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外,问题意识还是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源动力,只有产生了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才会进一步思考和创新。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一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02-01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盲区,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牛顿为例,牛顿看到树上掉落的苹果,正是因为牛顿有问题意识,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才产生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为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呢?是因为问题意识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源动力,是促进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根本立足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这就需要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介入到学习当中,而架起这座桥梁的就是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之一。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宣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拥有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学习,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问题,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
想象是建立在具体的事物基础上,就像古人想象的龙和凤都是以蛇和鸟类作为原型的,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事物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首先要明白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自身的知识结构矛盾运动的产物,所以说所自身的知识储存量是问题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所学的知识越丰富,对问题更加铭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深度,对新知识的渴望就会更强烈。因此,教师要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非常混乱,甚至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毫无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难言能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框架,我給学生设计了相应的思维导图,将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都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朝代顺序和国家分布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还给学生找了几本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比如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这本书对北魏的历史描述的很清楚,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也做了精彩的阐述。如此,学生才可能对北方民族的融合原因进行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得到启发。
2、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巨大,因此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很少,这样即便学生内心萌发了问题意识,在课堂上也是噤若寒蝉。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不仅得不到加强,反而会弱化。因此,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悦的民主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言、讨论和交流。
例如,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有心理顾虑。有的学生评价义和团是伟大的民族抗争运动,具有反帝反侵略的性质,大家也都比较同意这一观点。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义和团曾经也烧杀抢掠,并且随意地杀外国使臣,违背了国际法。”这位学生的观点很新奇,学生都感到很疑惑,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从大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义和团。”之后学生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此,就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是指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者有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怎么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历史问题解决,学生才能真正的进步。然而历史当中的许多问题十分复杂,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也容易钻进问题的“死胡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究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并且学生之间会互相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讲授《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但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设立组长,将每一个学习小组探究的重点明确,比如有的小组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有的小组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有的学生研究“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然后各个小组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搜集史料,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如此,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就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目标。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探索,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7(24)
[2] 周月.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02-01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比较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盲区,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牛顿为例,牛顿看到树上掉落的苹果,正是因为牛顿有问题意识,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才产生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为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此重要呢?是因为问题意识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源动力,是促进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根本立足点。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这就需要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介入到学习当中,而架起这座桥梁的就是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之一。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和宣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拥有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学习,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问题,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为学生提问创造条件。
想象是建立在具体的事物基础上,就像古人想象的龙和凤都是以蛇和鸟类作为原型的,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事物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首先要明白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自身的知识结构矛盾运动的产物,所以说所自身的知识储存量是问题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所学的知识越丰富,对问题更加铭感,提出的问题就会更加有深度,对新知识的渴望就会更强烈。因此,教师要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非常混乱,甚至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毫无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难言能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框架,我給学生设计了相应的思维导图,将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都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朝代顺序和国家分布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还给学生找了几本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比如李凭的《北魏平城时代》,这本书对北魏的历史描述的很清楚,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也做了精彩的阐述。如此,学生才可能对北方民族的融合原因进行思考,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得到启发。
2、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巨大,因此教师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很少,这样即便学生内心萌发了问题意识,在课堂上也是噤若寒蝉。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不仅得不到加强,反而会弱化。因此,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悦的民主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言、讨论和交流。
例如,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有心理顾虑。有的学生评价义和团是伟大的民族抗争运动,具有反帝反侵略的性质,大家也都比较同意这一观点。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义和团曾经也烧杀抢掠,并且随意地杀外国使臣,违背了国际法。”这位学生的观点很新奇,学生都感到很疑惑,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从大历史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义和团。”之后学生又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此,就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是指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者有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怎么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历史问题解决,学生才能真正的进步。然而历史当中的许多问题十分复杂,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也容易钻进问题的“死胡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方式,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究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并且学生之间会互相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讲授《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这一课时,我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但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设立组长,将每一个学习小组探究的重点明确,比如有的小组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有的小组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有的学生研究“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影响。”然后各个小组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搜集史料,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如此,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就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新的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目标。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探索,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7(24)
[2] 周月.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