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和黄自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其作品也是音乐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两者艺术歌曲风格的分析,了解两者艺术歌曲风格的异同点,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关键词]舒伯特;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72-03
长期以来,艺术歌曲始终都是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歌曲作为自西方传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之后,其创作与演唱便存在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现状。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以东西方艺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家——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比较及教学作用,来探析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一些规律。
一、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
舒伯特艺术歌曲把诗歌的内容和音乐密切结合起来。他采用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进行音乐的创作,如现在我们熟悉的《鳟鱼》《魔王》《美丽的魔纺少女》《小夜曲》等歌曲,都是他留下的经典之作。在他创作的这些优秀的艺术歌曲当中,舒伯特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歌词配上旋律,而是将诗歌的意境进行了升华,赋予了诗歌以音乐的灵魂。
舒伯特艺术歌曲注重根据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赋予歌曲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歌风格的分节歌,这样的作品有《圣母颂》、《春天的信念》等;其次是变奏性分节歌,这是舒伯特歌曲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如《邮车》、《鳟鱼》、《菩提树》等;再就是戏剧性发展的贯穿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善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或部分吟诵、宣叙调式的戏剧化场景式的内容,音乐随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歌词和音乐获得统一[2]。
同时舒伯特把钢琴伴奏的地位提高到同调式、和声、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便形成了钢琴与人声同步进行的二重奏效果,开创了“人声一体”声乐作品创作先河,从而也极大丰富了其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旋律曲调、频繁的调性变化,以及在优美的钢琴伴奏下所展示出的音乐形象,把人声与钢琴声、自然景色、音乐形象等综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音乐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的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深受西方艺术歌曲风格的影响,在黄自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与诗歌紧密配合,注重旋律在表达情意方面的意义。黄自的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生动、层次鲜明,其曲调优美、流畅,曲调与歌词、伴奏与声乐完美结合。
黄自虽然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但他在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黄自的大多数艺术歌曲,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而最能体现他中国风的作品是以中国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黄自在艺术歌曲创作,对中国古典诗词常常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李白、白居易的唐诗,苏轼、辛弃疾的宋词都在他的选用之列。据说,他讲课或写文章,常用诗词歌赋解释音乐[3]。《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作品的歌词都出自他之手。
在作曲理论方面,黄自对调性、和声方面深入研究,其歌曲调性关系复杂又多变。在和声和旋律上以五声音阶向大小调七声音阶及半音阶扩展,这种音阶的扩展,在他的艺术歌曲中运用广泛。如此,黄自既借鉴了西方作曲理论,又保持了中国音乐的民族化风格,黄自的音乐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专业音乐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及演唱的发展。
二、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异同
(一)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相同点
舒伯特和黄自虽然属于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两者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共同性十分明显。首先,他们都喜爱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歌词。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如歌德、席勒、缪勒等进步诗人的诗歌感染力强烈和表现力丰富,舒伯特选用了歌德70多首、席勒50多首进行创作[4]。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以采用抒情诗歌为主,特别是李白、白居易、苏轼和辛弃疾等名家的古典诗词在黄自的艺术歌曲大量采用,如《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篇。
其二,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都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如舒伯特的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钢琴伴奏采用三连音、六连音和分解和弦,逼真地模仿了歌曲中描画的艺术形象。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融合了中西方特色,如在《春思曲》中,主旋律采用西洋大调式音阶,在伴奏织体中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中西结合十分巧妙。
同时,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都注重歌唱情感的表现,都善于用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舒伯特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善于发现诗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意境,并能使音乐与诗完美融合,无论旋律、和声、曲式都和诗歌紧密配合,使他的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黄自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具有深厚的传统美学素养,他的艺术歌曲强调音乐与诗、情、景融为一体。钱仁康说,“黄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贴[5]”。
(二)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不同点
舒伯特和黄自毕竟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艺术歌曲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二者艺术歌曲的个性。舒伯特受德奥文化的影响,选材以西方浪漫诗人及德奥民间音乐为主,歌曲注重抒发个人丰富的内在感受,追求神秘和幻想的浪漫色彩,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描写的是爱情故事,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意味。而黄自的艺术歌曲因多采自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创作,因而更带有中国诗词吟诵的风格和意境的塑造,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而且营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这种“诗化意境”又构成了黄自艺术歌曲的又一重要文化特征[6]。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采用传统诗词借景抒情手法,表达的却是爱国主义的浪漫情怀,体现浓烈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时代背景注定这种差异性的必然存在。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对19世纪之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时至今日他的诸多歌曲仍然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范例,黄自的艺术歌曲代表西方艺术在中国的成熟运用,并且发展出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国广大声乐学习者而言,更易于接受和学习。 三、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两者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中西合璧,在教学中可以极大地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在培养歌唱机能上的一致性
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在演唱的基本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歌唱技能训练是声乐学习者的基本功,两者的艺术歌曲都有利于学习者歌唱技能的培养。
歌唱技能训练是声乐学习者掌握歌唱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歌唱过程中它集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等诸多腔体生理机能为一体。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最有助于改善声音与气息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正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所蕴含的美学原则一样,衔接自如的声音和均匀连贯的气息才能很好地去表现艺术歌曲细腻、含蓄的演唱风格。因此,这对于训练学生声音和呼吸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以黄自《花非花》和舒伯特《致音乐》两首歌为例可以重点针对那些呼吸气感较弱、声音质感较差的学生,对他们尤为适用。
(二)在情感体验引导上各有侧重
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歌诗结合,情感浓烈,但由于两者的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差异性明显,教学中有侧重的选择两者的作品,对学习者进行不同的情感引导,培养学习者对情感的细腻体验和准确表达。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非常重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甚至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来丰富诗歌表达的体裁。如歌德的叙事诗《野玫瑰》寓意双重,歌词中的野玫瑰象征年轻的少女,歌词的大意是一个少年粗野地追求少女,少女拒绝了少年的追求以保卫自己的贞洁。少年的做法是一种侵犯性的象征,但少年那种强烈的爱以及唤起“野玫瑰”的爱也别有寓意。舒伯特再将这首诗艺术化,创作上不以叙事性或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而以民歌的风格和结构处理这首歌,以进一步深化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师生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加以细微地处理。
黄自艺术歌曲受中国古诗词的影响,中国古诗词追求雅正的思想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黄自将此引入自己的艺术歌曲,使其艺术歌曲表现出民族化趋向。理解黄自的艺术歌曲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古典美学素养,必须引导学习者理解诗词的内涵及形式,把握诗词的情感色彩与演唱要求。在黄自艺术歌曲中,以《思乡》为例,歌词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常有的忧患意识,又带有强烈的现实影射和批判性。歌曲两小段,如第一段写景,柳丝拂面、和风煦暖典型的中国式明媚春光画面,配合钢琴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反衬思乡的复杂心境。演唱时首先把握“思乡”这一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声音的速度、力度和感情色彩之间微妙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演唱中阐释词曲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歌曲中细腻情感的体悟和表达效果。
艺术歌曲作为艺术的瑰宝,是几百年来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源于欧洲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一种综合体。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艺术歌曲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种载体,蕴含了音乐文化学、音乐美学及音乐史学等。笔者认为,学习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不单纯是掌握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样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赵田.徐景新艺术歌曲《飞天》《咏梅》浅析[J].艺海,2013(08).
[2]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马驰.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J].音乐生活,2013(06).
[4]王阳.中外艺术歌曲风格比较——以舒伯特、黄自艺术歌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0(10).
[5]陆建珍.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6]欧阳蓓蓓.浅谈舒伯特和黄自艺术歌曲的共性[J].大舞台,2003(03).
[关键词]舒伯特;黄自;艺术歌曲;音乐风格;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72-03
长期以来,艺术歌曲始终都是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歌曲作为自西方传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之后,其创作与演唱便存在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现状。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以东西方艺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家——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比较及教学作用,来探析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一些规律。
一、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
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
舒伯特艺术歌曲把诗歌的内容和音乐密切结合起来。他采用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等人的诗作为歌词进行音乐的创作,如现在我们熟悉的《鳟鱼》《魔王》《美丽的魔纺少女》《小夜曲》等歌曲,都是他留下的经典之作。在他创作的这些优秀的艺术歌曲当中,舒伯特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歌词配上旋律,而是将诗歌的意境进行了升华,赋予了诗歌以音乐的灵魂。
舒伯特艺术歌曲注重根据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赋予歌曲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歌风格的分节歌,这样的作品有《圣母颂》、《春天的信念》等;其次是变奏性分节歌,这是舒伯特歌曲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如《邮车》、《鳟鱼》、《菩提树》等;再就是戏剧性发展的贯穿结构,这种结构的特征是善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或部分吟诵、宣叙调式的戏剧化场景式的内容,音乐随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歌词和音乐获得统一[2]。
同时舒伯特把钢琴伴奏的地位提高到同调式、和声、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便形成了钢琴与人声同步进行的二重奏效果,开创了“人声一体”声乐作品创作先河,从而也极大丰富了其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旋律曲调、频繁的调性变化,以及在优美的钢琴伴奏下所展示出的音乐形象,把人声与钢琴声、自然景色、音乐形象等综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音乐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的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深受西方艺术歌曲风格的影响,在黄自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与诗歌紧密配合,注重旋律在表达情意方面的意义。黄自的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生动、层次鲜明,其曲调优美、流畅,曲调与歌词、伴奏与声乐完美结合。
黄自虽然深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但他在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黄自的大多数艺术歌曲,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而最能体现他中国风的作品是以中国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黄自在艺术歌曲创作,对中国古典诗词常常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李白、白居易的唐诗,苏轼、辛弃疾的宋词都在他的选用之列。据说,他讲课或写文章,常用诗词歌赋解释音乐[3]。《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等作品的歌词都出自他之手。
在作曲理论方面,黄自对调性、和声方面深入研究,其歌曲调性关系复杂又多变。在和声和旋律上以五声音阶向大小调七声音阶及半音阶扩展,这种音阶的扩展,在他的艺术歌曲中运用广泛。如此,黄自既借鉴了西方作曲理论,又保持了中国音乐的民族化风格,黄自的音乐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专业音乐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及演唱的发展。
二、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异同
(一)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相同点
舒伯特和黄自虽然属于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两者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共同性十分明显。首先,他们都喜爱采用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艺术歌曲创作的歌词。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如歌德、席勒、缪勒等进步诗人的诗歌感染力强烈和表现力丰富,舒伯特选用了歌德70多首、席勒50多首进行创作[4]。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以采用抒情诗歌为主,特别是李白、白居易、苏轼和辛弃疾等名家的古典诗词在黄自的艺术歌曲大量采用,如《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篇。
其二,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都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如舒伯特的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钢琴伴奏采用三连音、六连音和分解和弦,逼真地模仿了歌曲中描画的艺术形象。黄自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融合了中西方特色,如在《春思曲》中,主旋律采用西洋大调式音阶,在伴奏织体中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中西结合十分巧妙。
同时,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都注重歌唱情感的表现,都善于用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舒伯特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善于发现诗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意境,并能使音乐与诗完美融合,无论旋律、和声、曲式都和诗歌紧密配合,使他的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黄自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具有深厚的传统美学素养,他的艺术歌曲强调音乐与诗、情、景融为一体。钱仁康说,“黄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贴[5]”。
(二)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的不同点
舒伯特和黄自毕竟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艺术歌曲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这是二者艺术歌曲的个性。舒伯特受德奥文化的影响,选材以西方浪漫诗人及德奥民间音乐为主,歌曲注重抒发个人丰富的内在感受,追求神秘和幻想的浪漫色彩,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描写的是爱情故事,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意味。而黄自的艺术歌曲因多采自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创作,因而更带有中国诗词吟诵的风格和意境的塑造,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而且营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这种“诗化意境”又构成了黄自艺术歌曲的又一重要文化特征[6]。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采用传统诗词借景抒情手法,表达的却是爱国主义的浪漫情怀,体现浓烈的中国古典审美趣味。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时代背景注定这种差异性的必然存在。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对19世纪之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时至今日他的诸多歌曲仍然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范例,黄自的艺术歌曲代表西方艺术在中国的成熟运用,并且发展出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国广大声乐学习者而言,更易于接受和学习。 三、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两者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中西合璧,在教学中可以极大地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在培养歌唱机能上的一致性
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在演唱的基本能力和要求是一致的,歌唱技能训练是声乐学习者的基本功,两者的艺术歌曲都有利于学习者歌唱技能的培养。
歌唱技能训练是声乐学习者掌握歌唱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歌唱过程中它集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等诸多腔体生理机能为一体。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最有助于改善声音与气息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正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所蕴含的美学原则一样,衔接自如的声音和均匀连贯的气息才能很好地去表现艺术歌曲细腻、含蓄的演唱风格。因此,这对于训练学生声音和呼吸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以黄自《花非花》和舒伯特《致音乐》两首歌为例可以重点针对那些呼吸气感较弱、声音质感较差的学生,对他们尤为适用。
(二)在情感体验引导上各有侧重
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歌诗结合,情感浓烈,但由于两者的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差异性明显,教学中有侧重的选择两者的作品,对学习者进行不同的情感引导,培养学习者对情感的细腻体验和准确表达。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非常重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甚至利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来丰富诗歌表达的体裁。如歌德的叙事诗《野玫瑰》寓意双重,歌词中的野玫瑰象征年轻的少女,歌词的大意是一个少年粗野地追求少女,少女拒绝了少年的追求以保卫自己的贞洁。少年的做法是一种侵犯性的象征,但少年那种强烈的爱以及唤起“野玫瑰”的爱也别有寓意。舒伯特再将这首诗艺术化,创作上不以叙事性或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而以民歌的风格和结构处理这首歌,以进一步深化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师生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加以细微地处理。
黄自艺术歌曲受中国古诗词的影响,中国古诗词追求雅正的思想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黄自将此引入自己的艺术歌曲,使其艺术歌曲表现出民族化趋向。理解黄自的艺术歌曲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古典美学素养,必须引导学习者理解诗词的内涵及形式,把握诗词的情感色彩与演唱要求。在黄自艺术歌曲中,以《思乡》为例,歌词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常有的忧患意识,又带有强烈的现实影射和批判性。歌曲两小段,如第一段写景,柳丝拂面、和风煦暖典型的中国式明媚春光画面,配合钢琴上下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反衬思乡的复杂心境。演唱时首先把握“思乡”这一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声音的速度、力度和感情色彩之间微妙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演唱中阐释词曲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歌曲中细腻情感的体悟和表达效果。
艺术歌曲作为艺术的瑰宝,是几百年来人类优秀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源于欧洲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一种综合体。声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艺术歌曲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种载体,蕴含了音乐文化学、音乐美学及音乐史学等。笔者认为,学习舒伯特与黄自艺术歌曲不单纯是掌握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样将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赵田.徐景新艺术歌曲《飞天》《咏梅》浅析[J].艺海,2013(08).
[2]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3]马驰.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J].音乐生活,2013(06).
[4]王阳.中外艺术歌曲风格比较——以舒伯特、黄自艺术歌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0(10).
[5]陆建珍.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6]欧阳蓓蓓.浅谈舒伯特和黄自艺术歌曲的共性[J].大舞台,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