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主要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关注。使学生从传统的单一、枯燥的课堂中解放出来,通过营造兴趣点和关注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教学
一、挖掘课堂兴趣点和关注点
在大力提倡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的文本解读,要从儿童原点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不拔高掘深我们的教材难度。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小语教学”这四个字的规律,其中的小指的就是儿童视角。这些理念都将指导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去思课备课,去打造一堂堂真实的课堂。
首先,在备课时,我们常常的以五年级孩子的儿童的身份去揣摩他们在阅读中会出现哪些障碍点,疑难处?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我们的教学点就在哪里?如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绿林好汉”?什么是一百单八将的座次?他们在新诗中能读懂“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和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指的什么吗?他们肯定不懂,在思课备课中,只有找到孩子们的疑难点,我们才找到了孩子们的学习起点。
二、立足文本,夯实课文兴趣点
在思课备课中我们更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兴趣点,设计活动点。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如果课堂上情趣没了,那孩子们的思维就停了。以《窃读记》这课来说,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里?
第一,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林海音为何要“偷偷地读”书呢?真的是因为家里穷吗买不起书吗?那她家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呢?找到这个兴趣点孩子们会努力去查询资料寻找答案。结合背景资料他们也不难发现:在解放前的中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显然林海音他们家是属于第三种情况。然而,孩子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正的答案其实藏在文中的插图里,这时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捕捉插图的玄机,聪明的孩子们是有所发现的: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人们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时的年代,是不主张女孩子读书的,正因为如此,林海音是那么渴望读书,那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读着。就这样利用一幅插图来调足孩子们的兴趣点,说得他们是心服口服。
第二个兴趣点是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中的这样一句话“我害怕被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老师读到这句话时,我们都会好奇地发问:当时会出现了哪些不适宜读的情节让林海音知趣地从书店走出去。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进行情景补白,孩子很感兴趣,他们的交流也出人意料,甚至有的孩子补白出来的情景与原文如出有辙。补白完后,我再补充《窃读记》原文让孩子們品读,孩子们读得也是津津有味,如饥似渴。整堂课,我们抓住几个兴趣点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点,感觉一堂课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学有所获。这样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轻轻松松,同时也是收获满满。
三、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既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又要有丰厚的文学素养,我们要上懂历史,下懂儿童,我们既要有生活情趣,还要会活动设计,我们既要高瞻远瞩,更要脚踏实地。虽然难,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兴趣点,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就能更加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石秀娟(1983—),女,汉族,重庆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儿童视角;课堂教学;教学
一、挖掘课堂兴趣点和关注点
在大力提倡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的文本解读,要从儿童原点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不拔高掘深我们的教材难度。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小语教学”这四个字的规律,其中的小指的就是儿童视角。这些理念都将指导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去思课备课,去打造一堂堂真实的课堂。
首先,在备课时,我们常常的以五年级孩子的儿童的身份去揣摩他们在阅读中会出现哪些障碍点,疑难处?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我们的教学点就在哪里?如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绿林好汉”?什么是一百单八将的座次?他们在新诗中能读懂“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和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指的什么吗?他们肯定不懂,在思课备课中,只有找到孩子们的疑难点,我们才找到了孩子们的学习起点。
二、立足文本,夯实课文兴趣点
在思课备课中我们更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兴趣点,设计活动点。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如果课堂上情趣没了,那孩子们的思维就停了。以《窃读记》这课来说,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里?
第一,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林海音为何要“偷偷地读”书呢?真的是因为家里穷吗买不起书吗?那她家哪来的钱供他上学呢?找到这个兴趣点孩子们会努力去查询资料寻找答案。结合背景资料他们也不难发现:在解放前的中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显然林海音他们家是属于第三种情况。然而,孩子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正的答案其实藏在文中的插图里,这时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去捕捉插图的玄机,聪明的孩子们是有所发现的: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人们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当时的年代,是不主张女孩子读书的,正因为如此,林海音是那么渴望读书,那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读着。就这样利用一幅插图来调足孩子们的兴趣点,说得他们是心服口服。
第二个兴趣点是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中的这样一句话“我害怕被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老师读到这句话时,我们都会好奇地发问:当时会出现了哪些不适宜读的情节让林海音知趣地从书店走出去。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进行情景补白,孩子很感兴趣,他们的交流也出人意料,甚至有的孩子补白出来的情景与原文如出有辙。补白完后,我再补充《窃读记》原文让孩子們品读,孩子们读得也是津津有味,如饥似渴。整堂课,我们抓住几个兴趣点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点,感觉一堂课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同时也学有所获。这样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轻轻松松,同时也是收获满满。
三、结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既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又要有丰厚的文学素养,我们要上懂历史,下懂儿童,我们既要有生活情趣,还要会活动设计,我们既要高瞻远瞩,更要脚踏实地。虽然难,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兴趣点,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就能更加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简介:石秀娟(1983—),女,汉族,重庆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