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东京都立墨东病院的柱网、开间尺寸,卫生间布局、急救中心及安全设计、屋面干净及考虑停机坪设计、采光中庭设计、病区康复活动中心等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揭示了我国医院建筑设计相比较存在的差距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我们的医院设计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日本医院;特点;精细;人性化;借鉴
2004年11月17日,是我们随中国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组团的考察日本医疗建筑的第一天,这天我们参观了三家医院,东京都立墨东病院是我们参观的第三家医院。
该院位于东京都墨田区江东桥路,玉田川河东面,是一所集承担市区急救医疗、产科、精神病救急机能,在感染症医疗、难病(如癌症等)、口腔外科、心脏病、脑血管等方面疾病有专长的区东部唯一的都立综合医院。
医院主体为由八层的门急诊楼与十五层的病房楼两建筑联体而成的医疗大楼。门急诊楼地上六层、地下一层,病房楼地上十五层、地下二层。两栋建筑分期建设,门急诊楼先建好,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建病房楼,病房楼于1999年建成,两年后建成立体停车库及医生公寓。医院总建筑面积73360m2,其中门急诊楼16150m2,病房楼46928m2,其他10282m2.设计病床数729床(医疗法许可772床),日门诊1500人次,总投资300亿日元。
医疗大楼楼层分布情况是,一层A栋为门诊入口、急诊入口、医事科、药剂科、门诊用房,B栋为病房入口、医疗活动室、营养科、厨房及入口、商店、感染科入口等;二层A栋为门诊用房,B栋儿科、中央采血室、检查科室、感染科门诊、职工食堂等;三层为检查科、放射线科、MRI、医生值班室等;四层为中央手术室10间、透析室、ICU、CCU等;五层A栋为医局(集中医生办公室)、医生值班室,B栋部分为病房;六层A栋为顶层设备用房,B栋为病房;七层~十四层为病房(其中八层设有分娩室、十四层设有教室、会议室、活动室);十五层为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消毒供应室、物品管理室、病例室、药剂科、机械室等;地下二层为放射科门诊、太平间、解剖室、电气室等。
通过细致的参观,结合本人设计与常见的我国大量医院建筑,我发现该大楼以及其他几个日本的医院建筑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与不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一、柱网布置规整,尺度经济合理。门急诊楼全部采用6000×6000柱网,外框尺寸为54000×60000利于诊室、办公与手术室布置;病房楼采用6000×9000柱网,外框尺寸为66000×45000,病房沿外围布置,四人房为6米开间,单人房为3米开间(9m柱距分成三间),在日本这是常见的两种病房形式,比我们最小3.6m开间、7.2m柱距小多了,但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与布置,给人以紧凑而舒适之感。如今为追求考虑病房的舒适感,常用的4.2m开间、8.4m的柱距,当然从地下室停车来说是可以停三辆车,但地上门诊、病房的间数可以大大增加,按我们一层40~50床,20间病房的建筑总尺寸84m,日本的建筑可以设计到26个房间,这点对于病房楼下部是门诊用房的综合楼来说,显得尤为有价值,因为诊室一般要求空间私密,一个医生一间,3m开间是较为合适的。这点我国近几年的医院设计中也在向大候診,小诊室变化,只是病房的开间大而浪费,其实以前的放电视的低柜已经不用了,电视都用壁挂式,我想完全可以将开间减少0.6m。
二、卫生间设计采用洗浴、洁污分开,分设开敞洗脸盆与封闭的厕浴间,设于病房门侧左右,与病床间设一小段隔墙。卫生间的单人间设厕浴间,四人间每两间之间靠走道侧公用一厕浴间。这种设计可以方便病人的洗漱,避免了上厕所、淋浴、与洗漱的冲突,又减少了空气的污染。厕浴间不大,洗手盆很小巧,但墙面和地面及顶棚为整体式,既能很好的排水排气和清洁卫生,又因为各器具的尺度位置的精心布置,空间利用率很高。厕位旁均设安全抓杆,内部充分考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的使用。我国医院的卫生间设计,内部一般布置三大件,虽然面积有4m2,但因布置的不紧凑,施工的不整体,细部的粗糙,而显得粗糙、零碎,安全抓杆等也只是在整个建筑中考虑个别的厕位或专厕,对其他楼层的人很不方便,几乎只能是一个摆设或干脆改为它用。
三、急救中心肩负市区救灾使命,提供全年无休日24小时服务。它这里的救灾有更广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我们的急诊救护。建筑在坚固与抗震方面有较高标准,病房楼采用免震设计,主体与基础、地面之间采用弹性结构。这种设计我们看了几家日本医院均有采用,有用橡胶的、有用弹簧的,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充分体现了其对生命的保护和尊重。在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一般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抗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医院、学校的抗震级别更高,有的达到10级,当然对造价也是有较大的增加,所以在我国还较少采用。
四、屋面干净清爽、没有杂乱难看的设备。站在屋面中央,感觉视野很开阔,能看到四周的东京景色。屋面设有直升机停机坪,看起来不见电梯,但在急救直升机降落屋面时,电梯可从屋面下升起,病人通过电梯至下层后,再转换电梯至手术层,方便而快捷。设计很巧妙,不占用屋面场地,利于平时活动,且不会影响建筑高度,值得借鉴学习。
五、门急诊与病房综合楼因下部因集中布置诊室与医技科室,体量较大,中间大量用房无法直接对外采光,该楼分别在其中部设三层高中庭,既解决了部分内部采光,又丰富了空间环境。
【关键词】日本医院;特点;精细;人性化;借鉴
2004年11月17日,是我们随中国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组团的考察日本医疗建筑的第一天,这天我们参观了三家医院,东京都立墨东病院是我们参观的第三家医院。
该院位于东京都墨田区江东桥路,玉田川河东面,是一所集承担市区急救医疗、产科、精神病救急机能,在感染症医疗、难病(如癌症等)、口腔外科、心脏病、脑血管等方面疾病有专长的区东部唯一的都立综合医院。
医院主体为由八层的门急诊楼与十五层的病房楼两建筑联体而成的医疗大楼。门急诊楼地上六层、地下一层,病房楼地上十五层、地下二层。两栋建筑分期建设,门急诊楼先建好,在使用过程中同时建病房楼,病房楼于1999年建成,两年后建成立体停车库及医生公寓。医院总建筑面积73360m2,其中门急诊楼16150m2,病房楼46928m2,其他10282m2.设计病床数729床(医疗法许可772床),日门诊1500人次,总投资300亿日元。
医疗大楼楼层分布情况是,一层A栋为门诊入口、急诊入口、医事科、药剂科、门诊用房,B栋为病房入口、医疗活动室、营养科、厨房及入口、商店、感染科入口等;二层A栋为门诊用房,B栋儿科、中央采血室、检查科室、感染科门诊、职工食堂等;三层为检查科、放射线科、MRI、医生值班室等;四层为中央手术室10间、透析室、ICU、CCU等;五层A栋为医局(集中医生办公室)、医生值班室,B栋部分为病房;六层A栋为顶层设备用房,B栋为病房;七层~十四层为病房(其中八层设有分娩室、十四层设有教室、会议室、活动室);十五层为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消毒供应室、物品管理室、病例室、药剂科、机械室等;地下二层为放射科门诊、太平间、解剖室、电气室等。
通过细致的参观,结合本人设计与常见的我国大量医院建筑,我发现该大楼以及其他几个日本的医院建筑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与不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一、柱网布置规整,尺度经济合理。门急诊楼全部采用6000×6000柱网,外框尺寸为54000×60000利于诊室、办公与手术室布置;病房楼采用6000×9000柱网,外框尺寸为66000×45000,病房沿外围布置,四人房为6米开间,单人房为3米开间(9m柱距分成三间),在日本这是常见的两种病房形式,比我们最小3.6m开间、7.2m柱距小多了,但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与布置,给人以紧凑而舒适之感。如今为追求考虑病房的舒适感,常用的4.2m开间、8.4m的柱距,当然从地下室停车来说是可以停三辆车,但地上门诊、病房的间数可以大大增加,按我们一层40~50床,20间病房的建筑总尺寸84m,日本的建筑可以设计到26个房间,这点对于病房楼下部是门诊用房的综合楼来说,显得尤为有价值,因为诊室一般要求空间私密,一个医生一间,3m开间是较为合适的。这点我国近几年的医院设计中也在向大候診,小诊室变化,只是病房的开间大而浪费,其实以前的放电视的低柜已经不用了,电视都用壁挂式,我想完全可以将开间减少0.6m。
二、卫生间设计采用洗浴、洁污分开,分设开敞洗脸盆与封闭的厕浴间,设于病房门侧左右,与病床间设一小段隔墙。卫生间的单人间设厕浴间,四人间每两间之间靠走道侧公用一厕浴间。这种设计可以方便病人的洗漱,避免了上厕所、淋浴、与洗漱的冲突,又减少了空气的污染。厕浴间不大,洗手盆很小巧,但墙面和地面及顶棚为整体式,既能很好的排水排气和清洁卫生,又因为各器具的尺度位置的精心布置,空间利用率很高。厕位旁均设安全抓杆,内部充分考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的使用。我国医院的卫生间设计,内部一般布置三大件,虽然面积有4m2,但因布置的不紧凑,施工的不整体,细部的粗糙,而显得粗糙、零碎,安全抓杆等也只是在整个建筑中考虑个别的厕位或专厕,对其他楼层的人很不方便,几乎只能是一个摆设或干脆改为它用。
三、急救中心肩负市区救灾使命,提供全年无休日24小时服务。它这里的救灾有更广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我们的急诊救护。建筑在坚固与抗震方面有较高标准,病房楼采用免震设计,主体与基础、地面之间采用弹性结构。这种设计我们看了几家日本医院均有采用,有用橡胶的、有用弹簧的,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充分体现了其对生命的保护和尊重。在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一般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抗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医院、学校的抗震级别更高,有的达到10级,当然对造价也是有较大的增加,所以在我国还较少采用。
四、屋面干净清爽、没有杂乱难看的设备。站在屋面中央,感觉视野很开阔,能看到四周的东京景色。屋面设有直升机停机坪,看起来不见电梯,但在急救直升机降落屋面时,电梯可从屋面下升起,病人通过电梯至下层后,再转换电梯至手术层,方便而快捷。设计很巧妙,不占用屋面场地,利于平时活动,且不会影响建筑高度,值得借鉴学习。
五、门急诊与病房综合楼因下部因集中布置诊室与医技科室,体量较大,中间大量用房无法直接对外采光,该楼分别在其中部设三层高中庭,既解决了部分内部采光,又丰富了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