北洋新政时期,天津官方在西医界的支持下,积极导人以近代西洋医学为基础的卫生制度,中医药界人士也在“中体西用”的理念之下埋头中医药界的改革。韩国学者辛圭焕探讨了北平市政府的粪业官办构想与环境卫生的改革等问题。
著名学者、中研院院士刘翠溶与中研院研究员范毅军从环境史角度探讨了清代新疆屯田的意义,强调屯田活动与环境的互动。香港学者邝龑子运用诗歌资料,宏观勾画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念的基础发展。
另外三组论文也颇具新意。邢学敏、高楠分别研究了隋唐、宋代的家庭;陈瑞、李平亮分别论述了明清徽州宗族与近代南昌熊氏家族,其中,李平亮讨论了近代中国新学、宗族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除了家庭、宗族之外,社会保障方面,张松梅依据档案资料对明代军人抚恤问题进行探讨;王秀玲评述嘉庆六七年直隶地区水灾和政府的救灾活动。在思想与社会一组论文中,张分田从社会大众的政治心态探讨了民本思想的文化功能;许哲娜讨论了两宋理学思想与闽南地区的官方雩祀文化;王亚民探讨了知县蓝鼎元在乡村社会推行的教化实践。
近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常建华的《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回顾了其研究状况。认为社会史理论的探讨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指出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探索精神,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认为社会史研究赢得了机遇并面临挑战,社会史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够从多元视野看问题,加强社会史与各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展望未来,作者指出更新观念与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仍是努力的目标,社会史应保持学术研究的人文关怀,社会史对于书写大历史应有独特的贡献。
评论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学术专著的五篇书评,也值得一读。
本卷作者涵盖面较广。除了内地专家学者外还有10位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的作者,这在同类学术年刊中是少见的。而多年龄段的作者,使得本书兼具了学术功力与学术活力。
责任编辑 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