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51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055-02
人类活动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
“所谓的数学学习动机,是指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励和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以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内驱力。”它产生于数学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对学校教师而言,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职责所在。
我们曾经就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中专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很多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是消极的,学习方法是无效的,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如果一个学生看不到或少看到活生生的数学问题,那么,就可能产生数学枯燥无味的念头,必然导致回避数学课、回避数学教师、甚至回避数学;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堆概念和法则的集合,那么他可能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如果一个学生把数学等同于计算,那么,他就可能领略不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例如,通过展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选择素材和设计问题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投入到数学學习活动中;也可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料,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如童年高斯的巧算、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3)通过发现学习,发展学习情感。让学生“发现学习”,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去发现某类问题规律、某个性质、某个公式、某题的结论,不能确定的,也可提出猜想,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将思维引向深入,从中感到乐趣。(4)发展数学美感,感受学习乐趣。数学具有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结构的寓意美、数学逻辑的推理美、数学习题的演算美。数学之美,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并逐步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数学的情感。(5)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十分重视与学生的关系,例如建立一种亲切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对学生有一种个人魅力,就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学生作为人,是有喜怒哀乐的,对本人所从事的学习,所投入的活动,对自己及老师,都会产生个人的多方位的想法,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学习很投入,对自身今后学习发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2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掌握方法,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学习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知识间混淆的干扰,题目类型多变,数学概念、符号的抽象,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灵活,解题思路的曲折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活动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全面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
(1)指导学生养成习惯,坚持预习。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听课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防止在学习数学时跟不上队而失去信心。(2)要求学生上课前做好知识、物质、身体、心理上的准备,迎接听课。知识上的准备,包括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课;物质上的准备包括,上课要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学习用具;身体上的准备,指安排好休息时间,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包括做好积极思维的心理准备。(3)高度集中,专心听课。培养学生自觉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优良的注意品质。(4)培养学生把听、看、想、做、记较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听课效果。听,要听老师讲课的重点;看,就是一看老师的板书,二看老师的画图,三看老师的演示;想,就是要积极思考问题;做,就是做课堂练习;记,就是记课堂笔记和记忆重要内容。(5)大胆发言,积极听课。 (6)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1)选准教学起点,缩短认知距离。对于中专生只有低起点,才能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才能使学习数学变得容易,以解决部分同学“数学太难”问题,促使他们学习数学“有兴趣”,树立“有信心,能学好”的主观意识,实现他们“成绩差,想学好”的心愿。(2)内容要精。内容精,才能控制课堂容量,才能确保绝大部分同学头脑清醒,不受教师的“狂轰猛炸”。(3)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方式上要变化,要多采用“探索—发现实式”,“讨论—交流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切实获得“数感”。(4)教学上要“小步走”。即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系列适合学生学习的小问题,便于大多数学生接受。(5)坡度要缓。指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每堂课的问题情境设计,课堂环节的安排,做好每堂课的例、习题的配备工作,使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外作业题、课外思考补充练习题等,都逐渐呈螺旋上升趋势(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层面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各有所得,在能力上都有各自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任勇.任勇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80-212.
[2]张奠宙,李士锜,李俊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18.
[3]唐瑞芬主编,朱成杰副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153.
[4]J.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1-185.
[5]陆书环,傅海伦编著.数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2-166.
[6]刘兼,黄翔,张丹编著.数学课程设计.刘兼,黄翔主编.数学新课程研究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2-138.
[7]张志强,张彦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探新[J] .1992,(3)
人类活动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
“所谓的数学学习动机,是指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励和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以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内驱力。”它产生于数学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对学校教师而言,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是职责所在。
我们曾经就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中专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很多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是消极的,学习方法是无效的,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重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观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如果一个学生看不到或少看到活生生的数学问题,那么,就可能产生数学枯燥无味的念头,必然导致回避数学课、回避数学教师、甚至回避数学;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堆概念和法则的集合,那么他可能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如果一个学生把数学等同于计算,那么,他就可能领略不到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例如,通过展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选择素材和设计问题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们投入到数学學习活动中;也可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料,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如童年高斯的巧算、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3)通过发现学习,发展学习情感。让学生“发现学习”,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去发现某类问题规律、某个性质、某个公式、某题的结论,不能确定的,也可提出猜想,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将思维引向深入,从中感到乐趣。(4)发展数学美感,感受学习乐趣。数学具有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数学结构的寓意美、数学逻辑的推理美、数学习题的演算美。数学之美,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并逐步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数学的情感。(5)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十分重视与学生的关系,例如建立一种亲切的、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对学生有一种个人魅力,就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学生作为人,是有喜怒哀乐的,对本人所从事的学习,所投入的活动,对自己及老师,都会产生个人的多方位的想法,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学习很投入,对自身今后学习发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2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掌握方法,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学习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学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知识间混淆的干扰,题目类型多变,数学概念、符号的抽象,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灵活,解题思路的曲折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活动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全面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
(1)指导学生养成习惯,坚持预习。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听课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防止在学习数学时跟不上队而失去信心。(2)要求学生上课前做好知识、物质、身体、心理上的准备,迎接听课。知识上的准备,包括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课;物质上的准备包括,上课要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学习用具;身体上的准备,指安排好休息时间,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包括做好积极思维的心理准备。(3)高度集中,专心听课。培养学生自觉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优良的注意品质。(4)培养学生把听、看、想、做、记较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听课效果。听,要听老师讲课的重点;看,就是一看老师的板书,二看老师的画图,三看老师的演示;想,就是要积极思考问题;做,就是做课堂练习;记,就是记课堂笔记和记忆重要内容。(5)大胆发言,积极听课。 (6)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1)选准教学起点,缩短认知距离。对于中专生只有低起点,才能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才能使学习数学变得容易,以解决部分同学“数学太难”问题,促使他们学习数学“有兴趣”,树立“有信心,能学好”的主观意识,实现他们“成绩差,想学好”的心愿。(2)内容要精。内容精,才能控制课堂容量,才能确保绝大部分同学头脑清醒,不受教师的“狂轰猛炸”。(3)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方式上要变化,要多采用“探索—发现实式”,“讨论—交流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切实获得“数感”。(4)教学上要“小步走”。即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系列适合学生学习的小问题,便于大多数学生接受。(5)坡度要缓。指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每堂课的问题情境设计,课堂环节的安排,做好每堂课的例、习题的配备工作,使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外作业题、课外思考补充练习题等,都逐渐呈螺旋上升趋势(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层面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各有所得,在能力上都有各自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参考文献
[1]任勇.任勇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80-212.
[2]张奠宙,李士锜,李俊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18.
[3]唐瑞芬主编,朱成杰副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153.
[4]J.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1-185.
[5]陆书环,傅海伦编著.数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2-166.
[6]刘兼,黄翔,张丹编著.数学课程设计.刘兼,黄翔主编.数学新课程研究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2-138.
[7]张志强,张彦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探新[J] .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