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列举并分析了高职校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高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高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高职校教育阶段是高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高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高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一些高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一些高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相当一部分高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4.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高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瞞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要重视明确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阶段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同时加强职业熏陶,培养职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降低学习的难度,讲解尽可能通俗易懂。尽可能减轻学习的挫败感,让学生在宽松,生动的状态下学习。
(二)高职校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高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高职校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就其实质而言,高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高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高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高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
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高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高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3.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高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高职校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针对以上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和学生沟通,多和家长联系,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和爱护,尽可能营造健康和谐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集体的温暖,及时排遣不良情绪,减少对社会、家庭、个人的不利因素。
(三)高职校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
一些高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高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高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高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责任感教育、成功教育、榜样教育、创业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欲,成就感,全社会一起让学生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生力军,
关键词:高职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高职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高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高职校教育阶段是高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高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高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
一些高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一些高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相当一部分高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4.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一些高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瞞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要重视明确学习目标,在整个学习阶段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同时加强职业熏陶,培养职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降低学习的难度,讲解尽可能通俗易懂。尽可能减轻学习的挫败感,让学生在宽松,生动的状态下学习。
(二)高职校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高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高职校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就其实质而言,高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高职校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高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高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
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高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高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3.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高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高职校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针对以上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和学生沟通,多和家长联系,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和爱护,尽可能营造健康和谐的集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集体的温暖,及时排遣不良情绪,减少对社会、家庭、个人的不利因素。
(三)高职校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
一些高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高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高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高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责任感教育、成功教育、榜样教育、创业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欲,成就感,全社会一起让学生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