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和精神品质的重要时期,教师应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门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学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还应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其责任感,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本文将通过讲述德育教育对学生责任感养成的意义对教学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具体措施;责任感;德育教学
引言:
责任感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其精神品质的主要体现,也是其在未来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人越来越急功近利,导致社会责任感不断丢失。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品德思想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责任感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设计合理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发展。
一、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逐渐了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校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责任感,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非常长,同时学校也是其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其对教师时刻保持的尊敬的态度,会使其非常喜欢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时应使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语言,并且应注重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反省,加强对自身的品德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注重教师师德的提高,也可以积极建立教师德育教育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通过带领学生对班级环境进行打扫培养其责任感时,教师也应与学生一起劳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们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若教师盲目地使用权威开展教学活动,则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发展需求,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其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多,教师必须应用合理的方法,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为同学们分享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利用鲜活的事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品德学习通常都是在语文课堂、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的,教师应扩大教学范围,在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可以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且让每个组员通过亲自动手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在使同学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也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其责任感的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材中选择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德育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其需要深度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材料,利用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地球环境的课文,在研究课文后建立合理的教学宗旨,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使其能够认识到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其可以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深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能够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在使其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同时,帮助其形成责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朱静.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才智,2019(36):144.
[2]李秀梅.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微探[J].内蒙古教育,2019(36):23-24.
[3]罗翠.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67-68.
关键词:小学教育;具体措施;责任感;德育教学
引言:
责任感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其精神品质的主要体现,也是其在未来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些人越来越急功近利,导致社会责任感不断丢失。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品德思想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责任感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设计合理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发展。
一、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逐渐了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校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责任感,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非常长,同时学校也是其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其对教师时刻保持的尊敬的态度,会使其非常喜欢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时应使用简单、容易理解的语言,并且应注重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教师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反省,加强对自身的品德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注重教师师德的提高,也可以积极建立教师德育教育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在通过带领学生对班级环境进行打扫培养其责任感时,教师也应与学生一起劳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们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若教师盲目地使用权威开展教学活动,则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发展需求,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其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多,教师必须应用合理的方法,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为同学们分享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利用鲜活的事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品德学习通常都是在语文课堂、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的,教师应扩大教学范围,在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可以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并且让每个组员通过亲自动手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在使同学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也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成对其责任感的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材中选择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课文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德育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其需要深度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材料,利用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地球环境的课文,在研究课文后建立合理的教学宗旨,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使其能够认识到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其可以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深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能够更加热爱自然环境,在使其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的同时,帮助其形成责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朱静.论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才智,2019(36):144.
[2]李秀梅.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途径微探[J].内蒙古教育,2019(36):23-24.
[3]罗翠.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教育[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