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变教为学”就是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通过自主探索,与同伴交流、合作等方式实现活动目的。本文探讨了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变教为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变教为学;导学;诊学;助学;促学
“变教为学”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提出的,同时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笔者经调研发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变教为学”的最大的阻力或者障碍来源于部分教师的潜意识,他们总有一种担忧和顾虑:“怕”学生说不好,所以“我”来说;“怕”学生做不好,所以“我”来做;“怕”学生不会,所以“我”来讲,不讲不放心,讲了还不会,就反复讲,以至于课堂上总也“放不开手”。实现“变教为学”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并不限于对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引导学生的学习、诊断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社交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
一、导学
“导学”指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讲不得不讲的话,做学生学习航行中的灯塔和导航。
导学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学”,也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和做什么;二是“愿学”,也就是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三是“会学”,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合作的,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导学中的任务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教材,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在“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单。 请你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示出0.1、0.01和0.001,并观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包括米尺、人民币、方格纸、“由1000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实物以及平面图……教师出示的学习任务单就是要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和做什么。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统一、不规定探究方式,而只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素材。这就是一个导学的过程。
二、诊学
所谓“诊学”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诊学的手段主要是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课堂中的观察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记录下来,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课中备课”的过程,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观察,为应当“讲什么”和“对谁讲”获取信息,使得“教”的活动更有针对性。无论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还是在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环节,抑或是集体汇报展示环节,都需要教师发挥诊学作用。
三、助学
“助学”指的是依据诊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素材,这样才能产生多样的个性化生成。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学生选择人民币作为探究材料(因为人民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是从生活中的人民币引入的小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选用人民币的材料是无法表示出0.001的。因为0.1元表示1角,0.01元表示1分,而0.001元是比1分还要小的货币单位,学生不了解,因此无法继续研究。当探究受到阻碍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重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继续探究。而有的学生则会执着于当前的困惑,无法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诊学的结果对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或困惑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
四、促学
“促学”是指当学习者游离于活动之外或者学习动力不足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生成”的过程,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信地对自己的想法自圆其说,并且可以有理有据地清晰表达。当学生做不好的时候,教师能够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充满自尊和自信地继续学习。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交、思考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研学
“研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习”,除了将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需要研读知识,清楚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在学习者学习特征与知识内在结构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实现两者间的融会贯通。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教学的追求,而学生的现实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学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就学习过程来说,应当是“感知、思考、交流”等环节“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研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研学习惯外,一定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不能急躁,甚至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毕竟“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应该是课堂上“能说、会讲、善演”的教师。而“变教为学”视角下的教师仅仅“能说、会讲、善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具备设计学习任务的能力,善于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交能力的职责。要想实现“变教为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所以需要教师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看似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 “自由、自主、自信”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变教为学;导学;诊学;助学;促学
“变教为学”的教育理念是相对于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提出的,同时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笔者经调研发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变教为学”的最大的阻力或者障碍来源于部分教师的潜意识,他们总有一种担忧和顾虑:“怕”学生说不好,所以“我”来说;“怕”学生做不好,所以“我”来做;“怕”学生不会,所以“我”来讲,不讲不放心,讲了还不会,就反复讲,以至于课堂上总也“放不开手”。实现“变教为学”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并不限于对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包括“引导学生的学习、诊断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社交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
一、导学
“导学”指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讲不得不讲的话,做学生学习航行中的灯塔和导航。
导学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学”,也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和做什么;二是“愿学”,也就是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三是“会学”,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合作的,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导学中的任务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教材,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比如,在“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单。 请你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示出0.1、0.01和0.001,并观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包括米尺、人民币、方格纸、“由1000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实物以及平面图……教师出示的学习任务单就是要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和做什么。而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统一、不规定探究方式,而只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素材。这就是一个导学的过程。
二、诊学
所谓“诊学”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诊学的手段主要是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因此,课堂中的观察力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记录下来,并思考解决的办法。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课中备课”的过程,通过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观察,为应当“讲什么”和“对谁讲”获取信息,使得“教”的活动更有针对性。无论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环节,还是在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环节,抑或是集体汇报展示环节,都需要教师发挥诊学作用。
三、助学
“助学”指的是依据诊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小数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素材,这样才能产生多样的个性化生成。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势必会有学生选择人民币作为探究材料(因为人民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是从生活中的人民币引入的小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选用人民币的材料是无法表示出0.001的。因为0.1元表示1角,0.01元表示1分,而0.001元是比1分还要小的货币单位,学生不了解,因此无法继续研究。当探究受到阻碍的时候,有的学生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重新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继续探究。而有的学生则会执着于当前的困惑,无法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诊学的结果对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问题或困惑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
四、促学
“促学”是指当学习者游离于活动之外或者学习动力不足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生成”的过程,鼓励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信地对自己的想法自圆其说,并且可以有理有据地清晰表达。当学生做不好的时候,教师能够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充满自尊和自信地继续学习。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交、思考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研学
“研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习”,除了将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需要研读知识,清楚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在学习者学习特征与知识内在结构间,寻找恰当的结合点,实现两者间的融会贯通。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教学的追求,而学生的现实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学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个最近发展区。就学习过程来说,应当是“感知、思考、交流”等环节“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广应用”的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研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研学习惯外,一定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不能急躁,甚至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毕竟“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应该是课堂上“能说、会讲、善演”的教师。而“变教为学”视角下的教师仅仅“能说、会讲、善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具备设计学习任务的能力,善于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交能力的职责。要想实现“变教为学”改革,教师是关键,所以需要教师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看似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 “自由、自主、自信”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将“育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