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接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步骤明确呈现信息,提供强化和积极反馈,引导学生通过指导下的、独立的练习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学者对其适用范围持有不同观点。本文探讨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群体,对中外相关研究展开回顾。
关键词:直接教学;直接教学模式;适用范围
一、 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 or direct instruction),又译为显性教学、主动教学、指导性教学等。1966年,恩格尔曼与其同事在伊利诺斯大学的一项助学金跟踪计划(Project Follow Through)中提出了“直接教学模式”(The Direct Instruction Model,简称 DI)。1976 年,罗森斯海纳提出了“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这一术语。
人们目前对直接教学的定义有两种。一种定义认为直接教学既包括课程设计,也包括有效的教学。该观点的倡导者以恩格尔曼为代表,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恰当,但统一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第二种定义只是把直接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罗森斯海纳(1986)认为,进行直接教学的教师要以小步骤为基调来呈现材料,必要时要停下来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地、成功地参与到目标内容的学习中。
笔者认为,一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在中国以学生基数庞大、地区教育水平悬殊、学生差异较大为特点的教育大背景下,直接教学模式的完全落实具有一定难度。笔者主张保留直接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即根据学生的群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将其纳入罗森斯海纳倡导的直接教学方法中。直接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步骤明确呈现信息,提供强化和积极反馈,引导学生通过指导下的、独立的练习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直接教学适用的课程内容
学者认为,直接教学是可以运用在不同课程领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般方法(Rosenshine & Stevens, 1986)。这样的方法不是针对具体的内容,而是可以运用到任何课程、任何教学领域。直接教学的两位专家亚当斯和恩格尔曼(1996)曾指导美国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教学模式评价研究——“跟踪计划”,该项目中多项测验的成绩说明,从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到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和数学技能、高级认知技能、甚至自尊方面,直接教学模式都优于其他模式。直接教学产生的 50 多年来,已应用在语言、阅读、数学、历史、推理、写作、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国外研究将直接教学应用于多门课程教学中,研究数量庞大,直接教学在这些课程中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证明(Adams & Engelmann, 1996)。
关于直接教学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研究,国外已论证的较为充分。诸多国外研究和实验历时较长,研究对象涉及多个年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较强。然而,对比国外,国内在直接教学法适用的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学科目,直接教学对其他课程内容或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直接教学的适用的学生群体
(一)直接教学适用于几乎全体学生
斯坦因(Stein et al., 1998)等人对直接教学研究所作的回顾发现,不管学生的背景或年级水平如何,不管是在普通教育还是在特殊教育中,直接教学都是有效的。显然,直接教学适用于全体学生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前人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特点,过去的研究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也与如今大不相同,直接教学在应用于当下的教学之前,仍需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风格和发展特点,切忌盲目应用。
(二)直接教学适用于部分群体
有學者提出反对观点,认为直接教学并不适合在所有环境下的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或学校。霍德(Hoad, Munro, & Pearn, 2005)等人对直接教学的适用学生提出了几个条件,例如(1)独立学习的动机水平较低;(2)在阅读、拼写或计算上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等。由于家庭因素、生长环境、教育差异以及自身特点,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共性。教育教学很难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提供最佳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对象的普遍的、共有的特性,选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直接教学中,老师要精心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方式,因此特别适合那些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儿童。这一观点在国内研究突出体现,国内学者对直接教学的研究更倾向于应用在特殊学生身上。其中,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直接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较为成熟(侯婷婷,2019)。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初中阶段学习障碍和智力障碍学生。但针对特殊群体的直接教学研究,教学科目较为单一。因此,尝试将直接教学应用于不同课程,探究其对特殊学生除数学外其他科目的适用性,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属于处于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这符合直接教学发展之初的应用设想。学者陈蕊(2014)将直接教学模式改进并应用于农村初中教学,融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改进直接教学,这对农村学生的教学探索具有借鉴价值。但我国针对农村学生群体的研究整体上数量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其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结语
虽然直接教学已被验证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我们既不能不顾及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也不能盲目地将其运用在各种教学内容上。我们能做的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据班教学”,充分考虑教育背景和教学条件,仔细分析目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尝试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教学内容的涉及广度,致力于探索直接教学的更加全面、科学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对直接教学做出适当改进,或将其与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出创新,尝试探究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可选取的最佳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Adams, G. L., & Engelmann, S. (1996). Research on direct instruction: 25 years beyond DISTAR. Seattle, WA: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Systems.
Hoad K-A, Munro J., Pearn C. (2005) Working Out What Works. Victor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osenshine, B. V., & Stevens R. (1986). Teaching func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Stein, M., Carnine, D., & Dixon, R. (1998). Direct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3(4), 227-335.
陈蕊. (2014). 直接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海峡科学(08), 106-107.
侯婷婷, 张婷. (2019). 对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学教学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11), 57-63+80.
关键词:直接教学;直接教学模式;适用范围
一、 直接教学
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 or direct instruction),又译为显性教学、主动教学、指导性教学等。1966年,恩格尔曼与其同事在伊利诺斯大学的一项助学金跟踪计划(Project Follow Through)中提出了“直接教学模式”(The Direct Instruction Model,简称 DI)。1976 年,罗森斯海纳提出了“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这一术语。
人们目前对直接教学的定义有两种。一种定义认为直接教学既包括课程设计,也包括有效的教学。该观点的倡导者以恩格尔曼为代表,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恰当,但统一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第二种定义只是把直接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罗森斯海纳(1986)认为,进行直接教学的教师要以小步骤为基调来呈现材料,必要时要停下来以检查学生的理解,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地、成功地参与到目标内容的学习中。
笔者认为,一方面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在中国以学生基数庞大、地区教育水平悬殊、学生差异较大为特点的教育大背景下,直接教学模式的完全落实具有一定难度。笔者主张保留直接教学模式中的精华,即根据学生的群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将其纳入罗森斯海纳倡导的直接教学方法中。直接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精心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步骤明确呈现信息,提供强化和积极反馈,引导学生通过指导下的、独立的练习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直接教学适用的课程内容
学者认为,直接教学是可以运用在不同课程领域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般方法(Rosenshine & Stevens, 1986)。这样的方法不是针对具体的内容,而是可以运用到任何课程、任何教学领域。直接教学的两位专家亚当斯和恩格尔曼(1996)曾指导美国教育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耗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教学模式评价研究——“跟踪计划”,该项目中多项测验的成绩说明,从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到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和数学技能、高级认知技能、甚至自尊方面,直接教学模式都优于其他模式。直接教学产生的 50 多年来,已应用在语言、阅读、数学、历史、推理、写作、科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国外研究将直接教学应用于多门课程教学中,研究数量庞大,直接教学在这些课程中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证明(Adams & Engelmann, 1996)。
关于直接教学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的适用性研究,国外已论证的较为充分。诸多国外研究和实验历时较长,研究对象涉及多个年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较强。然而,对比国外,国内在直接教学法适用的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数学科目,直接教学对其他课程内容或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直接教学的适用的学生群体
(一)直接教学适用于几乎全体学生
斯坦因(Stein et al., 1998)等人对直接教学研究所作的回顾发现,不管学生的背景或年级水平如何,不管是在普通教育还是在特殊教育中,直接教学都是有效的。显然,直接教学适用于全体学生的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前人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特点,过去的研究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也与如今大不相同,直接教学在应用于当下的教学之前,仍需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风格和发展特点,切忌盲目应用。
(二)直接教学适用于部分群体
有學者提出反对观点,认为直接教学并不适合在所有环境下的所有学生、所有教师或学校。霍德(Hoad, Munro, & Pearn, 2005)等人对直接教学的适用学生提出了几个条件,例如(1)独立学习的动机水平较低;(2)在阅读、拼写或计算上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等。由于家庭因素、生长环境、教育差异以及自身特点,每一位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共性。教育教学很难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提供最佳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对象的普遍的、共有的特性,选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直接教学中,老师要精心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方式,因此特别适合那些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儿童。这一观点在国内研究突出体现,国内学者对直接教学的研究更倾向于应用在特殊学生身上。其中,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直接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较为成熟(侯婷婷,2019)。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初中阶段学习障碍和智力障碍学生。但针对特殊群体的直接教学研究,教学科目较为单一。因此,尝试将直接教学应用于不同课程,探究其对特殊学生除数学外其他科目的适用性,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力量薄弱,农村学生属于处于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这符合直接教学发展之初的应用设想。学者陈蕊(2014)将直接教学模式改进并应用于农村初中教学,融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改进直接教学,这对农村学生的教学探索具有借鉴价值。但我国针对农村学生群体的研究整体上数量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其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结语
虽然直接教学已被验证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我们既不能不顾及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也不能盲目地将其运用在各种教学内容上。我们能做的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据班教学”,充分考虑教育背景和教学条件,仔细分析目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尝试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教学内容的涉及广度,致力于探索直接教学的更加全面、科学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对直接教学做出适当改进,或将其与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出创新,尝试探究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可选取的最佳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Adams, G. L., & Engelmann, S. (1996). Research on direct instruction: 25 years beyond DISTAR. Seattle, WA: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Systems.
Hoad K-A, Munro J., Pearn C. (2005) Working Out What Works. Victor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Rosenshine, B. V., & Stevens R. (1986). Teaching func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Stein, M., Carnine, D., & Dixon, R. (1998). Direct Instruction: Integrat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3(4), 227-335.
陈蕊. (2014). 直接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海峡科学(08), 106-107.
侯婷婷, 张婷. (2019). 对数学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学教学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11), 57-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