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过程,。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
2、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
在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争议。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1、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8×○=3/4×○=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教学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2、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以启发的方式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使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思考和探索,从中得出结论,以诱发创新灵感。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要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规律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
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只有思维的目的符合个人的欲望或兴趣时,才会产生这种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儿童特点激发思维兴趣。二是,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三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2、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如教学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都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二是指导学生参加科学技术、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3、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一是精心设计问题,尤其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一、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和谐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过程,。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
2、展开合作互动,创设创新环境。
在教学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开展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掌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争议。启迪学生对问题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皮亚杰指出:“一切直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探索学习的机会,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灵感。
1、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单靠学习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比如,在教倒数的概念时,首先设计这样一组题:6/7×○=8×○=3/4×○=1,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纷纷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之后,教师又补充说:“谁会出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随时填完。”学生争着出题,全班学生达到了参与高潮:“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呢?”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心理。这时,小组讨论、观察计算,最后终于得出:每组数的乘积都等于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倒数的求法。所以,教学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几何知识教学中的表象形成过程、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单位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
2、留出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以启发的方式予以解答。要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共同参与这个过程,使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思考和探索,从中得出结论,以诱发创新灵感。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要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规律性,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激活思维动机,促进积极思维。
维持学生完成思维的内部力量是思维的动机。只有思维的目的符合个人的欲望或兴趣时,才会产生这种内在的积极性。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儿童特点激发思维兴趣。二是,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三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2、发展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如教学乘法口诀、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都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寻求变化,获得多种答案。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要对阅读、观察、询问、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二是指导学生参加科学技术、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等。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
3、鼓励质疑,保持创新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一是精心设计问题,尤其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二要层层设疑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三要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竞赛、评比、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以维持其探索的动机,不断唤起新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