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说到王羲之与《兰亭集序》,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东晋时代的一个家族、一位名士、一篇名作和一幅失传以久的书法佳品。王羲之的生平,他在东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和文化魅力,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传世的文学作品,收在《古文观止》中,具有很高的鉴赏、学习的价值,而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最高点,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传说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挥笔而就,当时那一天,由于名士在一起举行一个春日的集会,一起搞在水边饮酒祭祀这样的一个活动,所以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王羲之本人稍微有点醉,他竟然是一挥而就,写完了这一篇名作以后,第二天早上起来,他自己不能够写出一模一样的东西。他写的《兰亭集序》有20多个“之”字,这个“之”字出现了20几次,每一次写法竟然完全不同,连王羲之本人都叹为观止。当然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名品有很多,但是到现在基本上都没有非常完整的或者说是真实的传世作品,包括后世看到的《兰亭集序》也不是原作。据说《兰亭集序》这个原本,在唐朝的时候还是有的,但是到了唐太宗或者武则天的时候,这样的一个书法名篇消失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唐太宗临终的时候,或者武则天临终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遗嘱,就是说要把《兰亭集序》的真本带到自己的坟墓里面,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由于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和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的陵墓,都并未开发,所以我们不能够断定说《兰亭集序》的真本在何处。
在书法史上,唐朝以后就没有人见过这个《兰亭集序》的真本,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后人临摹的本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著名的大臣和书法家虞世南所临摹的本子,这个是最接近原貌的,最能够体现出王羲之的书法神韵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说闻名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之谜,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有人说是由于船只的沉没导致了北京人头盖骨已经遗失在大海之中了,也有人说,当时存在一个日本的仓库里面,但是由于战乱找不到了,还有外国的记者推测,北京人的头盖骨放在日本东京皇宫的地下室里面,但是这些说法至今没有人能够证实。同样比如说:明朝编著过一本叫《永乐大典》的书,那是明成祖时期编纂的一部大书,但是我们今天看不到它的原本,有人说这个真本去了哪里,有的史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说在明朝的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就是把这个真本带到他的坟墓当中。《永乐大典》作为一部文化巨著,到今天,他的正本我们无从得见。
《兰亭集序》的流传
《兰亭集序》在书法上是属于非常上乘的作品,甚至我们夸张一点来说,每一个笔划,每一个回转都能够体现出书写者他个人韵味和对文字的领悟和理解。那么他的真本去了哪里呢?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把它带到了陵墓之中,另外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把它带入到自己的陵墓之中。但是关于唐太宗和《兰亭集序》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一个传说,说唐太宗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很早听说过王羲之有一篇传世的《兰亭集序》,但是收藏在私人之手,于是他派人到处去寻访,后来他得知说《兰亭集序》的真本在一家佛教的寺庙里,王羲之的后人出家做了和尚,和尚去世之后,把这《兰亭集序》留给了自己的徒弟藏在寺庙之中。于是唐太宗就询问他的宰相房玄龄,房玄龄是最受到信任和最受到重用的一个宰相。唐太宗向房玄龄下达了一个命令,我一定要得到《兰亭集序》,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你要把它拿来。房玄龄说:“我没有办法”。唐太宗很不高兴,唐太宗说:“我要办这么一个事情,又不是多严重的多困难的治国的大事,你马上一口回绝,这不象话。”房玄龄就对唐太宗说:“无论陛下您还是我,由于书法和王家的后人接触过少,我们不具备这样的一个资格拿到《兰亭集序》。”唐太宗说:“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拿到《兰亭集序》?”房玄龄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知道有一个人叫萧翼,他的家族原来在南朝的时候是皇族,而且对书法颇有研究,让萧翼来做这一件事是非常合适的。于是唐太宗就把他找来,要他把《兰亭集序》找来。萧翼提出了一个条件说:拿到《兰亭集序》可以,但是为了得到《兰亭集序》,你必须把你的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先借给我。唐太宗听了就借给萧翼几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萧翼到了寺院之中,找到王羲之后人的徒弟,他一开始装做穷困潦倒,一个书生背着一个大书囊到寺院里面来投宿,每天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和这位僧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文化和书法问题,然后这个小和尚就说:“看您也是一个读书人,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书法风格?”萧翼就说:“我最推崇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我不但自己在家里天天练习摹写他们的笔法,我出行的时候,我身上还带着二王的真迹。”他就把他带的唐太宗给的王羲之的真迹展示出来,给这个小和尚看,这个和尚看了以后说,这几幅书法名篇我早就听说过,但是一直未曾得见,我听人家说这几幅作品藏在皇宫里面,为什么您手里面有?萧翼说:“我祖上先人留下来的。”小和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就说:“在我们的寺庙里面也有一个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萧翼故意说:“现在世上人们都说自己有王羲之的真迹,但是往往都是假的。”这个小和尚就忍不住了,他对萧翼说:“我的师傅原本就是王羲之的后人,他所拥有的这一幅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就是最著名的《兰亭集序》”。萧翼说:“你说是真的我不能够断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和尚就把这个拿过来了。萧翼一边看一边点评,说这个笔划看上去不像王羲之写的,这一点,用力过重,这一处如何如何,那一处如何如何。这个小和尚半信半疑。有一天萧翼趁着这个和尚不在的时候,向和尚的徒弟说,你师父让我来取一件东西,结果到了和尚居住的卧室,把唐太宗借给他的二王的书法作品,连着《兰亭集序》一起拿走了。然后就赶到驿站。到了驿站,他就说我是朝廷的官员,我奉皇帝之命来取《兰亭集序》,现在我马上返回首都长安,把这个给皇帝。和尚发现《兰亭集序》丢失以后,马上就去寻找,在驿站碰到了肖翼,他最初见到的萧翼是一个落魄潦倒的书生,但是到了驿站以后看到萧翼衣着光鲜,穿着朝服。这个小和尚非常的惊奇,就问:“你到底是什么人呢?”萧翼就说明了真实的身份和真实的来意,而且说《兰亭集序》我已经送走了,你再跟我争执已经没有意义了。从此《兰亭集序》就落到了皇家,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了之后,非常高兴,让手下的几个擅长书法的大臣比如说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他们来摹写。到了他临终之际,唐太宗对唐高宗说,我平生没有什么太多的物质上的要求,但是现在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我死了之后,你要把《兰亭集序》的真本和我一起埋葬到地下。唐高宗同意了父皇的这个请求。当然这个传说是流行的一个版本,但是它的真实程度如何?我不敢确定,因为无论是从这个事件和刚才我们所讲的情节上的传奇性和曲折性和以得到《兰亭集序》这么一种手段,看上去都是小说家的描写,而不像是真实的历史现实。
当然还有一个不太流行的版本,就是武则天。当年他是唐太宗时代的一个才人,他入宫以后,由于不太受宠,所以就做一些书法文学的东西来打发自己的情怀,而她最擅长的一个事情就是临摹,据说他能模仿唐太宗写字,而且写出来的笔迹和唐太宗很像。她受到唐太宗的影响对书法非常感兴趣,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有些出土的文物里面就有武则天亲自书写的一些碑文,她的书法明显受到了二王的影响。武则天对《兰亭集序》非常推崇。她做了皇后,把《兰亭集序》据为己有。武则天退位之后,临终之前,也提出一个要求把《兰亭集序》真本带到自己的坟墓里面。这是关于《兰亭集序》下落的另外一种说法。到目前为止,大家比较接受的是第一种说法,说武则天带走《兰亭集序》,很多人认为是小说家之言。当然说唐太宗拿走《兰亭集序》也不够真实,但是和武则天拿走《兰亭集序》比较起来,很多人还是认为,唐太宗把《兰亭集序》带到了昭陵相对来说是比较可信的。但是唐太宗的昭陵和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都没有被挖掘,事实上这也是中国考古发掘史上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