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镇涛说:“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确是语文的核心素质,而古诗最凝炼,又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古诗教学是语感培养的极佳途径。汉民族思维的一个特点是重整体关照,而语感培养注重整体把握、直觉顿悟,正暗合了汉民族思维的特点。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不仅是实现语文人文性的最佳途径,传承民族文化的恰当方法,促进直觉思维的直接手段,更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如下。
一、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符合课标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四处提到“语感”,十处提到“古诗”,可见其两者受重视之程度。例如“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两次:“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既是课标要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整合
对听说读写,有的重写听,有的重说读,这都是不恰当的。这犹如人的口耳眼鼻,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更进一步说,还必须综合起来训练。四种能力,分则低效,合则高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之和之间还有一个质,即格式塔质。正是这格式塔质在整合中起着特别的作用,使整合更高效。在传统文化的精粹——古诗中听说读写,培养语感,整体把握,凭汉语言的具象性,语音的启发性,就更利于四种能力的整合。通过整合,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综合能力,一种什么能力呢?就是语感能力。语感中,听读属于理解性语感,说写属于表达型语感,二者辩证统一,使用后者时包含了前者,进行前者时生成了后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一旦形成了相当的语感能力,则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任一项都不会偏废,并且相互促进,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抓住了语文的核心素质,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拿到了语文教学的钥匙,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支点。诗歌讲求形象,例如学习古诗遇到“暮”“梦”“茫”等字时,听到它们的读音就给你一种朦胧、模糊、含混的感觉,并体会到这种形象色彩。接着读一读,加深了这种感觉,再说一说,检验一下,最后用这些字写点诗意的句子,就基本掌握了。如果是学习议论文,则是听得多,这些字的形象色彩在文中的作用就小得多,既不利于培养语感也不很利于听读说写的整合。
三、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知识与能力是初级层次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第二层次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最高层次的维度。语感培养注重整体把握、直觉体认,而非肢解分析,这就利于三个维度的融合。同时,语感培养对这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三个维度也非逐层地把握,而是综合把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展开才能实现这种融合作用?应将教学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体会、重总体印象,整体关照。别太专注于个别字词、局部句段;应融入浓郁情感,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饱受熏陶,尽受濡染。
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先要读准字音如“寥落”的“寥”读“liao”,读出节奏;还要将读、悟、背、诵结合,于中渗透作者的孤苦悲绝而激昂慷慨的情感,我们自然能感到诗中的悲壮情怀、崇高气节、血性精神,三个维度自然融合。如果用说明文培养语感,因其情感性不强,不易入境,也不太利于三个维度的融合。
四、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培养语感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最高语言形式的古诗的学习中,在语感的培养中,在和谐节律里揣摩特别精炼的语言,感受并学习其写法;开阔自己的视域,拓展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丰富自己的智慧,加强自己的美感能力,超越低俗而情趣高雅。了其言外之意,解其弦外之美,会其韵外之致,以有限而达于无限,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相反,我们若重点学习时文、快餐文化就既不利于培养语感也不易达于厚重深刻。
五、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语文素养的堤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整体领悟能力,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不是单纯着眼于某一种具体的能力或素质,而是从总体上,全方位地去发展。正如前面所述,语感培养利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融合,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所以也就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如前所引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养,也被作者的悲壮情怀、崇高气节、高尚人格所感动,推动健康人格的铸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洪镇涛 谈谈语感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8)。
现实意义如下。
一、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符合课标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四处提到“语感”,十处提到“古诗”,可见其两者受重视之程度。例如“语感”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两次:“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中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既是课标要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
二、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整合
对听说读写,有的重写听,有的重说读,这都是不恰当的。这犹如人的口耳眼鼻,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更进一步说,还必须综合起来训练。四种能力,分则低效,合则高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之和之间还有一个质,即格式塔质。正是这格式塔质在整合中起着特别的作用,使整合更高效。在传统文化的精粹——古诗中听说读写,培养语感,整体把握,凭汉语言的具象性,语音的启发性,就更利于四种能力的整合。通过整合,自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综合能力,一种什么能力呢?就是语感能力。语感中,听读属于理解性语感,说写属于表达型语感,二者辩证统一,使用后者时包含了前者,进行前者时生成了后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一旦形成了相当的语感能力,则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任一项都不会偏废,并且相互促进,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抓住了语文的核心素质,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拿到了语文教学的钥匙,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支点。诗歌讲求形象,例如学习古诗遇到“暮”“梦”“茫”等字时,听到它们的读音就给你一种朦胧、模糊、含混的感觉,并体会到这种形象色彩。接着读一读,加深了这种感觉,再说一说,检验一下,最后用这些字写点诗意的句子,就基本掌握了。如果是学习议论文,则是听得多,这些字的形象色彩在文中的作用就小得多,既不利于培养语感也不很利于听读说写的整合。
三、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知识与能力是初级层次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第二层次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最高层次的维度。语感培养注重整体把握、直觉体认,而非肢解分析,这就利于三个维度的融合。同时,语感培养对这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三个维度也非逐层地把握,而是综合把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展开才能实现这种融合作用?应将教学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体会、重总体印象,整体关照。别太专注于个别字词、局部句段;应融入浓郁情感,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饱受熏陶,尽受濡染。
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先要读准字音如“寥落”的“寥”读“liao”,读出节奏;还要将读、悟、背、诵结合,于中渗透作者的孤苦悲绝而激昂慷慨的情感,我们自然能感到诗中的悲壮情怀、崇高气节、血性精神,三个维度自然融合。如果用说明文培养语感,因其情感性不强,不易入境,也不太利于三个维度的融合。
四、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培养语感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最高语言形式的古诗的学习中,在语感的培养中,在和谐节律里揣摩特别精炼的语言,感受并学习其写法;开阔自己的视域,拓展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丰富自己的智慧,加强自己的美感能力,超越低俗而情趣高雅。了其言外之意,解其弦外之美,会其韵外之致,以有限而达于无限,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相反,我们若重点学习时文、快餐文化就既不利于培养语感也不易达于厚重深刻。
五、加强古诗教学语感培养,利于语文素养的堤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整体领悟能力,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不是单纯着眼于某一种具体的能力或素质,而是从总体上,全方位地去发展。正如前面所述,语感培养利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融合,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所以也就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如前所引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养,也被作者的悲壮情怀、崇高气节、高尚人格所感动,推动健康人格的铸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德]威廉·冯·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洪镇涛 谈谈语感训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