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备受赞誉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常为作曲专业的曲式分析范例和钢琴专业演奏古典奏鸣曲的教材。《黎明奏鸣曲》为最重要5首中的一首,经常在音乐会演奏,是音乐会曲库之一。本文从力度、速度、踏板、触键等几个方面进行技巧分析,解析贝多芬音乐内在,以更好地学习和弹奏好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以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历史地位以及三个创作时期及研究基础,通过时代背景和作品简介,初步分析总结作为音乐天才贝多芬的创作和成长历程,了解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点,与其更加了解作品演奏,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黎明奏鸣曲》。
  【关键词】: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特征;演奏
  一、前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32首钢琴奏鸣曲被稱为“圣经”。贝多芬被人们称为最宏伟的艺术创造者之一。首先,他拥有傲人的音乐才能,不屈的坚强性格,向往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及音乐创作大师的聪明才智与良好的精神品质和贝多芬的作曲技巧和钢琴技术的情感。他以自己的创作才能向人们展示当时时代自己的所见所感,自己的内心、自己所向往的进步思想,他写过的作品,是自己与命运抗争,与现实战斗的艺术结晶,黑暗与光明、束缚与自由,其中蕴含这丰富、深刻的艺术哲理。贝多芬被世界公认为是世界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黎明奏鸣曲》中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曲式创新,脱离了古典乐派的束缚,创作出了极具个性的音乐作品,从贝多芬的英雄性情感和趋势发展解读贝多芬在曲子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他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概述
  (一)历史地位
  贝多芬在自己短短的四十多年的生命中,向世人交出了众多卓越的答卷。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情感丰富、技巧复杂,从悲怆、月光到暴风雨、黎明以及热情,晚年在家里创作的 29、30、31、32四部作品,都是堪称神作,经常为高师、学生钢琴教学使用、国际钢琴音乐会赛事演奏作品。他从古典乐派中继承的奏鸣曲式,不断加以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贝多芬式奏鸣曲,为古典主义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成为了古典主义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创新和改进,提高了钢琴演奏的音乐范围,使强弱力量的对比更加明显,使奏鸣曲中章节之间的对比也更加强烈,每个部分的主题与副部主题在连接性上更加紧密,曲调的转换更加复杂,弹奏难度也随着上升,为奏鸣曲形式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他的创新和努力,为以后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果,他对奏鸣曲式的卓越创造和贡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
  (二)三个时期钢琴奏鸣曲简介
  1.早期(1792-1800年)
  早期贝多芬奏鸣曲的特征一方面为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另一方面贝多芬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发展手法,又吸取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质朴、热情的特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以及个人社会经历、地位的改变,对古典派乐曲的发展呆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海顿的悠然闲淡、莫扎特开始注重展现个性化的思想,而贝多芬则开始创作充满自由、博爱等的个性化乐章,乐曲的格调在慢慢改变。此时的贝多芬开始创新古典派奏鸣曲的形式,他在创作的《悲怆》奏鸣曲里,在最开始就加了一段很长的引子,这个引子不仅用于第一章前,在展开部和尾声里也有出现。贝多芬的初期创作风格既有继承性的严谨等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海顿和莫扎特的某些创作里面,在乐曲中融入动机展开和深情的旋律,再加上自己的个性化创作,加强节奏的变换速度、和切分以及休止符的运用,行成都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大起大落的音乐感染力。
  2.中期(1800—1815)
  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关键和旺盛时期,贝多芬扩展奏鸣曲的表现能力和套取功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到了创作中期,也就是17到18世纪。这个时候欧洲开始了启蒙运动,其启蒙思想开始对贝多芬的传统观念产生冲击、影响。因此,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所写的音乐大多称赞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充满了社会正能量,这就是中期创作的音乐主题。贝多芬立足现实,用他的音乐记录自己所见所感,他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在音乐形式上,他继续对奏鸣曲进行个性改造,创新音乐形式,逐渐产生了鲜明的贝多芬式奏鸣曲。《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人们争论不断,但其中的技巧性、音乐性搭配上奏鸣曲的形式,以及在每个乐章里面都加入了琶音的手法,令人惊叹。当时的贝多芬正值耳病严重,生活困难,但在这话艘取自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他对生活的乐观和探索,而不是一首悲怆作品。第31号奏鸣曲是贝多芬乐曲创作的转折点,整个音响化的变化也是一个大的转折信号,从中能体会到贝多芬的体系中出现了一股英雄性的气息,从此之后贝多芬的作品情感开始成为英雄性的浪漫主义。
  贝多芬自创作出《悲怆奏鸣曲》后,便已经代表着贝多芬进入了崭新的创作时期。贝多芬在自己创作中期,更注重奏鸣曲形式的改变。他认为当时大家都受到古典主义的舒服,而自己向往的是完全性的自由化的艺术形式,因此他用自由的想象改变传统奏鸣曲的古典轮廓。基于这样的创作思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出了形式、风格多样的作品,包含了很多独创的乐章。比如贝多芬在1801年作出的《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受到当时因资产阶级革命牺牲的英雄的出葬场面影响,创造性的融入了葬礼进行曲。之后贝多芬又将奏鸣曲创作成幻想式,这种新型的创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奏鸣曲格式,在第一章用的是新的自由行式,第二章出现了即兴曲的风格,而这也足够说明当时的贝多芬想要创作出即兴、自由的钢琴奏鸣曲的意愿,而其中成功的代表就是《升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以及《降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这个时期贝多芬最出名的《月光》有更加彰显了贝多芬的创新才华。古典派的奏鸣曲都是将高潮部分放在第一章中,而在《月光中》,贝多芬却出乎意料的将高潮置于最后的乐章里,这就让整曲在最后一章里释放全部感情。这样“幻想式”的曲式方式将贝多芬夹杂着炙热、不安以及隐藏的幻想主义都表现了出来,此时的贝多芬正以积极的热情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1801年的《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中第一乐章表现了自己身处田园的闲适、安静,第二乐章到乐曲最后体现了贝多芬当时平和、闲静的心情。《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中充斥着压迫、黑暗,整首曲子的章节都是采用了奏鸣曲形式,琶音始终贯通全曲。这首乐曲是艺术美,其中展现的大自然的威严、壮硕正映衬了当时贝多芬不羁的性格。贝多芬剧烈的个人主义,让贝多芬创造出《悲怆》、《暴风雨》、《月光》、《热情》、《黎明》等极具个性化、能够释放内心感情的作品。《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充满了自由、新鲜的气息,也告诉了我们贝多芬的生活态度就是不论生活有多么严峻、苦难,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热情》贝多芬对自己奏鸣曲最满意的一部,这首曲子气势恢宏、规格宏大,之中充满了热情和些许的不安、紧张。《热情》是贝多芬对生活、对当时年代的呐喊。在后人看来,这首乐曲结构形式都较为完美,情感统一,把散漫的乐章统一成一个整体,在人类奏鸣曲历史上占据了顶峰。因此中期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中的创新探索期。   3.晚期(1815-1825年)
  晚期创作属于巅峰时期,除了风格和形式的改变,形成了一种“人类思想解放的情感”,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是贝多芬的思想期。晚期创作的特点之一是主题和动机的巨大变化,另外一个特点是抽象性、普遍性越来越大,这个时期是他创作作品风格最巅峰的时期。1815-1825年是欧洲社会的黑暗期,理想是民主的,现实却是人民被镇压,贝多芬对这样的社会状况充满了不满,生活、理想的双重打击让创作跌入低谷。低谷之后的贝多芬不断努力,用自己的意志继续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深沉,更具主观性的表现了自己的痛苦以及对理想的期望。这个时期的作品更具抒情和复杂,形成了完全自由的奏鸣曲风格。贝多芬晚期作品都最大程度的展现了主题和动机,同时故意将乐章之间的间隔减小,从而保证音乐的连续性。世人成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作品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这时的作品更具独立性、抽象性和个性化,代表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从手法方面,晚期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变奏手法的运用,在这些作品中找寻主旋律,然后进行音型变奏。除了变奏之外,贝多芬对复调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断的在作品中加入浮雕手法。有的作品没有展开部,而使用的是赋格段;而有的作品在展开部中使用了卡农风的动机,也有将变奏和复调融合在一起使用的作品。而在数量上,像109和110号作品,仅仅有三个章节,而111号作品仅仅有两个章节。整个晚期创作中,贝多芬向世人展现了叹为观止的技巧性和自己的音乐创作天赋。
  从整个贝多芬的创作生涯来看,他的作品对后代中西方的音乐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所具有价值和魅力在于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音乐和精神之旅,完美地展示了一种特定的音乐的形式,用音乐向后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展现了一个公认的音乐天才具有的高超的钢琴技巧和音乐变化。
  三、贝多芬《黎明奏鸣曲》音乐特征
  (一)大自然歌颂性
  《黎明奏鸣曲》为《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悲怆,其中充满了欢快、清爽的感觉。这部作品规格庞大,包括了丰富的弹奏技巧和情感。贝多芬在其中融入了自己个性化的创新技巧。
  在呈示部中,彷如清晨阳光初生,主部低音域的弱音出现,随后,高音区使用了欢快和快速变化的的短音阶,这样的强弱对比,通过高低音区强烈的银色反差,将观众从阳光初生是的静谧带入溪水旁欢快的节奏中,此时才展现出整个主部主题的风格。高低音的对比配合精心的音色设计,却使氛围的转换不显突兀,依旧流畅。黎明较为广阔的规格,使整个乐曲的广阔气息、丰富的音群以及独特的结构技巧都得以展现,给听众塑造了一种万物生长、晨光初生的美好画面,处处都是生机。在《黎明》中,贝多芬在E大调上展现了副部主题,这样和C大调的主部主题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贝多芬独特的三度关系调。在古典派中,在主部的属调或下属调上才会出现副部主题,贝多芬的做法使调性的安排更加丰富,凸显了新意,这样使副部和主部的主题对比更加强烈,让整个乐曲听起来更加舒服、怡人。黎明中的三度调用和声作为支架,把和弦当作旋律,让整个乐章数抒发出对自然的喜好、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在展开部第一部分,贝多芬通过力度、节奏、旋律的变换展现主部主题,让整个音乐更加活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而且在高音部分减少了主部主题,让音乐更加紧凑,显得更具活力。减少展开部的旋律,变化之后的主部在高音与低音之间来回变化,在音乐中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就像是大自然中惊慌不安的小鸟,四处乱飞,惊慌的鸣叫,产生了一种交响乐的感觉。在古典派中,奏鸣曲的主副部要求调性相同。但在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中,腹部主题最开始是A大调,然后才变为和主部主题想痛的调性——C大调,虽然显得突兀,但却符合音乐的发展规律。同时,副部调性的改变,也导致接下来的连接部分随之改变,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复制一边。贝多芬使用新素材,让乐思更加丰富,动静对比更加强烈,这也是《黎明》更加明亮、充满激情的原因。
  (二)交响性
  随着不断的创作,海顿、莫扎特对贝多芬的影响里越来越小,贝多芬的作品开始慢慢展现出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自己的不屈和奋争的斗志,向世人展现了巨大的张力。而贝多芬的浪漫主义思想中最关键的就是他那一直存在的激情,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面对什么,他都显得激情勃发。人们时常会称赞贝多芬过人的精神力量,貝多芬在长久的音乐创作过程中,不断磨练,同时贝多芬不断吸收前辈音乐作品中的营养,充实自我,博采众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作为加以发展。贝多芬属于浪漫主义乐派,更是领头人,但他坚定拥护古典主义,他以辩证的分析对待不同的音乐派系,也正是他的容纳才让他创作出众多享誉赞美的奏鸣曲。贝多芬面对苦难生活、病痛折磨的不屈精神,塑造了他音乐作品中充满奋斗和反抗的英雄性感情,从而成就了自己奏鸣曲作品中的英雄。
  除了情感上的变化,贝多芬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展现自己技巧上的创新,通过强烈的对比、强弱变化、冲突艺术等都开始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贝多芬开始展现自己的时期正赶上思想启蒙,自由的观念渗入贝多芬的创作理念中,个性化、自由化成为了乐曲创作的主旋律。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篇如流水般的平叙音乐,无法给观众带来激动、兴奋的体验,因此,贝多芬常常在创作中加入不谐和音。通过在轻柔的音乐中加入不和谐音使某段音乐变得响亮,从而带动人们的情感变化,其中所夹杂的作者的紧张、痛苦的情感让英雄性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现。思想解放运动带动着音乐创作者不断追寻解放的思想和个性化。贝多芬也不例外,受到解放思潮的影响,贝多芬在进行创作时开始慢慢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新和自己个性化的思想,现实社会的封闭与自由的渴望相互冲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自由的理想。因此贝多芬开始在作品中加入较多的重音,让原本安静的音乐旋律,变得起伏不定。变奏也是一种类似的手法,能够使半音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英雄情感。在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通过各种形式的抒情反衬自己的英雄型情感。发展部通过力度对比、不同调式色彩变化、不同伴奏织体的运用增强音乐的发展动力,恰是交响乐各种管乐在不同调式上的交织呈现。通过某些停顿和休止让观众忽略本来存在的或平和或暴躁的情感,从整体上品味其心中理想化的英雄情感。持此之外,贝多芬在创作的乐曲中通过快速的强弱变化、震音、颤音以及半音等,一点点的对观众提高压力,当到达顶峰时,用停顿的方法或瞬间爆发将潜在的英雄解放出来,消灭痛苦,实现壮志与理想。   (三)民族性
  贝多芬以《黎明》描绘了一个生机旺盛、活跃的的大自然,作为田园作品,整个乐曲从里岛内都充斥着活力和生机。副部主题为和弦构成的优美纯朴的音调,音乐形象亲切稳定,既体现民族特色又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黎明奏鸣曲》共有三章。第一乐章以及最后一个乐章里,充满了古典主義时代气息,其中,贝多芬也加入了自己对奏鸣曲的创新成果,他将尾声加以扩大,近似于第二展开部的规模。而且,在这两个部分里,都是较为快速的章节,通过序奏分隔开,而不需要慢章节。第一章贝多芬使用的是奏鸣曲式,通过以紧凑、轻快的节奏,使用同音反复、倚音和快速音节向听众展示了世间万物迎着朝阳生长的画面,你可以听到牧笛和小鸟的鸣叫,休闲、安静、肃穆,但紧接着,通过旋转音你会仿佛看到流淌的溪水,开始出现生机与活力。随之而来,调性和力度的改变和密集的音型开始慢慢的转换画面,开始向你展现充满活力的大地。这些场景的变化,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通过强弱变化、使用不同的力度和踏板,手法的变化影响了眼前事物的变化。动人的赞歌先在右手高音区出现,接着又在左手中音区不完全再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灵活运动的音型,使这一主题溶汇到积极的运动中去,似乎是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感应,整个心灵亦化入生命运动的节奏之中。随着音乐发展,当到达呈示部的最后部分时,节奏和力度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整个乐曲呈现出争相竞争的画面。之后强烈的颤音让整个乐曲出现了波动,旋律逐渐降低,之前活跃的画面开始慢慢变得安静。但安静不是代表了乐曲寂静结束,而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波澜奠定基础。
  四、贝多芬《黎明奏鸣曲》演奏分析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共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下图为第一乐章的曲式图式。
  该曲为奏鸣曲式。
  呈示部(1至90小节)这个乐章从最弱音的、无情绪的暗示性的和声开始,在短促跳动的节奏音型里面,很快。主题是极为庞大的,主题包括了三个动机,是乐章的骨干,动机与后两个动机形成极为强烈的对照。呈示部的结尾,由新的材料的同意音型反复两次,造成力度上的巨大高潮,随后转回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的呈示部结束。
  展开部(90至156小节)在呈示部的结尾加上了四小节的乐句之后开始的。在这个展开部把主题截成小段,并从这些乐段中慢慢发展出来,造成更加生机勃勃的进行,旺盛的情绪带来极为庄严紧张的色彩。这是贝多芬展开部的显著特征之一。属准备阶段通过各种音型的属低音的持续和高声部的的引申与变化,为再现部做好铺垫。同时对主题的处理和转调效果,诠释了贝多芬的作曲技巧,是这首奏鸣曲的惊人之处。
  再现部(156至243小节)主题材料回归,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再现。
  尾声(243至301小节)似乎是第二个展开部,内容很充实,尽情的发展音乐材料,贝多芬在尽一切可能性的加以多样的变化,把它们在更大的范围里极度地驱使,庄严紧张的情绪此刻高涨达到顶点。乐曲在最强(ff)上将乐章终止,力度和色彩的多样变化,体现了贝多芬悲壮的气息。
  (一)力度、速度分析
  巴洛克时大多采用木质、细弦的拨片琴,因此钢琴的声音小,钢琴发展到古典主义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触键力度控制钢琴的声音,所以总提上古典主义比巴洛克钢琴声音大,而在贝多芬的改良下,钢琴更具有了分明的强弱差异,音质也要好得多。
  在《黎明奏鸣曲》里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其中加入了数量较多的力度符号,依靠调节手臂和腕部的力量改变力度,控制强弱变化。比如从谱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显示部最开始的4小姐中,力度从pp变为f-sf-p ,而在尾声,还是主题原有的a+b动机,持续到pp,到了下一小姐,c动机突然出现,然后有出乎意料的重回b动机。在第86、87小节,还加入了八度跳音。贝多芬在黎明中对 pp的使用次数非常多,,pp之后乐曲力度慢慢变强,到达ff时,出现一个小的高潮,然后才回落到pp。这种创作手法对pp的使用合理性要求较高。很多人以为ff处要用力,才能提高力度,达到设计要求。但知识用力会使乐曲某些地方变的不流畅、不协调,这些力度变化和技巧性都需要我们先对乐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慢慢品味,才能弹奏出打动人心的黎明曲。
  在贝多芬看来,乐曲要有或慢或快的节奏变化,才能为乐曲带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设定的机械。《黎明》曲的第一章节属于快板式的,节奏较快,因此,在演奏时对速度的要求就会比较高,这也正好是检验弹奏技巧是否过关的条件。虽然第一乐章各个部分被贝多芬扩大了规模,但整个章节还是要保证速度的变化要统一。速度快了,音乐就显得表现力不足,没有生气;速度慢了,又会影响音乐的发展,比如第一乐章中间部分,是由三连音后接十六音符作为过渡句,这一句对速度的要求就比较高,左手第一拍要重,同时不能使人感觉整个曲子速度一直往上提,因此,节奏的变化要非常揣摩和练习。
  (二)踏板作用
  踏板被音乐人认为是钢琴灵魂所在。黎明中有踏板标记的地方屈指可数,但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踏板在哪里踩,力度多少、快慢如何都会改变实际效果。踏板实用的还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色彩、声音和风格,贝多芬明确标注踏板的地方虽然仅仅有基础而已,但其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踏板怎么踩,在那里踩,踩多深都会影响到弹奏的效果,有时没有踏板,就会使声音显得干涩,踏板多了,就会乱糟糟的。贝多芬相比于作曲家,他的作品中踏板的使用更多更复杂,这取决他的音乐要求。贝多芬对他版的使用一般是为了提高顺畅度,也有为了使音乐更富有情感使用的踏板。贝多芬在副部主题处使用了音后踏板。乐曲和弦从八分到二分再到四分音符安静的变化,鲜明对比于主部的欢快变化,此时每个音都要换一次踏板。所以和旋在演奏时不能间断,根据和声的变化规律调整踏板的节奏,这样就会产生类似唱歌时的和声结果。
  (三)触键选择
  评价一架钢琴,音色是最关键的因素,音色的好与坏则是取决于弹奏者触键的技巧性。想要学习演奏钢琴,触键是不可避免的技术难题。能够弹奏出好的触键,那乐曲给观众的体验效果和感受就会提高一个层次。在触键技巧中,如何演奏好颤音是《黎明》最大的演奏难点。颤音在第一章总共四处,前三处将回旋曲式带到顶峰,最后一处则是在尾声,这里在处理触键时要求较高,弹奏时右手的拇指、食指保持颤音持续,同时控制好声音的质量和大小,保证颤音平稳,无名指和小指保证高音部分不能中断,左手则为三连音要保证声音均匀,左手旋律起到了对右手的支撑效果。这些都要求对手腕和手臂要加以锻炼,从而保证声音流畅、和谐,配合好踏板的使用,就能弹奏出轻柔、祥和的音乐。
  五、结语
  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属于贝多芬创作中期的优秀之作,就内容和形式来说是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这部作品表现出的音乐规模上的庞大,是贝多芬在探索奏鸣曲新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整个音乐表现出强弱的鲜明对比,曲调上高亢明亮、富有热情,既有对大自然非常热爱的热情和赞美,也有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理解。我们通过研究其个性化创作技法和演奏特色,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在是指,捕捉作品的思想精髓,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内部隐藏的深刻内涵,并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不断创新,将钢琴艺术的魅力充分展现。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张桂枢《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析》[M]长城出版社.2012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3
  [3]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唯民《贝多芬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张敏《钢琴艺术简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7]张方《贝多芬》[M]人东方出版社.1996
  [8](苏)克里姆辽夫著,丁逢辰译《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9](英)阿特斯·奥尔加著,克纹、刘进昌译《贝多芬的一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0](美国)埃德蒙·莫里斯,王维译《贝多芬传》[M]译林出版社.2016
  (二)学术期刊类
  [11]唐碧蓉《浅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7
  [12]朱智《论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J]音乐天地.2004.第八期
  [13]张丹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性的情感表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14]闫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乐府新声.2009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语言是艺术家们用来表达自己审美情趣的一种媒介或工具,其艺术形式的追求取决于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油画是西方绘画的典型代表,艺术语言是更加丰富,它包括形体、色彩、笔触、质感、构图等;笔触是最能体现画家艺术风格的一门油画语言,笔触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思想、灵魂,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价值,是其他艺术语言所不具备的,它能够体现画家内心世界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富
期刊
作者简介:王祖刚,字宗一,号薪开,憨山。 现就职于九江学院,担任艺术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艺术学院第一教工党支部书记。  1998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邹良材、栾布、吴子南、丁成杰、范坚等老师。  200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分会。  200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师从毕宝祥、尉天池、徐培晨、王继安等老师,攻读国画方向艺术硕士,2012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2014年赴中
期刊
【摘要】:余华曾表示拉美小说中,独爱博尔赫斯的《南方》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而这也成为余华最新作品《第七天》中展示拉美元素的重要蓝本。本文将结合《第七天》与这两部拉美小说的文学特点以及写作共性,剖析余华笔下浓厚却又多变的拉美元素,从而探讨余华与拉美文学之间的共性及其延伸。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先锋文学;拉美情结。  一、中国先锋文学与拉美文学  说起中国的先锋文学,其
期刊
【摘要】:在北宋时期,不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日趋多样化,技法也更加完备,这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院体画占据统治地位。而与这种画体截然相反的文人画却出现在这个时期,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人画家,他们常以山水、梅兰竹菊等为题材,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标举“士气”,讲究笔墨情趣。文同就是出现在北宋中晚期的,富
期刊
【摘要】:《铸剑》是《故事新编》中的一篇,相较原典,《铸剑》有几处改动,因此鲁迅先生说自己写作“只是铺排”的言论让笔者狐疑是言不符实的。笔者通过细读《铸剑》,将其对原典的新编情节作为切入点,来探讨鲁迅先生是如何构建悲剧性的历史处境中的人物,以期窥探出个体面对悲剧性的境况在代际与更迭中做出的选择与自处自安。  【关键词】:故事新编;反抗;眉间尺;宴之敖  《列异传》、《搜神记》、《吴越春秋》中均记载
期刊
【摘要】:唢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我国的唢呐在多个民族中都是重要的乐器,独具特色的音色以及表演风格,使得唢呐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传统乐器。唢呐的演奏发展过程中,很多的表演家都在不断的创新探索,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演奏技巧。在气息方面,对于唢呐演奏者而言是最需要注重的东西,要想吹好唢呐,气息的运用要正确。所以本文针对唢呐演奏中的气息运用方式进行分析,以此来总结
期刊
【摘要】:色彩随处可见,世界也因色彩而精彩。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各类元素中,色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可见的,是可以触摸的,通过视觉刺激产生反应,传达不同的意义。在视觉传达中色彩作为一种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色彩既是表面的事物,也可以创造出具有内涵的抽象事物,人们利用色彩视觉传达效应装扮着异彩纷呈的生活,并将设计中的色彩融入生活,突显出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
期刊
自博物馆建立以来,其宗旨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实现当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教育民主化。本研究旨在探索近年来艺术博物馆的新生态,以上海K11为例研究艺术购物中心的现状及其在企业战略、用户体验以及将艺术设计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互动。通过该研究,我们可以分析艺术博物馆管理的多样性,艺术博物馆的独立存在以及机构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IT技术、在线网站和商店来实现公共和私人管理的融合。 艺术博物馆教育的未
期刊
【摘要】:画和风景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找到她的足迹。曾有某位大师说过:“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美这个事物不仅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且,他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着生活的品味和趣味。从此它的力量逐渐变强,同时它也可以国色天香。  【关键词】:美的根源;美的定义  正文: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
期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服装品味的要求日益提高,相应的,独立服装品牌设计师的品牌也不断涌现出来,并且逐渐成为服装行业的一股新鲜力量。本文着重从自主经营与合作经营这样的两种渠道来分析中国的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推广的现状,从目前的客观实际出发,探寻更积极有效的推广模式。  【关键词】: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推广模式;现状及分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消费者审美品位和时尚品位不断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