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高效课堂是新时期教学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学生 课堂 主人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挖掘学生潜力,师生角色互换,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最前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基本模式:学生——教材——教师。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材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学习或活动小组为单位,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并展开讨论,使学生对应学知识达成共识,并对有关地理事物作出初步评价,使之明确重点,找出难点,列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条目,即疑难问题。
(二)收集、汇总探讨结果及探讨条目,进行集体交流,从而达到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分析探讨,并由学生陈述对教材的见解,把合作探究引入更深的层次。
(三)发动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其进一步理解教材,并扩大视野。
(四)学生小组或个人在梳理教材的基礎上制作多媒体课件,整理教案。
(五)学生代表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走上讲台汇报交流,并对有关的地理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或定义。
(六)教师与学生交流对教材的分析结果,并解答有关疑难问题。
二、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一)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须摆正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低到高上一个台阶,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二)巧与拙的关系。
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在短时间内从教材或教师的引导,或学生的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勇于走上讲台发表演讲,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给予鼓励或调剂,达到机会均等。
(三)统一与分歧的关系。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有分歧,需要教师巧妙的化解与引导,并提示学生深层次地分析教材,从而达到认识的统一。
(四)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融合关系。
借鉴相邻学科,创造相融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相邻学科对同一事件或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评价,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更准确更客观地把握教材。
三、产生的效应
(一)培养学生更认真、更主动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由于学生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之后,会产生更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收集与本学科有关的信息。
(二)引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并主动参与探讨交流,从而更圆满更有效地完成本学科作业。
(三)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任务的下达或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多方收集信息,其活动面扩大到其他教师,甚至促使了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首先,应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细致周详、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每学期开始,我都在认真总结上学期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制订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备好每一节课,坚决做到无备课笔记不上课。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反之,备课不充分,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脸茫然。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需要教师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掉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要求学生会学习,并发展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这一任务的实现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实现的。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会主动学习,提高多方面的素质,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教学的着眼点无论放在知识的传授还是智力的发展上都是不全面的,他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焦点在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究竟从何处着眼呢?我认为,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 学生 课堂 主人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挖掘学生潜力,师生角色互换,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最前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基本模式:学生——教材——教师。
一、学生合作、探究教材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学习或活动小组为单位,熟悉教材,理解教材并展开讨论,使学生对应学知识达成共识,并对有关地理事物作出初步评价,使之明确重点,找出难点,列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条目,即疑难问题。
(二)收集、汇总探讨结果及探讨条目,进行集体交流,从而达到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分析探讨,并由学生陈述对教材的见解,把合作探究引入更深的层次。
(三)发动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其进一步理解教材,并扩大视野。
(四)学生小组或个人在梳理教材的基礎上制作多媒体课件,整理教案。
(五)学生代表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走上讲台汇报交流,并对有关的地理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或定义。
(六)教师与学生交流对教材的分析结果,并解答有关疑难问题。
二、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一)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须摆正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低到高上一个台阶,教师处于指导地位。
(二)巧与拙的关系。
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在短时间内从教材或教师的引导,或学生的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勇于走上讲台发表演讲,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给予鼓励或调剂,达到机会均等。
(三)统一与分歧的关系。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有分歧,需要教师巧妙的化解与引导,并提示学生深层次地分析教材,从而达到认识的统一。
(四)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融合关系。
借鉴相邻学科,创造相融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相邻学科对同一事件或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评价,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更准确更客观地把握教材。
三、产生的效应
(一)培养学生更认真、更主动的学习习惯。实践证明,由于学生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之后,会产生更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断收集与本学科有关的信息。
(二)引发了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并主动参与探讨交流,从而更圆满更有效地完成本学科作业。
(三)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任务的下达或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多方收集信息,其活动面扩大到其他教师,甚至促使了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首先,应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细致周详、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每学期开始,我都在认真总结上学期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制订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备好每一节课,坚决做到无备课笔记不上课。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令老师和学生都获益匪浅。反之,备课不充分,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脸茫然。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需要教师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掉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要求学生会学习,并发展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这一任务的实现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实现的。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会主动学习,提高多方面的素质,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
教学的着眼点无论放在知识的传授还是智力的发展上都是不全面的,他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焦点在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究竟从何处着眼呢?我认为,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