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关键词:品德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渗透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开设的综合课程,是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存在的品德行为,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将品德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富情于课堂中,适时渗透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瞬间”精彩,将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升华,经历一次心灵的旅行。例如,在进行品德教学《一滴水说起》时,为了唤起学生对淡水资源的珍惜之情,执教过程中用苹果代替了地球,一次又一次地切苹果。引导学生猜测,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当切到1/16时,学生对这个无法预料的结果不敢相信时,乘势切掉这块苹果上的苹果皮,告诉学生实际上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只相当于这薄薄的果皮时,学生个体的感受弥漫整个课堂,由此体验一回严重缺水的危机感。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点”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学生会纷纷表示要全力保护地球母亲。
二、寓趣于课堂中,自然渗透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安排上做到内容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情境,设计诸如形体模仿、动手操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而且十分逼真,在具体教学时安排一些让学生模仿的活动,通过模仿感受其中的道理。例如,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既迎合学生心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品德课堂上学习《上课专心学习》,让一组学生画树,一组剪叶子,评选出画画、做工专心的同学,公开表扬。这样一来,其余同学也会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上课专心,做事认真的态度。
三、亲近自然,有意渗透
《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组织学生参与亲近自然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又能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情趣的陶冶。品德课新教材中有许多问题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有不少作业由他们自主设计并完成。让学生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品德课《好看的叶子》《好玩的种子》等课,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用叶子、种子做成的得意作品,相互间交流:我在哪里找到种子、叶子,怎样制作,我的作品叫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提升了审美情趣。
四、立足生活,扶持学生成长
德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积极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通往生活的钥匙,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课堂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立足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扶持他们成长。
(1)实践锻炼法。充分利用生活实践、生活活动等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练习、实践中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比如,品德《家里来了客人》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了解、实践待人接物的一些常规礼仪,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回家去做一做、比一比,看谁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到课堂,根据反馈情况予以及时评价。
(2)情境训练法。在教学中情境设定,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培养健康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数学教学中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培养日常做题边审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3)观察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依托生活为活动渠道,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逐步养成生活中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观察学习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例如,执教语文《两只小狮子》一课时,通过对勤狮子和懒狮子在语言和行动上的观察比较,学生已经对这两只狮子在心里有了一把判断优劣的“尺子”,也就是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于是,教师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便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勤狮子,因为它很勤劳。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因此,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融于教材,课堂教学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并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蕴藏真实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刘春妮.焕发德育本色 提高科学素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9).
[2]董小疆.“注重生活实践,实现课程目标——小学品德课教学感悟略谈”[J].商情(科学教育学),2008(01).
[3]周海飞.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J].考试周刊,2010(08).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品德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渗透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开设的综合课程,是小学课程综合化的重要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存在的品德行为,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将品德教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富情于课堂中,适时渗透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瞬间”精彩,将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中,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的升华,经历一次心灵的旅行。例如,在进行品德教学《一滴水说起》时,为了唤起学生对淡水资源的珍惜之情,执教过程中用苹果代替了地球,一次又一次地切苹果。引导学生猜测,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当切到1/16时,学生对这个无法预料的结果不敢相信时,乘势切掉这块苹果上的苹果皮,告诉学生实际上可以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只相当于这薄薄的果皮时,学生个体的感受弥漫整个课堂,由此体验一回严重缺水的危机感。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渗透点”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学生会纷纷表示要全力保护地球母亲。
二、寓趣于课堂中,自然渗透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安排上做到内容活动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情境,设计诸如形体模仿、动手操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而且十分逼真,在具体教学时安排一些让学生模仿的活动,通过模仿感受其中的道理。例如,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常常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既迎合学生心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品德课堂上学习《上课专心学习》,让一组学生画树,一组剪叶子,评选出画画、做工专心的同学,公开表扬。这样一来,其余同学也会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上课专心,做事认真的态度。
三、亲近自然,有意渗透
《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组织学生参与亲近自然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又能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情趣的陶冶。品德课新教材中有许多问题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有不少作业由他们自主设计并完成。让学生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品德课《好看的叶子》《好玩的种子》等课,可让学生展示自己用叶子、种子做成的得意作品,相互间交流:我在哪里找到种子、叶子,怎样制作,我的作品叫什么名字,等等。学生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提升了审美情趣。
四、立足生活,扶持学生成长
德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积极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通往生活的钥匙,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课堂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立足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扶持他们成长。
(1)实践锻炼法。充分利用生活实践、生活活动等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练习、实践中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比如,品德《家里来了客人》一课,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了解、实践待人接物的一些常规礼仪,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回家去做一做、比一比,看谁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到课堂,根据反馈情况予以及时评价。
(2)情境训练法。在教学中情境设定,使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培养健康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数学教学中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培养日常做题边审边思考的好习惯。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3)观察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依托生活为活动渠道,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逐步养成生活中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观察学习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例如,执教语文《两只小狮子》一课时,通过对勤狮子和懒狮子在语言和行动上的观察比较,学生已经对这两只狮子在心里有了一把判断优劣的“尺子”,也就是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于是,教师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便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勤狮子,因为它很勤劳。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因此,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融于教材,课堂教学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并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蕴藏真实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刘春妮.焕发德育本色 提高科学素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9).
[2]董小疆.“注重生活实践,实现课程目标——小学品德课教学感悟略谈”[J].商情(科学教育学),2008(01).
[3]周海飞.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J].考试周刊,2010(08).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