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济思想析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kl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土地政策,税率宜什一,不宜过重或过轻,蠲免货物税、地税、关税,市场进行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出现,职业化及社会分工是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的通义,通过这一系列经济手段,最终目的是达到孔子所说的“先富后教”。
  【关键词】 孟子;经济思想;古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63-02
  一、引言
  孟子生当战国,栖栖惶惶,周历魏、齐、鲁诸国,无不游说各国君主改行“仁政”。因此孟子提出了诸多经济主张,这些经济主张包括土地政策、税制、公平竞争等方面,其中有的还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过去阐释《孟子》思想的学者,多集中在对于“性善论”的阐释,而忽略了其经济方面,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通过解读《孟子》的经济思想来全面理解儒家思想。
  二、恢复井田制
  经籍中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始于《孟子 · 滕文公上》“毕战问井地”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万国鼎先生在《中国田制史》中认为:“公私田之分,本于采地制。”观此处孟子“分田”一语,也可以看出孟子心中的井田制即是恢复西周时的授田制,也就是万先生提出的采地制,“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传 · 哀公二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 · 晋语四》)
  在封建社会,士及士以上属于统治阶级,以下即为耕种田地的农夫,属于被统治阶级,如许行自楚至滕,“愿受一廛而为氓”(《滕文公上》)。农夫以一家为单位,二十岁受田,六十岁归田,每家可以得到至少一百亩的田地,庶人对封邑主的最大义务是代耕,建立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孟子 · 万章下》)农夫分田而开始耕种,即是“助”,“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孟子主张在郊外实行“助法”,城市中则使用什一而税的“贡法”。但随着以代耕为表现形式的力役经济被货币经济破坏之后,周、鲁始以什一税代替借田制,最著名的便是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
  《谷梁传》和《公羊传》都把“初税亩”说成是“古者什一而借”,只有《左传》说“谷出不过借”,瞿同祖和童书业都赞成《左传》的说法,童先生并认为:“国中无公田之制,虽‘分田制禄’亦行授田制,恐此种土地私有性较强,但收什一贡赋而已。‘初税亩’者,或推“国中”之制于‘遂’‘野’,开始,‘履亩而税’,此则为‘井田’制开始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之征。”(《春秋左传研究》)“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 · 滕文公上》)这里的“彻”即是有若建议哀公所实行的“彻”法,(《论语·颜渊》),哀公以什二犹不足,故孟子以“彻”为什一税是可信的。但一直得不到合理解释,即助法上为何会又实行什一税,即《公羊传》和《谷梁传》所说的“古者什一而借”,这大概便是童先生所指出的过渡阶段,到了商鞅变法,土地买卖得到允许,井田制被彻底破坏。虽然井田制的存在可以辩论,但是受田于公,不得买卖,这在古代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极力维护井田制作为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故反对开辟阡陌,曾说“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把那些自诩能为国君“辟土地,充府库”的人称为民贼。(《告子下》)故当沈同使人问孟子齐宣王可否攻打燕国时,孟子回答说“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公孙丑下》)这和鲁隐公八年郑庄公请易许田,《谷梁傳》所谓“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的思想不谋而合,即主张土地所有权操之于周天子一人,不能私自流转,遑论兼并。后来鲁国打算使慎子为将军的时候,孟子便认为慎子通过战争行为来兼并土地,不宜用。(《告子下》)
  三、改革税制
  孟子主张免除关税,说“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梁惠王下》)并主张蠲免货物税、地税,民居在私田但实行助法,没有额外的力役之征和桑麻、粟米之征,“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耕者,助而不税……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公孙丑上》)又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下》)这看似和前文抵牾,但后者侧重表达税收不宜过多的思想,两者是一致的。又比如“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尽心上》)
  战国之世,孟子主张税率最好是什一,不能过重,“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上》)亦不能过轻,所以当白圭欲二十取一的时候,孟子也表反对(《告子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
  四、市场学说
  孟子认为职业化及社会分工,是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的通义。他说:“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并认为指令性经济最终导致平均主义,从而使得生产积极性下降,市场萧条。“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滕文公上》)   孟子市场学说的最大特点是反对垄断,他说:“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公孙丑下》)
  五、最终目的:由经济发展到道德进步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孟子》同样遵循着这个公理,故主张在战国乱世,各国君主要想行王道,必先“保民而王”,否则民众便有“不合作”的权利,如邹穆公曾向孟子抱怨民众不肯为他死战,孟子指出其原因就是他没有行仁政,所以民众可以“出尔反尔”,但孟子又认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梁惠王下》)可见他是不赞成民众拥有不合作權利的。
  “壮者以暇曰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滕文公上》)“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离娄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可见,儒家的主张发展经济,制民之产,本质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再进行礼乐教化,以期达到道德进步。近人唐文治《孟子大义》也认为:“不耻贫贱而讲求礼义之学者,最上教育之法也。先富后教,仓廪足而知礼义,中等教育之法也。专讲生计而不顾礼义廉耻者,下等教育,驱天下而为奴仆者也。战国时,人民知识杂而程度卑,故孟子专以中等教育为主。”
  在这一思想主张上,孟子和荀子是相通的,“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荀子 · 大略》)其共同来源则是孔子:“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 颜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 子路》)
  参考文献:
  [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万国鼎.中国田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唐文治.孟子大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黄卜棣,男,湖北监利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训诂与历史词汇。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电影《阿诗玛》是根据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的撒尼支系同名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成,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影片讲述了勤劳美丽的阿诗玛和勇敢的阿黑与以阿支为代表的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受到关注,逐渐形成了从《阿诗玛》到“阿诗玛文化”的转变。但时代的变迁与
期刊
【摘要】 瓷器在中非交流中发挥着多重作用,既是中国对非洲贸易的拳头产品,也是中非文明交流的载体。瓷器不仅融入了非洲国家的日常生活,对当地的建筑、饮食文化施以影响,其海外需求也影响了中国瓷器制造的形制和工艺,而中非间的瓷器贸易也同时促进了中非间的政治交流。  【关键词】 非洲;瓷器;中非关系;文明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一群妓女为挽救一群纯真美好的学生而慷慨赴死的故事。在这群妓女中,以玉墨的形象最为突出鲜明。作为典型代表的她不甘命运摆布地顽强抗争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使读者在感慨妓女形象转变、人格健全的过程中看到人性的真善美,震撼于其伟大的女性救赎力量和人格力量。本文将分析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们形象转变前后的性格,揭示其性格变化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价值与意
期刊
【摘要】 《导言》是马克思晚年面对复杂深刻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形势,指导法国工人阶级革命活动的纲领性文献,指出工人阶级只有建立自己的工人阶级政党,通过包括革命斗争等一切手段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彻底完成解放全人类解放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深入研究《导言》,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而且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马克思;无产阶
期刊
【摘要】 “季札观乐”这一事件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周王朝的衰微和诸侯的崛起以及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的政治事实。季札于其乐评中提到的政治人物和历史事件透露了其重视有德行的统治者和贤臣,以及推崇周王朝正统的政治观念。而观乐事件发生前后季札的相关行为则表明“季札观乐”有着向叔孙穆子传输政治观念,以及代表吴国和吴国新主来与鲁国交好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 季札观乐;《左传》;政治;历史  【中图分类号】B22
期刊
【摘要】 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涉及领域广泛,技艺精湛,富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及艺术特色。传统工艺美术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沉淀和洗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工艺美术自身的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相关内容以及文化创意视角下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相应开发问题,并研究创新思路。  【关键词】 文化创意视角;
期刊
【摘要】 “凯叔讲故事”是一个优秀的儿童音频内容品牌。创始人王凯将其自制的儿童音频内容投放在互联网上,并将自身形象衍生的文创产品制作成音频进行销售,成功的品牌形象背后,是优质内容和独特的产品创意的结合。以“凯叔讲故事”为研究对象,透视其品牌发展路径,研究其“内修内容质量”和“外研产品创意”的品牌突围策略,进而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为同类别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凯叔讲故事;文创产品;
期刊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的文化支柱。在意识上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来了认同感、自豪感和无穷的精神鼓舞。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则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数的文化底蕴,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代表着其背后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以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而在时间的变迁下,社会的进步,人文思想的变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的过程
期刊
【摘要】 文化意象的产生、传承、累积等与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历史等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文化意象在发展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逐渐变淡,甚至出现变形、扭曲情况,发生各种变化。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分析,探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向,明确其存在的各种变化,以供参考。  【关键词】 译介学;文学翻译;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华北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中共为了进行抗战宣传采取了各种方式。报刊作为“民族的号筒”,是中共进行抗战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宣传工具,它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将每一则报道像子弹一样射进敌人的胸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更像是一面文旗,飘扬在敌后战场,源源不断地为根据地的人民输送精神力量支援抗战。  【关键词】 晋察冀根据地;抗战宣传;报刊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