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19日早上不到八点钟,某私募赵经理心怀忐忑的打开电脑,点开了某门户网站,该网站在首页醒目位置刊登了一篇爆炸性的稿件——《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看到这条消息,他的脸上露点出一丝神秘而令人不安的微笑,作为一个在资本圈浸淫已久的人,赵经理心里非常清楚,这篇文章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这篇让许多人读过后目瞪口呆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文中作者称从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子公司北京中糖酒类有限公司购买了标价为438元/瓶的酒鬼酒,并送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塑化剂超标2.6倍。据介绍,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和赵经理同时在看这篇爆炸性稿件的普通股民老李,看到这篇报道则感觉一盆凉水从脑门上灌下。老李是一位老股民,账户里有10万左右的资金,而就在几天前,他刚刚以48-50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酒鬼酒。
一个多小时后,沪深两市开盘。受到此媒体利空消息影响,酒鬼酒开市前紧急申请停牌,但相关的白酒股却难逃一劫,纷纷大跌。其中,老白干酒(600559)跌停价收盘,沱牌舍得(600702)和金种子酒(600199)盘中跌停。贵州茅台(600519)重挫4.61%。酿酒板块平均跌幅5.18%,一日市值蒸发了327.16亿元。
酒鬼酒虽然在当天停牌躲过一劫,但在23号复牌后遭遇重创,股价连续4个跌停,股价6个交易日跌幅达41%。众多股民购买了酒鬼酒,他们的资金账户在短的几乎来不及反应的时间里就缩水了将近一半,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导致整个白酒板块的大幅下跌,这对于一大批之前看好白酒板块的散户投资者而言,不啻为一个几乎灭顶的灾难。
按照惯例,酒鬼酒出了问题,短时间内几乎整个白酒板块都被拉下水,很快将有其余相关企业刊发声明,撇清自身,以求重新得到股市信心。这也是一部分投资者在那个风口浪尖上勉力稳住,持股观望的原因。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由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引起的白酒板块大地震后远非人们以为的已经结束。酒鬼酒事件曝光后,以茅台为代表的整个白酒行业已经站在了岌岌可危的悬崖边。此时,一位自称是茅台股票投资者的神秘人“水晶皇”,更是引爆了白酒塑化剂事件的“重磅第二波”。
2012年11月20日下午,“水晶皇”在微博表示,出了这个“塑化剂”的新闻,茅台自己也受害,还迟迟不出来给股东说法,平白让股东承受账面损失。开始,“水晶皇”的这则博文并未引起外界的特别关注。此后,“水晶皇”几乎每天都不间断地发表对塑化剂以及贵州茅台的看法,直到11月28日深夜,“水晶皇”表示将要买茅台送检,这一事件立即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天,“水晶皇”表示,“我决定明天就打电话到香港的化验中心,看看要化验塑化剂是多少钱的!如果是低于港币5000元的,我就会到香港的茅台专卖店,买一瓶53度飞天,再加上一瓶15年的年份酒,拿到化验中心去检验。”
11月29日,“水晶皇”自称其在香港北角的茅台国酒专卖店,买了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并将这瓶茅台酒送到香港的一家化验所去化验,是否含有塑化剂,结果要7个工作日才能知道。
此消息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即12月3日,9只白酒类个股跌幅超过9%,5只白酒股跌停。白酒股市值损失478亿元,其中茅台和五粮液市值蒸发过百亿元。金种子酒、沱牌舍得、古井贡酒、伊力特、山西汾酒5只白酒股跌停,而贵州茅台一度跌破200元的重要关口,跌幅为7.32%,市值蒸发最多,为132.94亿元。至此,整个白酒板块跌幅逾8%,13家白酒企业市值蒸发总计433.69亿元。
两篇检测报道为何引起市场的海啸?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在海啸中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简单。
并不陌生的塑化剂
塑化剂并不是凭空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名词。早在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经过台湾卫生部门的调查后,事件愈演烈,多个企业和产品卷入这场风波。国家质检总局网站6月20号更新了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问题企业增至307家,相关产品增至861种,这861种受塑化剂污染产品分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添加剂六大类。国家质检总局强调:问题企业的相关产品一律不得进口。
2011年6月,受台湾塑化剂的影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中提到酒类塑化剂问题,中酒协白酒分会组织调研塑化剂源头。
中酒协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再次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再度被提及。之后的半年时间,中酒协多次强调严控白酒塑化剂含量,并在12年8月20日发布《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文中提及到白酒基本含有塑化剂成份。
但是这一切,普通公众并不知情,各种白酒依旧出现在各地的餐桌上。普通民众喝着含塑化剂的各种白酒,觥筹交错,醉生梦死;背后的酒企高管们在数着钞票,大摆庆功宴吧。不知道他们的餐桌上,摆放的是不是自己家的美酒。 这一切发生后,2011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云南、贵州等地的酒企,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才开始专门购置不含塑化剂的酒泵进出乳胶管。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含有塑化剂,甚至是塑化剂超标的白酒?这部分塑化剂超标的这部分白酒该如何处理?并没有人知道。
若不是那两份检测报告,或许这一切真相仍被挡在了普通民众的身后。
披露真相VS阴谋论
有不少投资界相识的人士,对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此次的塑化剂事件表达了不同意见,有动机论,有时机论,更有阴谋论,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是何种论调,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白酒业含塑化剂的有关信息,早在2011年6月就已经在白酒行业协会内部通报,为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们对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熟视无睹,照样选择白酒业抱团取暖?是被白酒行业人士蒙蔽了,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白酒板块市值损失几百亿,造成投资者亏损固然令人同情,其中最令人同情的应当是基金持有人们,他们的资金在券商研究机构的推荐和基金经理的调度下,纷纷追捧白酒业股票,如今巨幅亏损,却只能听天由命。
白酒泡沫的破灭,根本不是什么外在的因素导致,恰恰是整个行业重营销、轻质量,浮躁浮夸,追求财富忘记商业底线,最后自食其果,这个泡沫即使不在今天破灭,也总有一天会破灭的。机构投资者们,在心痛损失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投资调研能力,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继续生存并发展。
白酒泡沫的终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未尝不是好事,白酒业的年销售额约4000亿,有业界专家估计,其中估计有1/3是三公消费,按此推算,每年有财政支出花在白酒上就高达上千亿。白酒业也因此被抨击为“权贵经济”。
白酒的塑化剂和添加剂问题,其实也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过去食品安全问题普遍被认为是平民的专利,各大部委和省直机关都有特供农场、特供牛奶,因此有毒食品与高级官员无缘,而白酒业出现的越高档白酒添加剂越多的问题则证明,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哪怕是高级官员也逃脱不了“易粪而食”的命运。
如今,这个盖子被揭开,损失固然巨大,但如果各个阶层“醉生梦死”的迹象能够略减,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且由此开始着手建立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体系,甚至发起一场拯救运动,那也不枉费股市上蒸发的巨大财富。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未免过于天真,只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其实,塑化剂也罢,添加剂也罢,这早就是白酒业隐藏已久的问题,刚好在这个时刻被揭开了,而至于阴谋,大抵只能是放在心里思量的疑惑罢了。
这篇让许多人读过后目瞪口呆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文中作者称从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子公司北京中糖酒类有限公司购买了标价为438元/瓶的酒鬼酒,并送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塑化剂超标2.6倍。据介绍,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和赵经理同时在看这篇爆炸性稿件的普通股民老李,看到这篇报道则感觉一盆凉水从脑门上灌下。老李是一位老股民,账户里有10万左右的资金,而就在几天前,他刚刚以48-50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了酒鬼酒。
一个多小时后,沪深两市开盘。受到此媒体利空消息影响,酒鬼酒开市前紧急申请停牌,但相关的白酒股却难逃一劫,纷纷大跌。其中,老白干酒(600559)跌停价收盘,沱牌舍得(600702)和金种子酒(600199)盘中跌停。贵州茅台(600519)重挫4.61%。酿酒板块平均跌幅5.18%,一日市值蒸发了327.16亿元。
酒鬼酒虽然在当天停牌躲过一劫,但在23号复牌后遭遇重创,股价连续4个跌停,股价6个交易日跌幅达41%。众多股民购买了酒鬼酒,他们的资金账户在短的几乎来不及反应的时间里就缩水了将近一半,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导致整个白酒板块的大幅下跌,这对于一大批之前看好白酒板块的散户投资者而言,不啻为一个几乎灭顶的灾难。
按照惯例,酒鬼酒出了问题,短时间内几乎整个白酒板块都被拉下水,很快将有其余相关企业刊发声明,撇清自身,以求重新得到股市信心。这也是一部分投资者在那个风口浪尖上勉力稳住,持股观望的原因。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由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引起的白酒板块大地震后远非人们以为的已经结束。酒鬼酒事件曝光后,以茅台为代表的整个白酒行业已经站在了岌岌可危的悬崖边。此时,一位自称是茅台股票投资者的神秘人“水晶皇”,更是引爆了白酒塑化剂事件的“重磅第二波”。
2012年11月20日下午,“水晶皇”在微博表示,出了这个“塑化剂”的新闻,茅台自己也受害,还迟迟不出来给股东说法,平白让股东承受账面损失。开始,“水晶皇”的这则博文并未引起外界的特别关注。此后,“水晶皇”几乎每天都不间断地发表对塑化剂以及贵州茅台的看法,直到11月28日深夜,“水晶皇”表示将要买茅台送检,这一事件立即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天,“水晶皇”表示,“我决定明天就打电话到香港的化验中心,看看要化验塑化剂是多少钱的!如果是低于港币5000元的,我就会到香港的茅台专卖店,买一瓶53度飞天,再加上一瓶15年的年份酒,拿到化验中心去检验。”
11月29日,“水晶皇”自称其在香港北角的茅台国酒专卖店,买了一瓶53度的飞天茅台并将这瓶茅台酒送到香港的一家化验所去化验,是否含有塑化剂,结果要7个工作日才能知道。
此消息发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即12月3日,9只白酒类个股跌幅超过9%,5只白酒股跌停。白酒股市值损失478亿元,其中茅台和五粮液市值蒸发过百亿元。金种子酒、沱牌舍得、古井贡酒、伊力特、山西汾酒5只白酒股跌停,而贵州茅台一度跌破200元的重要关口,跌幅为7.32%,市值蒸发最多,为132.94亿元。至此,整个白酒板块跌幅逾8%,13家白酒企业市值蒸发总计433.69亿元。
两篇检测报道为何引起市场的海啸?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机构和普通投资者在海啸中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简单。
并不陌生的塑化剂
塑化剂并不是凭空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名词。早在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该“起云剂”已用于部分饮料等产品的生产加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是一种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经过台湾卫生部门的调查后,事件愈演烈,多个企业和产品卷入这场风波。国家质检总局网站6月20号更新了台湾地区公布的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产品名单,问题企业增至307家,相关产品增至861种,这861种受塑化剂污染产品分运动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果酱果浆或果冻、胶囊锭状粉状之型态、添加剂六大类。国家质检总局强调:问题企业的相关产品一律不得进口。
2011年6月,受台湾塑化剂的影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中提到酒类塑化剂问题,中酒协白酒分会组织调研塑化剂源头。
中酒协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再次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再度被提及。之后的半年时间,中酒协多次强调严控白酒塑化剂含量,并在12年8月20日发布《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文中提及到白酒基本含有塑化剂成份。
但是这一切,普通公众并不知情,各种白酒依旧出现在各地的餐桌上。普通民众喝着含塑化剂的各种白酒,觥筹交错,醉生梦死;背后的酒企高管们在数着钞票,大摆庆功宴吧。不知道他们的餐桌上,摆放的是不是自己家的美酒。 这一切发生后,2011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云南、贵州等地的酒企,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才开始专门购置不含塑化剂的酒泵进出乳胶管。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含有塑化剂,甚至是塑化剂超标的白酒?这部分塑化剂超标的这部分白酒该如何处理?并没有人知道。
若不是那两份检测报告,或许这一切真相仍被挡在了普通民众的身后。
披露真相VS阴谋论
有不少投资界相识的人士,对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此次的塑化剂事件表达了不同意见,有动机论,有时机论,更有阴谋论,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是何种论调,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白酒业含塑化剂的有关信息,早在2011年6月就已经在白酒行业协会内部通报,为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们对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熟视无睹,照样选择白酒业抱团取暖?是被白酒行业人士蒙蔽了,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白酒板块市值损失几百亿,造成投资者亏损固然令人同情,其中最令人同情的应当是基金持有人们,他们的资金在券商研究机构的推荐和基金经理的调度下,纷纷追捧白酒业股票,如今巨幅亏损,却只能听天由命。
白酒泡沫的破灭,根本不是什么外在的因素导致,恰恰是整个行业重营销、轻质量,浮躁浮夸,追求财富忘记商业底线,最后自食其果,这个泡沫即使不在今天破灭,也总有一天会破灭的。机构投资者们,在心痛损失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投资调研能力,要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继续生存并发展。
白酒泡沫的终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未尝不是好事,白酒业的年销售额约4000亿,有业界专家估计,其中估计有1/3是三公消费,按此推算,每年有财政支出花在白酒上就高达上千亿。白酒业也因此被抨击为“权贵经济”。
白酒的塑化剂和添加剂问题,其实也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过去食品安全问题普遍被认为是平民的专利,各大部委和省直机关都有特供农场、特供牛奶,因此有毒食品与高级官员无缘,而白酒业出现的越高档白酒添加剂越多的问题则证明,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哪怕是高级官员也逃脱不了“易粪而食”的命运。
如今,这个盖子被揭开,损失固然巨大,但如果各个阶层“醉生梦死”的迹象能够略减,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且由此开始着手建立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体系,甚至发起一场拯救运动,那也不枉费股市上蒸发的巨大财富。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未免过于天真,只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其实,塑化剂也罢,添加剂也罢,这早就是白酒业隐藏已久的问题,刚好在这个时刻被揭开了,而至于阴谋,大抵只能是放在心里思量的疑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