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轻刑快审制度在逮捕阶段的适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公布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虽然对刑事简易程序作出了较多的修改,但有一项制度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即轻刑快审制度。本文将以轻刑快审程序为主要议题,浅议昌平区人民检察院针对轻刑快审程序在审查逮捕阶段的现状,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轻刑快审制度在审查逮捕阶段的适用的构想。
  关键词:轻刑快审;审查逮捕;启动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发布的《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以下简称“轻刑快审机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调整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这对检察机关轻刑快审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
  一、轻微刑事案件概述
  (一)轻微刑事案件的范围
  《意见》第三条规定,适用快速办理机制的轻微刑事案件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二)可能判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四)适用法律无争议。”
  《意见》第五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案件、涉外刑事案件、故意实施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其他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不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对于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不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在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范围上,主要采取的是列举和排除并存的方式。在列举方式中,案件需要同时满足案情简单及证据充分、可能判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承认实施被指控的犯罪、适用法律无争议这四个条件。此外,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涉外案件、非过失的职务犯罪案件、疑难复杂案件、严重刑事案件排除在适用快速办理机制外。
  (二)轻微刑事案件的特点
  1、多发生在亲属、邻里和熟人之间。许多轻微刑事案件多发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根据我们对2013年对受理在轻微刑事案件审查时发现,发生在亲属、邻里和熟人之间引发的案件占此类案件的近百分之八十。
  2、社会危害性较小。轻微刑事案件一般社会危害性不大,在刑罚规定的法定刑一般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例如,在昌平区人民检察院2013年受理并己审结轻伤害案件中(经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后经法院审结,数据截止到2013年6月25日),被判处拘役刑的20.8%;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66.6%;被判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4.2%;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8.3%。
  3、侵犯财产权、人身权为主。在轻微刑事案件中,以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遗弃案;侵犯通讯自由案;非法侵入他入住宅案、过失致人重伤案、非法拘禁案、诬陷案、非法搜查案、损坏财物案居多,这些大多数是侵犯财产类和人身权益类。
  4、据有可和解性。轻微刑事案件大多发生在亲属、邻里和熟人之间,人们之间均有和解的愿望,不想结下子孙仇,大多数案件通过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形式就可以处理。
  二、轻刑快审制度运行现状
  审查逮捕阶段对刑事案件的诉讼期间决定意义不大,因此,简易程序及轻刑快审制度在公诉阶段被更多地予以关注及研究,但是在审查逮捕阶段同样存在压缩诉讼期间的空间,节约司法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这对提高诉讼效率同样具有积极地意义。
  虽然检察机关出台了《意见》,但是与检察机关有着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关系的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却没有类似的规定,导致各机关执法思想还达不到完全的统一,又加之公安机关、法院同样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所以他们往往集中主要力量用于严重刑事案件,而对一些轻微案件的快速办理却顾及不够,一般情况下都要用满办案期限,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耗时比相对严重的刑事案件更长。由此可见,在整个刑事诉讼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快速办理空间,特别是犯罪嫌疑人采取的是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案件快速办理的空间会更大。
  2010年,北京市公安机关制定了相关的关于轻微刑事案件的快处机制文件,规定移送符合快速办理的轻微刑事案件时,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立案后五日内向检察机关提请审查批准逮捕,并应在预审案卷右上角加贴“启动快速办理”绿色标识,即所谓的“贴绿标”案件。检察机关对“贴绿标”的提捕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拘留的,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未被拘留的,应当在五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审查逮捕后,公安机关应在两日内将“贴绿标”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检察院公诉部门应在十日内起诉,法院刑庭应在十日内将案件审结。这一制度的处台,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轻微刑事案件的快处机制,有效简化了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时限。
  三、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轻刑快审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机制,2013年,尊重与保障人权原则亦被纳入到刑事诉讼法中,可以看出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越来越受到关注与提倡,但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主要的法律文件仅有前文提到的《意见》,这就造成一定的适用的局限性,并且《意见》的法律效力不高,在全国推行存在较大的难度。虽然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改革初见成效,实践中有很多成熟有益的经验总结,但也多运用于公诉阶段,在审查逮捕阶段仍发现该机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少案多矛盾突出
  受理审查逮捕案件数量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与办案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从而影响了简化效果。因为每一位承办人均有几件甚至十几件积存案件等待办理,且审查逮捕受时限要求高,一般要求犯罪嫌疑人在押的情况下,7日内须审查完毕;取保候审的,则15日内须结案。加之侦查监督部门“一体两翼”的职能特点,立案监督案件也落在承办人身上,虽然对于立案监督案件的审结时限性要求较为宽松,但案多人少,办案压力大的情况仍然十分严峻。
  2、缺少专人办理机制   因缺少专人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导致轻微刑事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错杂交由承办人办理,此时,承办人不仅要集中精力办好重大、疑难案件,还要分神办理时效性要求更加严格的轻微刑事案件,这不仅增加了承办人的办案压力,也势必将影响案件办理的时效及质量。
  3、忽视分案统计环节
  2012年,北京市检察机关新设案件管理办公室,由案件管理办公室统一接收案件,做好登记后分给相关部门,由各部门内勤对接案件管理办公室,部门内勤接收案件做登记后,分由具体承办人办理,并未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做类案归,不利于总结办案规律和案件统计。
  4、启动机制被动单一
  就目前,在审查逮捕阶段,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启动完全依靠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在侦查案件后,针对轻微刑事案件,认为应该启动快速处理的,由公安部门在移送案件审查逮捕时,在案卷上加贴“启动快速办理”的绿色标识, 承办人收到此类案件后,若犯罪嫌疑人在押,一般会在受案后3天内办结,若嫌疑人处于取保候审状态,则在5日内结案。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快速处理启动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公安机关手里,检察机关,尤其是侦查监督部门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5、缺少批捕阶段相关规定
  批捕阶段虽仅有7天(取保候审案件15天)审限,但是逮捕作为侦查阶段的一种强制措施,刑事检察工作的第一关,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处理有重要作用,及时启动或中止轻刑快审制度,有利于更好地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时限,有利于对公安机关未起动的轻微刑事案件及时启动轻刑快审程序;对不符合轻刑快审程序的案件及时中止。
  四、解决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司法化
  由于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立法不完善,所以,可以考虑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直接纳入刑事诉讼法的调整范畴内,但是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刚刚进行了修改,近年再次修改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尝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同时公安部也在系统内制定出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不仅可以共同推进该机制的实施,还可以增加联动机制,提高办案质量。
  2、成立专案办理小组
  在侦查监督部门内部成立专门的轻微刑事案件办理小组,由一名法学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又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干警担任小组长,带领新晋的助理检察官进行案件办理,这样一来,既优化了办案人员结构,又可以让新晋干警从案情简单的案件着手办案,循序渐进,完善学习的过程。
  3、对刑事案件进行繁简分流
  侦查监督部门内勤在受案后,将启动快速办理的轻微刑事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进行分流登记,并做好结案处理结果的相关登记,以便此后做类案归纳,总结快速办理的经验及类案处理规律。
  4、深化启动快速处理机制
  针对目前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启动机制单一,检察机关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公检法联合签署协议,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处机制: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过程中,对公安机关未启动快处程序的案件中符合规定的轻微刑事案件,认为应当快速办理的,从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完成审查逮捕工作,并在预审案卷右上角加贴“启动快速办理”绿色标识,该案也按公安机关“贴绿标”案件处理。对于在审查逮捕过程中,发现的不应适用轻刑案审程序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加贴中止标志,不再适用该程序。
  五、结语
  对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可以使有罪的人依法及时受到惩处,使被害者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及时得到救济和抚慰,使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秩序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保证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特别是在办理因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未成年犯罪以及交通肇事等轻微刑事案件过程中,既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又实现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北京 昌平区 102200)
其他文献
摘 要:强制医疗案件包括暴力行为事实证据、主体证据和社会危险性证据三类。对证据的审查,应明确三类证据不同的证明标准及证据的确实、充分。对实践中存在的法律规定不明确、程序衔接不通畅、审查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应建立相应的机制,保证强制医疗程序合法的同时,兼顾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关键词:强制医疗;证据审查;疑难问题;应对建议  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在基本法中确立了强制医疗的法律程序,在强制医
期刊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贪污犯罪打击的决心。然而目前比较注重对贪污犯罪行为的揭露,对贪污犯罪心理研究不够。本文研究贪污犯罪心理主要从形成原因、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贪污犯罪的侦查对策,对于及时有效地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贪污犯罪;犯罪心理;侦查对策  一、贪污犯罪心
期刊
【案情】  被告人郭某系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仓库管理员,被告人贾某某、蔡某某、王某某均系深圳市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派驻某公司的维修人员,该三人工资均由某公司发放并接受某公司管理。2011年11月11日,被告人郭某、贾某某、蔡某某、王某某四人向北京市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某公司支付其加班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等。后某公司相关人员与郭某等四人协商要求其撤回
期刊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规定为犯罪,科以刑罚,顺应民意。但该罪的认定、此罪与彼罪的关系、一罪与数罪的判断等诸问题,确有进一步探讨之余地。本文拟从危险驾驶罪的认定、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的辨析、行为人醉酒驾驶造成现实危害结果、驾驶后逃逸致人伤亡的罪数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醉酒驾驶;刑法修正案(八);危险驾驶罪;刑责  一、罪与非罪  刑法修正
期刊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检察机关作为在党的领导下独立执法的机构更应积极按照按照中央部署,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结合检察人员工
期刊
鉴定意见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依法接受司法机关委托或指定,对案件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检验、判断后所作的意见。作为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定证据之一,鉴定意见在定案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是发现和揭露犯罪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认定案件事实与性质的重要依据,甚至决定着罪与非罪及责任的认定与划分。  鉴定意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在证据属性上仅仅是一种专家证言,所以它
期刊
摘 要: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辩诉审的权利行使予以较大调整,检察机关在刑事审判中的职权定位也相应发生转变;刑诉法的修改对传统诉讼架构及其运作下的辩审操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检察机关应对这一挑战,树立控辩审平衡的司法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下对诉讼监督机制以有条件的重构,成为更加有力履行监督职责的必要。  关键词:刑事审判;辩审权能;诉讼监督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期刊
摘 要:我国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但是面对集中而强大的侦查权,侦查监督权的行使常常显得捉襟见肘。本文从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侦查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监督方式和途径不完善、监督效力不强等问题,以及制约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的立法、观念、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侦查监督工作的粗浅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侦查监督;刚性;检察引导侦查;监督合力  侦查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通过介入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社区检察角度出发,在对现阶段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成年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具体建议,以促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社区检察  一、社区矫正、社区检察及未成年矫正人员特点概述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一定的期限内对其进行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促进
期刊
摘 要:2010年12月1日起新《国家赔偿法》正式施行,该法的通过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一大表现。此次修改,进一步强化了保障赔偿请求人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对依法、及时赔偿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同时也为赔偿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新国家赔偿法的主要修改内容、新国家赔偿法仍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以期对未来国家赔偿的更趋完善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