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循环经济理论已经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并成为我们追求的实践目标。循环经济理论触及到了如何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循环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剖析循环经济的哲学思想,首先应该认清循环与发展的哲学关系。有的人将“循环”误解为机械的重复和停滞,认为循环和发展是无关联的甚至背道而驰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和排斥循环现象,破坏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循环关系。实践结果证明,这种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极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实践和推广。循环与发展之间如何区别和联系?为促进循环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循环经济的哲学意蕴,认清循环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有利于指导我们如何将废弃品进行再设计的实践。
一、废弃品再循环利用的基本特征及现状
废弃品的循环利用基本包括两个层次:一种是再利用,其特点就是将废弃物中的材料或零件不进行再加工和分离,直接作为产品使用。另一种是再生循环,其特点就是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作为原料来使用。废弃材料资源化是实施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废弃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而且可以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是节约原材料、防止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废弃材料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材料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材料加以提取、转化,变为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例如一次性筷子回收可做成造纸原料。
目前,各国在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反映出人类主动考虑到了废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废弃品的循环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循环经济视野下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经过加工的人工材料,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人们总是过分地强调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材料在其寿命周期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废弃品的循环再利用才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减轻生态环境的负荷,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看,废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就是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体现了系统理论、物质循环理论和生态文明观思想等重要的哲学理论思想。
二、废弃品再循环利用的哲学思想
1、“循环”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客观世界中,“循环”关系在自然界、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环”是一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物质运动形式。
“循环”的实质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事物及事物之间均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刚刚建立起来时,彼此之间的统一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因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这种联系和作用使事物以“循环”的方式运动。比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以相对稳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为生物的存在发展提供一种稳定的基础。可见,“循环”是一种客观并且必要的关系,是事物存在、生命演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稳定的循环关系,社会结构就不可能相对稳定,当然,“循环”是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是绝对地固定不变,而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在事物的矛盾关系发生变化后,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循环”也不是完全的重复,每一次循环都不排斥量的变化,也不排斥新特征的出现,而是在总体矛盾关系没有发生转折之前,保持大的格局不变。
从本质上来看,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的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循环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新的循环取代旧的循环。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旧的循环被打破,新的循环得以确立的过程,它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更新。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实质就是原材料利用过程中的第一次循环状态被打破,而建立起的新的循环状态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材料产业的循环利用过程和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最终体现的是循环经济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2、循环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人类生态文明理念在涉及人与自然資源环境间的和谐共存关系的最佳表现,循环经济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观思想。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过程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材料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材料再次转变成资源来减少最终处理量从而减轻环境压力,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生态文明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利用”是指以废弃材料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最大可能地增加材料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次数,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原材料向需要最终处理的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实现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观对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应当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要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推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利用”原则降低了人对自然资源中原材料的使用频率,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意义。
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循环”是以废弃材料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对废弃材料的多次回收再生,实现废弃材料的多次资源化和良性循环,使最终的废弃材料排放处理量达到最小化。废弃材料的“再循环”能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且不需要消耗原材料就能制成新产品,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文明观思想中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使现实的利益同长远利益相结合,使长远利益立足于现实利益的基础之上。注意本代人代内自然资源的索取和消耗量,也要为下一代人代际间的发展做好准备,提供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条件。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要公平,使每一代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自然所赋予的公平。废弃材料的“再循环”通过对材料产品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代际和代内公平问题。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废弃品循环利用中体现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系统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伦理观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就是生态文明观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因此,我们要大力做好废弃品的循环利用工作,促进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楠.工业设计创新的方法与案例—高等学校教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梅洛斯(CMelosi, M. V.)郑巧珊译.废弃物[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一、废弃品再循环利用的基本特征及现状
废弃品的循环利用基本包括两个层次:一种是再利用,其特点就是将废弃物中的材料或零件不进行再加工和分离,直接作为产品使用。另一种是再生循环,其特点就是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作为原料来使用。废弃材料资源化是实施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废弃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而且可以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是节约原材料、防止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废弃材料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材料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材料加以提取、转化,变为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例如一次性筷子回收可做成造纸原料。
目前,各国在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反映出人类主动考虑到了废弃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人类、社会、自然三者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废弃品的循环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循环经济视野下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经过加工的人工材料,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人们总是过分地强调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材料在其寿命周期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废弃品的循环再利用才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减轻生态环境的负荷,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看,废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就是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体现了系统理论、物质循环理论和生态文明观思想等重要的哲学理论思想。
二、废弃品再循环利用的哲学思想
1、“循环”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客观世界中,“循环”关系在自然界、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环”是一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物质运动形式。
“循环”的实质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事物及事物之间均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当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刚刚建立起来时,彼此之间的统一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因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这种联系和作用使事物以“循环”的方式运动。比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以相对稳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为生物的存在发展提供一种稳定的基础。可见,“循环”是一种客观并且必要的关系,是事物存在、生命演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稳定的循环关系,社会结构就不可能相对稳定,当然,“循环”是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是绝对地固定不变,而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保持不变,在事物的矛盾关系发生变化后,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循环”也不是完全的重复,每一次循环都不排斥量的变化,也不排斥新特征的出现,而是在总体矛盾关系没有发生转折之前,保持大的格局不变。
从本质上来看,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的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循环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新的循环取代旧的循环。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旧的循环被打破,新的循环得以确立的过程,它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更新。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实质就是原材料利用过程中的第一次循环状态被打破,而建立起的新的循环状态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材料产业的循环利用过程和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最终体现的是循环经济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
2、循环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人类生态文明理念在涉及人与自然資源环境间的和谐共存关系的最佳表现,循环经济模式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观思想。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过程作为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材料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材料再次转变成资源来减少最终处理量从而减轻环境压力,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生态文明观思想的具体体现。
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利用”是指以废弃材料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最大可能地增加材料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次数,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原材料向需要最终处理的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实现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观对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应当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要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推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利用”原则降低了人对自然资源中原材料的使用频率,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生态文明意义。
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过程中的“再循环”是以废弃材料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对废弃材料的多次回收再生,实现废弃材料的多次资源化和良性循环,使最终的废弃材料排放处理量达到最小化。废弃材料的“再循环”能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且不需要消耗原材料就能制成新产品,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文明观思想中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使现实的利益同长远利益相结合,使长远利益立足于现实利益的基础之上。注意本代人代内自然资源的索取和消耗量,也要为下一代人代际间的发展做好准备,提供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条件。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要公平,使每一代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自然所赋予的公平。废弃材料的“再循环”通过对材料产品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代际和代内公平问题。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废弃品循环利用中体现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系统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伦理观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就是生态文明观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因此,我们要大力做好废弃品的循环利用工作,促进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楠.工业设计创新的方法与案例—高等学校教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梅洛斯(CMelosi, M. V.)郑巧珊译.废弃物[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