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不少以生活领域为主题组元,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除了读课文、写词语及少量的小练笔外,鲜见比较明确的语言训练项目或具体的语言活动要求。由于“教什么”,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不少教师对课文要训练哪些语言能力感到茫然。现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这篇课文,从实践角度探讨如何根据文体特征,确定课文的核心价值。
一、研读教材,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放飞蜻蜓》是一篇文艺性或者叫叙事性的科技文,但作者并非机械地进行科学知识的介绍,而是通过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把科学知识融入其中。“谈蜻蜓”就像是一条线,把故事的发展与科学知识的表述串联起来。文章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描写,具体表现为:第一,对话多,本文故事的发展就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达的;第二,对话中的提示语比较多,特别是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第三,对话融合在叙事中。这篇课文可教的知识点很多,从内容理解看,学习蜻蜓身体各部分的特点、作用的科学常识,感受陶行知亲切、尊重生命和民主的品质;从语言角度看,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领悟词语搭配的规律,学习课文中问句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神态的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用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的特点,等等。
该如何选取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可以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以此审视上述的知识点,我们发现:字词学习和内容理解是常规的学习内容,是基础性的教学目标。感受陶行知亲切、尊重生命和民主的品质只能渗透在内容理解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陌生,问句的表达效果学生也已学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的特点并不是三年级就要求学会的。而“对话和动作、神态的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既是本文独特的言语现象,也暗合《教学参考用书》“教材说明”中的表述:“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因此,本课体现语文核心价值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对话和动作、神态相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 。
二、关注发展,制订适切的语文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本课“教什么”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依据学段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基础进行这样的思考:首先,从课标出发,这是一篇中年级教材,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其次,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仅有的一次“对话”练习就安排在本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练习中,要求仅仅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篇课文安排在习作练习之后,又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事,结合课后练习的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可以看出编者是将本文作为学生巩固对话表达的重要篇目。最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中年级除了字词句外,段落的构成、连句成段的特点就成了学习的重点。比如“谈蜻蜓”这一部分,也就是课文的二、三两段,都是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段落,这就可以作为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就以同样的三年级来说,班级学生程度较好的,还可以引导他们想想二三两段能不能互换?如果所教班级学生程度较差,那么重点应当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综合以上的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 认识生字“贞、埂”;会写“陶、慈”等10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结构、复杂、成千上万”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3. 巩固对话的几种表达形式,体会对话描写中提示语的作用。了解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感受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
三、化繁为简,进行扎实的言语训练
基于以上对文本教学核心价值的确定,现以《放飞蜻蜓》几个片段设计为例,谈谈怎样以段落学习为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运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一)比较中品味,体会提示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文2~6自然段围绕“蜻蜓吃什么”展开对话,提示语丰富,突出了人物形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关注提示语,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步骤:先让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找出陶行知和小朋友说的话。接着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理解“慈爱、抚摸、拉着、七嘴八舌”表现的神情、动作。然后教师把对话中的提示语去掉,让学生读一读并思考:和原句比较,你发现句子有什么不同?再比较着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说说:透过“慈爱、抚摸、拉着”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先生?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些提示语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场景和人物更加鲜活。
(二)运用中再造,学习运用对话写过程的方法。
课文的7~10自然段讲陶先生启发孩子们了解蜻蜓身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是这篇课文的主体部分,板块设计如下:
第一步,读懂课文内容。默读7~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边读边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学生填完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蜻蜓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在这过程中相机教学“据说”“结构复杂”的意思。
第二步,领会构段特点。教师可以说:刚才同学们对照表格一口气就把蜻蜓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说完了,课文中陶行知爷爷是像你们这样介绍的吗?让学生读书、交流,小结出:课文是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的。教师进一步引导:课文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介绍呢?将学生的学习目光引向课文的言语形式。通过对比,学生就会领悟到:像课文那样对话式的介绍更能体现陶先生的亲切和民主。
第三步,引导实践运用。教师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进行引导:同学们,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你们瞧,课文中还有一个“……”,他一定还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其他部位的特点和作用了。请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学课文的样子,按“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的顺序来介绍蜻蜓其他部位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动笔练写。
第四步,反思归纳总结。学生写完,交流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的顺序介绍了蜻蜓翅膀的特点和作用,用这种对话的方法来介绍动物的知识会让人觉得语言更简洁,一目了然。同学们今后在写其他动物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写。
第五步,指导分角色朗读。
虽然语文教学确实具有多重的育人功能和广泛的奠基作用,但决不能因此忽略、淡化或虚化言语的学习和吸收。只有注重课文教学核心价值的确立,并以核心价值统领、带动其他价值的实现,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一、研读教材,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放飞蜻蜓》是一篇文艺性或者叫叙事性的科技文,但作者并非机械地进行科学知识的介绍,而是通过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把科学知识融入其中。“谈蜻蜓”就像是一条线,把故事的发展与科学知识的表述串联起来。文章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话描写,具体表现为:第一,对话多,本文故事的发展就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达的;第二,对话中的提示语比较多,特别是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第三,对话融合在叙事中。这篇课文可教的知识点很多,从内容理解看,学习蜻蜓身体各部分的特点、作用的科学常识,感受陶行知亲切、尊重生命和民主的品质;从语言角度看,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领悟词语搭配的规律,学习课文中问句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对话和动作、神态的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用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了解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的特点,等等。
该如何选取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可以从是否具有语文特点,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是否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以此审视上述的知识点,我们发现:字词学习和内容理解是常规的学习内容,是基础性的教学目标。感受陶行知亲切、尊重生命和民主的品质只能渗透在内容理解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并不陌生,问句的表达效果学生也已学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事的特点并不是三年级就要求学会的。而“对话和动作、神态的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既是本文独特的言语现象,也暗合《教学参考用书》“教材说明”中的表述:“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因此,本课体现语文核心价值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对话和动作、神态相结合表现人物的形象,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 。
二、关注发展,制订适切的语文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本课“教什么”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依据学段目标、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基础进行这样的思考:首先,从课标出发,这是一篇中年级教材,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其次,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仅有的一次“对话”练习就安排在本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练习中,要求仅仅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篇课文安排在习作练习之后,又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事,结合课后练习的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可以看出编者是将本文作为学生巩固对话表达的重要篇目。最后,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中年级除了字词句外,段落的构成、连句成段的特点就成了学习的重点。比如“谈蜻蜓”这一部分,也就是课文的二、三两段,都是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的顺序来组织段落,这就可以作为语言形式的学习要求。就以同样的三年级来说,班级学生程度较好的,还可以引导他们想想二三两段能不能互换?如果所教班级学生程度较差,那么重点应当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
综合以上的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1. 认识生字“贞、埂”;会写“陶、慈”等10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结构、复杂、成千上万”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3. 巩固对话的几种表达形式,体会对话描写中提示语的作用。了解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构成特点,感受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
三、化繁为简,进行扎实的言语训练
基于以上对文本教学核心价值的确定,现以《放飞蜻蜓》几个片段设计为例,谈谈怎样以段落学习为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运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一)比较中品味,体会提示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文2~6自然段围绕“蜻蜓吃什么”展开对话,提示语丰富,突出了人物形象。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关注提示语,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步骤:先让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找出陶行知和小朋友说的话。接着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理解“慈爱、抚摸、拉着、七嘴八舌”表现的神情、动作。然后教师把对话中的提示语去掉,让学生读一读并思考:和原句比较,你发现句子有什么不同?再比较着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说说:透过“慈爱、抚摸、拉着”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先生?最后让学生用上这些提示语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场景和人物更加鲜活。
(二)运用中再造,学习运用对话写过程的方法。
课文的7~10自然段讲陶先生启发孩子们了解蜻蜓身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是这篇课文的主体部分,板块设计如下:
第一步,读懂课文内容。默读7~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耐心细致地给孩子们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边读边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学生填完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蜻蜓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在这过程中相机教学“据说”“结构复杂”的意思。
第二步,领会构段特点。教师可以说:刚才同学们对照表格一口气就把蜻蜓尾巴、眼睛的特点和作用说完了,课文中陶行知爷爷是像你们这样介绍的吗?让学生读书、交流,小结出:课文是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的。教师进一步引导:课文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介绍呢?将学生的学习目光引向课文的言语形式。通过对比,学生就会领悟到:像课文那样对话式的介绍更能体现陶先生的亲切和民主。
第三步,引导实践运用。教师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进行引导:同学们,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你们瞧,课文中还有一个“……”,他一定还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其他部位的特点和作用了。请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学课文的样子,按“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的顺序来介绍蜻蜓其他部位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动笔练写。
第四步,反思归纳总结。学生写完,交流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按照“陶先生提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陶先生补充”这样的顺序介绍了蜻蜓翅膀的特点和作用,用这种对话的方法来介绍动物的知识会让人觉得语言更简洁,一目了然。同学们今后在写其他动物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写。
第五步,指导分角色朗读。
虽然语文教学确实具有多重的育人功能和广泛的奠基作用,但决不能因此忽略、淡化或虚化言语的学习和吸收。只有注重课文教学核心价值的确立,并以核心价值统领、带动其他价值的实现,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语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