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井俊二与周迅的互相选择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光影里,有人慌张见面,有人草草告别。
  正如日本美学里的“侘寂”,青春故事摇曳着诗意飘零的美,然而岁月沉淀之后,那种不圆满和无常却让人更加痴醉神迷。
  你有多久没写信了?
  已想不起上一次提笔写信是何时,这种真挚又朴素的交流方式如今愈发显得珍贵,即时通讯让一些需要细嚼慢咽的情感变得狼吞虎咽起来,激情卻仓促。偶尔念想那个有些淡远的书信年代,费劲又折腾,但书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深情。
  岩井俊二无疑对书信情有独钟。二十多年前,《情书》里的女孩渡边博子面向连绵雪山,对着陨落在登山事故中的未婚夫藤井树高喊——“你好吗?我很好!”二十多年后,《你好,之华》里的周迅无暇也无意辨明她究竟是姐姐之南还是妹妹之华,便再次像青涩年代中的少女伏案写信,以“你好”打头,回望青春问候初恋。
  岩井:“书信”母题的跨国叙述与变迁
  《情书》和《你好,之华》都是经由写信抽丝剥茧出往日的爱情故事,书信串联了几组人物的关系架构和代际重叠,是时空传承的线索与媒介。两部剧从画面风格到台词,甚至场景的布置都无可避免地流露出岩井俊二导演作品中根源性的伤感情怀和唯美意识。但《你好,之华》更多的是通过女主之华的角度将三代人的故事纠葛层层铺开,讲述人生几十年的错过与遗憾,重逢与成长。
  岩井俊二元素落地中国,也遭遇过“水土不服”的尴尬期。手机严重依赖症年代对书信功能的唐突重启、文化差异下的葬礼告别等细节,以及家庭戏和台词念白的本土化调整,无不体现出岩井俊二为将这部合拍片自然地“汉化”所作的努力。用传统“写信”的方式传递情感已经有些“非主流”,但在岩井俊二的当下世界中依然有它独特的叙事与审美价值。
  “我人生中两部这么重要的作品里都是以信为载体,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通讯的手段了,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岩井导演说。
  《你好,之华》与《情书》相隔二十余年,除却对青春往事的美好追忆,它更像一部进阶版,片中不仅通过“写信”这一情节设置描绘了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还描绘了中年人流逝的青春,以及爷爷奶奶辈依然守候盼望的温馨浪漫。另外,岩井俊二在《你好,之华》中对家暴、抑郁症、老年关怀等社会问题的关注,其社会视角显然比30多岁的他更为宽广也更为成熟。
  周迅:精灵影后真实演绎伦常情爱
  在看过《你好,之华》的剧本以后,周迅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了岩井导演的盛情邀约。对于一直“蛮挑”剧本的她来说,这其中或许有她可信赖的导演陈可辛担任影片监制的原因,但更多应该是角色本身赋予的挑战和超越需要。岩井俊二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之华的角色设定和《花与爱丽丝》中‘花’这一人物形象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她们都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谎话,一些让人觉得可爱的谎话。”
  作为一名杰出的多栖艺人,周迅既主演或出演过《苏州河》、《风月》这样的文艺片,也主演过《李米的猜想》、《如果爱》这样的都市剧情片,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样,机智与灵性赋予她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的“超能力”,周迅也因此成为一个囊括了众多国际国内电影电视最高奖项最佳女主角的重量级“影后”。遭遇岩式美学,周迅的古怪精灵与岩井俊二的柔软碰撞,造就了一个生动又自然的“之华”。
  之华像曾经年少不更事的我们,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做出一些粉红色的荒唐事:偷偷截下自己喜欢男生给姐姐的情书,鼓足勇气进行单方面的冒失告白,这使她就像每一个观众青春里隐秘的自我,得以产生共鸣。但是在另一方面,与周迅在《风声》《红高粱》等影视大片中演绎的性格强烈鲜明的女主角不同,之华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大放异彩的角色。她从小就被遮蔽在姐姐之南的光环之下,还承担着小时候帮姐姐送信、成年后帮婆婆送信等一摞子“戏剧性责任”,让人不由得感慨和心疼她好辛苦。
  “影后”的魅力,正在于历经风雨进入成熟之年的她,将少年之华对爱情的懵懂与单纯生动逼真延续,生活愈琐碎愈平淡,她的演绎和呈现就愈绚烂愈去技巧。
  “岩井导演非常注重在影片里营造和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与真实”,周迅说,“电影中奶奶让我交付信件的老师这一角色,就是由平常说的‘素人’扮演的,因此当我穿过广场,敲开他家的门并借他的宝地给男主角尹川写信,走进与他一连串的极简对话并且相互倾听时,我觉得我就是在走进生活本身”。
  对话:季节更替时你在故乡都好吗?
  温婉揪心的音乐,俯仰旋转间不断拉升强化的镜头是岩井美学的重要符号,无论《情书》还是《你好,之华》,那样的音乐与拍摄视觉都更好地促成了剧中角色互为镜像,相互映照且散而不乱。同时,导演对剧中人物、台词与情感的拿捏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谨,这让他既努力做到了让《你好,之华》具有新鲜感,又让《情书》这部经典,在时隔二十余年之后依然如此耐看。
  也许是岩井俊二的习惯使然,也许是巧合意外地让他具有了近乎先知般的直觉。这两部影片的故事情节都设置在季节交替之时,流感与口罩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片中,既讲述灾难突袭生命的故事,也铺陈青春的心跳与神秘,推动着各自剧情的发展与走向。刚刚过去的冬天,“口罩”是热词,疫情之下许多故事也按下了暂停键,许多想见却不得见的故事里的人,不知可还安好。
  “在大连拍摄时,我住处的窗外就是蔚蓝的大海,我被那样的海的蓝色打动。我跟导演说,我想把之华的指甲涂成海的颜色,因为蓝色和影片的调性是相契的。”
  2020年“雨水”时节,周迅在她杭州的家里完成了一段“他们隔山遥望,远远致意”的录音制作及公众号推广。那一天恰逢岩井新片《最后一封信》(日本版《你好,之华》)在日本公映“满月”,而距离周迅拍摄抗疫公益宣传片则正好14天。在冬日影院关门、漫长宅家的日子,他们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彼此问候,尽管文字在二度翻转的过程中有语义的损耗与流失,却并不妨碍存于一个天才导演和演员间的心灵默契。
  时隔许久以后,岩井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周迅当初的提议里隐藏着她青春的记忆和消息,因为蓝色不仅是《你好,之华》片中的基调,也连接着影迷和她自己对“浪奔——浪流”的《苏州河》的深刻记忆。她的提议与注重细节的岩井导演的欣然同意,不经意成就了青春的“小心思”和影片间的自然衔接。
  “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真好啊!”
  “在人们还未看见的地方,在惊艳的最初,春天已经来临!”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让创作者剖析自己的作品,无异于脱光了站在那儿对镜自怜或被人看,而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自信。因此,一开始,我拒绝写作诸如“创作谈”之类的玩意儿。尽管我非常喜欢看作家们写的创作谈——通过那些酒醒之后的文字,我拥有了八卦小报记者的乐趣。在这种双标之下,我经受着煎熬。不过,凭着我的善良,我还是回首了一遍,因为这三篇小说诞生在很久之前,久到我一时半会儿想不起写了啥。  《消弭模仿的戏法》中的一些观点基本回答了我
期刊
最终,跨年聚会的形式敲定了——一起去他家吃火锅。他是本地人,房子是自家的,父母住在不远处的另一套。也许,那套房子里也有人跨年,老男人们和老女人们。女的喝红酒,男的黄酒白酒一起来,一圈人喝成几小撮,最后还要勾肩搭背,一起唱当年下乡时唱的歌。有人在边上录长视频,有人打电话找代驾。  这边肯定不会变成那样。  他们在华润超市买了啤酒,听装的三得利纯生。相对来说,啤酒是一种比较年轻的饮料。火锅料全部选了一
期刊
“小强!小强!快点!快点!”  这个午后,太阳略有些偏西,给明晃晃的青石板街道镶了一溜灰黑的边。少年小强坐在这灰黑的边里,嘴里念念有词: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他爹开中药铺,眼光长远,要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接班人。可小强的一双眼却痴痴地望着阳光在青石板上跳跃,那阳光的线真是由无数根丝组成的,那无数根丝中还有无数个武林高手在过招,拳打脚踢,闪转腾挪,勾住了少
期刊
沈烨的文字,疏朗而又见密度,顺滑中有峭拔,俯仰自如,张弛有度,别具清峻、通透、飒爽和隽永的气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文字或语言容易被消化,就像波尔多的酒不一定能对得上被酱香长年濡染的胃口。如果“小众”只是一种自矜且不含贬义的话,我相信,这是这位“未来小说家”一直以来持有的、并极可能继续加持的写作方向。我能想象,每次下笔之前,她已先行预定了自己的读者:他们都博览或饱读,一提乔伊斯就知道都柏林(甚
期刊
他从未想过,这个城市于他而言会如此陌生。  不仅是因为下了雪——当然也有点关系。在这个少雪的城市,雪覆盖了熟悉的街道,覆盖了窗外熟悉的树木,覆盖了停靠在单元楼下的小汽车。  下雪是有声音的。  他知道,那也是他心中的声音。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灰色遮阳板,望向洁净无云的天空。雪已经停了,一片洁白,是昨夜大雪留下的遗迹。天色尚早,还没什么人经过。远处有铲雪的声响。  此时,陈涤的脑子里闪烁着一个名字。他
期刊
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他的手。  那只手上戴着一枚戒指。我一下子就认出来白金戒指上镶嵌的那块翠蓝色的石头是一种叫做Aquamarine的海蓝宝石。虽然不是很贵重,却也并不常见。不过,这并不表示我很懂得鉴赏宝石。我怎么可能懂得那些呢。我曾经有个朋友在五星级酒店的地下商城里开了一家宝石店,不过现在已经不做了。我对那朋友的口才非常入迷,常去店里玩。然而那时我所听到的却并非关于鉴别宝石品质或者真假等实用知识,而
期刊
当人们拿一个个死人蹭热度或沽名钓誉的时候,我却坚持选择了沉默,当一个人离开我们已经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忘时,我则想把他诉诸笔端,来深切地追述和怀念。  在写这篇文字之前,还需要交代一点,即《黄河文学》的一位老师也希望我能写写我们所共同熟识的这位故人。说心里话,我不是不写,也一直想写,可我担心写不好,怕一提笔会使之沦为一篇借故人抬举自己的俗文。这种写不好和不敢写的担心一直困扰着我。就在前天,我却做了个梦
期刊
一  1,5,7,9。  四个素不相识的数字偶然相遇,在未知的某处达成协议,凝聚成一枚精致的胸章,落在对面女孩的胸口。  那看见了胸章的眼睛,很快就会被它女主人白皙漂亮的面孔所吸引。那时候,目光总会沿着胸章所在的那片微妙的起伏,一路往上,顺着微卷的栗色头发,陆续抵达精致的下巴、涂着浅色口红的小小的嘴唇、细致如雕刻般的鼻子,直到遇见那明亮的双眸。  这段旅程也许极其短暂,短暂到只有最敏感的眼睛才能捕
期刊
2014年到2017年,是内蒙古新锐电影大放异彩的几年:2014年是《心迷宫》,2015年是《告别》,2016年是《八月》,2017年是《老兽》与《暴裂无声》。这几部电影的题材与风格相去很远,从电影的“景观”来看,它们不构成一个关于“内蒙古”的统一形象(对比此前谈论过的杭州、贵州、青海新锐电影,共享着地理与空间带来的相同气息,即便电影的类型不同,也有一种“本是同根生”的感觉),并且这几个电影都没有
期刊
我的大学同学、文学杂志编辑芮南打来电话,言简意赅:“看到今年最好的一个短篇,晚上发给你,需要你写评论。”不等我回答,她继续说:“七点收邮件。”忙音钉进我的耳朵。一直以来,她扮演女王,使用不容置疑、不容否定的语气,即使在和人商量,也必然是沿着她的意思。而我,似乎从来没有拒绝她的理由。  她不会不知道,此时,我正在早高峰的地铁上东摇西晃,忍受着空气中混杂着的各种气味——从被窝里带出的烘臭,人体皮屑发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