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弦艺术发轫于清朝乾隆以来的岔曲和八角鼓牌子曲,几百年来单弦艺人倾注大量心血创制、改造、丰富了很多曲牌,形成了很多流派,留下了很多经典曲目。其中阚泽良演唱的《武松杀嫂》堪称是单弦叙事艺术的经典之作,文本精良、唱腔精美,在观众中口碑极佳。
阚泽良(1929-2017),原名阚恩城,天津人,14岁从艺演唱单弦,先后师从刘增祥、华连仲和荣剑尘,曾在沈阳曲艺团、吉林省曲艺团、吉林省戏校任职,1986年调至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鼓曲系主任。他作为荣派传人,嗓音洪亮、字正腔圆、音色纯正、功底深厚,多才多艺,代表曲目有《霸王别姬》《武松杀嫂》《鞭打芦花》《骂曹训子》《孔雀东南飞》等,著有《单弦艺术浅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武松杀嫂》出自《水浒传》第26回,武松从外地当差回来发现哥哥武大已死,见潘金莲举止异常,又问王婆,说是武大思念武二而死,武松不相信,找到仵作何九、卖梨的郓哥,知道了真相。武松立刻报官,哪知西门庆买通县衙,官府根本不管。不得已武松便铤而走险,请来众乡邻,做法事超度亡灵,并当场揭穿潘金莲和王婆,又到酒楼斗杀了西门庆,回来杀死潘金莲,为兄长武大郎报仇。
此曲段表现人物众多,有武松、潘金莲、王婆、何九、郓哥、西门庆、众僧人、阳谷县县官等,在两千多字篇幅的鼓曲中出现如此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在鼓曲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既要内容精练浓缩又要叙事清晰,还要表现武松的英雄豪迈、潘金莲的有恃無恐、王婆的狡猾抵赖、何九和郓哥的乡亲仗义等。那么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详略是个难点,表现武松的豪杰英雄气概但又不可杀气太重,两者如何协调也是个难点。武松杀嫂因着惩戒“奸夫淫妇”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民众中认可度极高,深受群众喜爱,很多单弦演员都喜欢唱,但唱本众多且无定本,有的唱本处理人物线索简单,有的唱本人物对话不讲究,前后矛盾不合情理,艺术上显得粗糙和不完整,有的唱本只追求娱乐效果,放纵想象意淫,而忽略了人物形象塑造。以上种种的局限使鼓曲精品难出,茫茫曲海艺坛,如同大浪淘沙,当年红火成名的演员并没有因此曲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最后能在舞台上立得住留得下的唯有阚泽良本的《武松杀嫂》。这是为什么?这个作品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阚泽良版《武松杀嫂》浓缩了《水浒传》整整一回的内容,而又有新创和衍生。武松与潘金莲、王婆、何九、郓哥、西门庆之间都有过交集,甚至与念经的大小和尚都有交谈,这些人物对话有的讲述故事来龙去脉,有的推进情节发展,有的抒发人物情感,有的烘托人物性格,总之各人有其声口,这是基本的叙事格局。
第二,特别为人称道的是,武松请和尚给武大郎超度念经时,有一段“放焰口”,现在会唱的已经不多了。阚泽良唱这段时,仿效他的老师荣剑尘,穿上袈裟,带上五佛冠,真是形神并茂,韵味十足。所谓“放焰口”并不是一个曲牌,而是一段做法事的佛教轨仪活动。“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称“焰口”。放焰口即超度饿鬼和亡灵。安排在大郎家的“放焰口”活动是通过四个曲牌[香赞][梆子佛][招请]和[云苏调]表现的,除了[香赞]和[招请]两段佛教内容,[梆子佛]和[云苏调]都是叙事的。[梆子佛]中几个和尚边做法事边八唠“闲磕”,渲染了潘金莲的美貌及她与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郎的传闻,[云苏调]通过师兄弟之间的对话描写了武松的杀气腾腾和预感要出事的恐惧感,这些都侧面烘托出武松的高调复仇和事态的严重性。
第三,塑造人物讲究细节,武松的精明是粗中有细,当他在灵堂看到潘金莲的装扮,“描眉打鬓,脸上粉未曾洗掉。白孝衫泥点儿全无,还露出来大红的夹袄。”她的妇行不端已露出端倪。王婆来看金莲欲进不进,又让武松看出她心虚有鬼,逼她说出何九,何九又主动说出郓哥,于是武松知道大兄屈死的真相,虽多次落泪,但非常理智,他一步步实施复仇。原小说中武松是先杀潘金莲再血溅狮子楼的,曲本中省却了武松审金莲、王婆的大段对话,而是潘金莲有恃无恐地说:“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我量你不敢把那西门庆去找。”于是武松去狮子楼斗杀了西门庆,回来才杀嫂双双祭奠。这样的细节安排更加简洁和合情合理。
最后,语言和辙韵上艺术性高。这个曲目的韵脚是十三辙中的遥条辙,这道辙的特点是仄韵多于平韵,根据鼓曲上仄下平的用韵特点,遥条辙并不是一道宽韵,但是此曲目在上句中用了不少仄韵字,这样曲目的用韵比一般的曲本用韵更密,请看:
“此时节王婆在茶楼,听隔壁哭得声儿高(平韵)。
西门庆托付我把潘氏关照(仄韵),我何不过去瞧瞧(平韵)。
老王婆推门而入,哎她吓哎她吓了一跳(仄韵)。王婆抽身就要脱逃(平韵)。”
而且单弦比其他大鼓书还有特殊的用韵规则,致使遥条辙的仄韵字在曲本中有更多使用。以上所有都使这个曲本既一韵到底,又辞藻丰富,而且尽量避免了水词,达到语言优美的较高水平。
如上所述,《武松杀嫂》根植于民间艺人集体创造的艺术沃土中,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整理和加工、传承和提高,在这个人物事件密集的鼓曲中,能做到叙事逼真如画,历历如在目前,摹拟世态人情,自然而真切,警醒而感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我们的曲艺特别是鼓曲由于市场不振,连带艺术价值也被低估了,让人深感痛惜。我们应该加强鼓曲的鉴赏和研究,认识到优秀曲词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典价值,并有目的地推广之、传习之,传人们要以活态非遗的姿态展演于舞台,让中华优秀鼓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科)
阚泽良(1929-2017),原名阚恩城,天津人,14岁从艺演唱单弦,先后师从刘增祥、华连仲和荣剑尘,曾在沈阳曲艺团、吉林省曲艺团、吉林省戏校任职,1986年调至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鼓曲系主任。他作为荣派传人,嗓音洪亮、字正腔圆、音色纯正、功底深厚,多才多艺,代表曲目有《霸王别姬》《武松杀嫂》《鞭打芦花》《骂曹训子》《孔雀东南飞》等,著有《单弦艺术浅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武松杀嫂》出自《水浒传》第26回,武松从外地当差回来发现哥哥武大已死,见潘金莲举止异常,又问王婆,说是武大思念武二而死,武松不相信,找到仵作何九、卖梨的郓哥,知道了真相。武松立刻报官,哪知西门庆买通县衙,官府根本不管。不得已武松便铤而走险,请来众乡邻,做法事超度亡灵,并当场揭穿潘金莲和王婆,又到酒楼斗杀了西门庆,回来杀死潘金莲,为兄长武大郎报仇。
此曲段表现人物众多,有武松、潘金莲、王婆、何九、郓哥、西门庆、众僧人、阳谷县县官等,在两千多字篇幅的鼓曲中出现如此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在鼓曲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既要内容精练浓缩又要叙事清晰,还要表现武松的英雄豪迈、潘金莲的有恃無恐、王婆的狡猾抵赖、何九和郓哥的乡亲仗义等。那么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详略是个难点,表现武松的豪杰英雄气概但又不可杀气太重,两者如何协调也是个难点。武松杀嫂因着惩戒“奸夫淫妇”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民众中认可度极高,深受群众喜爱,很多单弦演员都喜欢唱,但唱本众多且无定本,有的唱本处理人物线索简单,有的唱本人物对话不讲究,前后矛盾不合情理,艺术上显得粗糙和不完整,有的唱本只追求娱乐效果,放纵想象意淫,而忽略了人物形象塑造。以上种种的局限使鼓曲精品难出,茫茫曲海艺坛,如同大浪淘沙,当年红火成名的演员并没有因此曲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最后能在舞台上立得住留得下的唯有阚泽良本的《武松杀嫂》。这是为什么?这个作品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阚泽良版《武松杀嫂》浓缩了《水浒传》整整一回的内容,而又有新创和衍生。武松与潘金莲、王婆、何九、郓哥、西门庆之间都有过交集,甚至与念经的大小和尚都有交谈,这些人物对话有的讲述故事来龙去脉,有的推进情节发展,有的抒发人物情感,有的烘托人物性格,总之各人有其声口,这是基本的叙事格局。
第二,特别为人称道的是,武松请和尚给武大郎超度念经时,有一段“放焰口”,现在会唱的已经不多了。阚泽良唱这段时,仿效他的老师荣剑尘,穿上袈裟,带上五佛冠,真是形神并茂,韵味十足。所谓“放焰口”并不是一个曲牌,而是一段做法事的佛教轨仪活动。“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称“焰口”。放焰口即超度饿鬼和亡灵。安排在大郎家的“放焰口”活动是通过四个曲牌[香赞][梆子佛][招请]和[云苏调]表现的,除了[香赞]和[招请]两段佛教内容,[梆子佛]和[云苏调]都是叙事的。[梆子佛]中几个和尚边做法事边八唠“闲磕”,渲染了潘金莲的美貌及她与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郎的传闻,[云苏调]通过师兄弟之间的对话描写了武松的杀气腾腾和预感要出事的恐惧感,这些都侧面烘托出武松的高调复仇和事态的严重性。
第三,塑造人物讲究细节,武松的精明是粗中有细,当他在灵堂看到潘金莲的装扮,“描眉打鬓,脸上粉未曾洗掉。白孝衫泥点儿全无,还露出来大红的夹袄。”她的妇行不端已露出端倪。王婆来看金莲欲进不进,又让武松看出她心虚有鬼,逼她说出何九,何九又主动说出郓哥,于是武松知道大兄屈死的真相,虽多次落泪,但非常理智,他一步步实施复仇。原小说中武松是先杀潘金莲再血溅狮子楼的,曲本中省却了武松审金莲、王婆的大段对话,而是潘金莲有恃无恐地说:“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我量你不敢把那西门庆去找。”于是武松去狮子楼斗杀了西门庆,回来才杀嫂双双祭奠。这样的细节安排更加简洁和合情合理。
最后,语言和辙韵上艺术性高。这个曲目的韵脚是十三辙中的遥条辙,这道辙的特点是仄韵多于平韵,根据鼓曲上仄下平的用韵特点,遥条辙并不是一道宽韵,但是此曲目在上句中用了不少仄韵字,这样曲目的用韵比一般的曲本用韵更密,请看:
“此时节王婆在茶楼,听隔壁哭得声儿高(平韵)。
西门庆托付我把潘氏关照(仄韵),我何不过去瞧瞧(平韵)。
老王婆推门而入,哎她吓哎她吓了一跳(仄韵)。王婆抽身就要脱逃(平韵)。”
而且单弦比其他大鼓书还有特殊的用韵规则,致使遥条辙的仄韵字在曲本中有更多使用。以上所有都使这个曲本既一韵到底,又辞藻丰富,而且尽量避免了水词,达到语言优美的较高水平。
如上所述,《武松杀嫂》根植于民间艺人集体创造的艺术沃土中,经过几代艺人千锤百炼的整理和加工、传承和提高,在这个人物事件密集的鼓曲中,能做到叙事逼真如画,历历如在目前,摹拟世态人情,自然而真切,警醒而感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我们的曲艺特别是鼓曲由于市场不振,连带艺术价值也被低估了,让人深感痛惜。我们应该加强鼓曲的鉴赏和研究,认识到优秀曲词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典价值,并有目的地推广之、传习之,传人们要以活态非遗的姿态展演于舞台,让中华优秀鼓曲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