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双主教学”的定义更加深化了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语言思考,培养学生的自然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生发展
《礼记·学记》里有这样一句关于教育的论述:"虽有佳肴,不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方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虽然语句简单,但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教和学是互相统一,互为补充的。《2012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双主教学”的定义更加深化了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语言思考,培养学生的自然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英语课堂尤其如此,对于一段非母语的文字,每个人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如果没有师生的对话、沟通,仅将教师把知识点的处理传递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生硬而难以接受。在没有生气的英语课堂中,催眠倒是成了唯一的效果。师生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共生共创的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所产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1.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悟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动是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几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增强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间产生情感的认同,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初中英语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学时教师运用情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可贵的情感生成。
2.教师的监控和学生的自律
教学互动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组织管理对于教育效能的影响的检验。赫尔巴特早就郑重指出:“如果不坚定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弱,具有显性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互动,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学生又是迅速发展中的个体,是课堂的主体作用者,所以教师在监考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展示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英语教学的思维活跃性就更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展开,做到中西合璧。教师只有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规则,建立起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宽松自由和民主平为前提,教师才会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并从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既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监控,也需要学生的自近代。只不过随着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监控程度愈来愈降低,而学生的自控程度则会越来越增强。
3.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师生互动要借助于知识的传输体现过程,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由于教育设计、教学决策与技能本身带有极大的智力创造成分,所以非常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施教、愿意施教的热情与自觉性,需要教师抛弃那种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和高效教学的追求者。当然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时,说明其精力已真正投到了教育过程中。
在认识了课堂师生互动的定位后,我们更需要结合教学的情景来仔细品味一下师生互动的特点。
二、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1.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语言学习的过程,利用“支架”理论支撑活动。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olding Theory)。这个理论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包括注意、理解、吸收、整合等几个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语言输出,完成交往互动的任务。Applebee和Langer(1983)根据Bruner的语言支架理论具体阐述了支架式讲授的步骤:教师首先选定具有明确目的的学习任务.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设计任务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参与状态.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支架,随着学生完成任务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撤去支架.最后进入到下一个学习任务。在帮助学生完成由输入到输出.由起初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使用者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找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角色形成风格。
Holland和Shortall更是明确地指出:“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和反馈与学生互动.这两项行为值得关注。”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要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给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3、注重“理”上的辨析,加强习题评讲课的互动。
这是课堂互动的深层阶段。课堂上的互动,绝不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互动,重在了解之后的辨析,而使了解变得深刻。这个特点尤其在评讲试卷、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最能真实地反馈。这个阶段的师生互动,老师的设疑意识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本身需要有追根溯源之精神。教师提示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启示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理性互动的方式。多与学生能够进行“理”上的辨析,学生自身也会慢慢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在质疑基础上发现问题,更为可贵。生生之间的理性辨析也可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也让他们更愿意积极的表现自己。
综上所述,双向的师生互动形成积极思维。有效的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机盎然,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让英语课堂充满动感,展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丰富色彩,才能能实现语言“知”“情”的交流。
关键词: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生发展
《礼记·学记》里有这样一句关于教育的论述:"虽有佳肴,不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方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虽然语句简单,但却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教和学是互相统一,互为补充的。《2012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双主教学”的定义更加深化了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语言思考,培养学生的自然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课堂实践活动中师生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动。英语课堂尤其如此,对于一段非母语的文字,每个人有不同的感知能力,如果没有师生的对话、沟通,仅将教师把知识点的处理传递给学生,学生会觉得生硬而难以接受。在没有生气的英语课堂中,催眠倒是成了唯一的效果。师生互动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共生共创的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所产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1.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悟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动是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几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增强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间产生情感的认同,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初中英语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学时教师运用情感,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可贵的情感生成。
2.教师的监控和学生的自律
教学互动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组织管理对于教育效能的影响的检验。赫尔巴特早就郑重指出:“如果不坚定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弱,具有显性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互动,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学生又是迅速发展中的个体,是课堂的主体作用者,所以教师在监考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展示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英语教学的思维活跃性就更需要结合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展开,做到中西合璧。教师只有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规则,建立起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宽松自由和民主平为前提,教师才会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并从旁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既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监控,也需要学生的自近代。只不过随着活动的进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的监控程度愈来愈降低,而学生的自控程度则会越来越增强。
3.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
师生互动要借助于知识的传输体现过程,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不同,行为亦有差异。由于教育设计、教学决策与技能本身带有极大的智力创造成分,所以非常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施教、愿意施教的热情与自觉性,需要教师抛弃那种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和高效教学的追求者。当然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时,说明其精力已真正投到了教育过程中。
在认识了课堂师生互动的定位后,我们更需要结合教学的情景来仔细品味一下师生互动的特点。
二、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呢?
1.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语言学习的过程,利用“支架”理论支撑活动。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olding Theory)。这个理论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包括注意、理解、吸收、整合等几个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语言输出,完成交往互动的任务。Applebee和Langer(1983)根据Bruner的语言支架理论具体阐述了支架式讲授的步骤:教师首先选定具有明确目的的学习任务.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设计任务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参与状态.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支架,随着学生完成任务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撤去支架.最后进入到下一个学习任务。在帮助学生完成由输入到输出.由起初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使用者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找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角色形成风格。
Holland和Shortall更是明确地指出:“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和反馈与学生互动.这两项行为值得关注。”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要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并积极参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给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3、注重“理”上的辨析,加强习题评讲课的互动。
这是课堂互动的深层阶段。课堂上的互动,绝不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互动,重在了解之后的辨析,而使了解变得深刻。这个特点尤其在评讲试卷、评讲习题的过程中最能真实地反馈。这个阶段的师生互动,老师的设疑意识与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本身需要有追根溯源之精神。教师提示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启示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种理性互动的方式。多与学生能够进行“理”上的辨析,学生自身也会慢慢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在质疑基础上发现问题,更为可贵。生生之间的理性辨析也可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也让他们更愿意积极的表现自己。
综上所述,双向的师生互动形成积极思维。有效的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机盎然,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让英语课堂充满动感,展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丰富色彩,才能能实现语言“知”“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