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思维能力”是各学科核心教学目标。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应恰当留给学生思维空间,激活学生思维,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题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磁力场,教师要以地理知识作诱发物,努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在《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国土资源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诱导学生亲自参与,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地理教学只凭教师用语言文字符号传授,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更达不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如在讲到“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时,可组织“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对还是不对”课堂辩论。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类地理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在“寻幽探胜”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真正有价值的地理课堂活动是离不开学生高水平地理思维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以动手操作、实践参与为特征的地理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让外部实践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内在的思维能力。
三、用好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将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系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如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五、鼓励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 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 ,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题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磁力场,教师要以地理知识作诱发物,努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在《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国土资源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诱导学生亲自参与,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地理教学只凭教师用语言文字符号传授,很难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更达不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如在讲到“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时,可组织“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对还是不对”课堂辩论。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类地理课堂活动,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在“寻幽探胜”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真正有价值的地理课堂活动是离不开学生高水平地理思维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以动手操作、实践参与为特征的地理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让外部实践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内在的思维能力。
三、用好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学习初中区域地理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将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系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如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五、鼓励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 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 ,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做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