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飘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iren_ru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春时节,阳光明媚。和风轻拂,空气里弥漫着郁郁的香气。翕动鼻翼,一种似曾相识的芬芳。五一节要到了,该是一年一度的槐花开放了。
  趁着周末,邀上妻子,带上孩子,踏车而歌,结伴而行,朝着西山的方向,采槐花去。
  沿着平平仄仄的山路,不多时光,到达李香楼时,春草大嫂一家,早就等在路口多时了。因为是第二次来,彼此互通了电话,所以一见面,春草大嫂早已把我们采花用的工具:竹竿,镰刀,织袋,以及吃的喝的,都准备得一应俱全,只等我们的到来。
  大嫂穿一件白底碎花上衣,草绿色的裤子,好看得就像山坡上随便开着的一树槐花。在她的招呼下,我们翻了道岭,又穿过那片高高耸立在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那一望无际的花海——槐花沟就到跟前了。
  放眼望去,那漫山遍野的槐花,雪白雪白的,到处都是,就像朵朵连绵起伏的白云。细目浏览,那一树树、一丛丛的槐花,串串银妆,穗穗素裹,洁白的花絮上還泛着淡淡的翠绿,晶莹剔透,掩映在万绿丛中。
  我正沉浸在一个由甜蜜网织的幽梦里。看我痴迷的样子,大嫂朝我眯眯一笑,“你看,多好的花呀!”我这才从幽梦里缓过神来。我也朝大嫂还之一笑:“是呀!这野生野长的花,开得也挺讲究哩,似乎越是高处,花开得越就灿烂。”
  没到中午,大嫂就开始张罗着给我们准备午餐了。尽管大嫂变着法子给我们做这做那,但我们众口一辞:非要吃大嫂亲手做的“地锅槐花蒸面”。于是,大嫂只好端来一筐刚刚摘回的槐花,再挑上鲜嫩的,用清水洗净,沥水,拌上米糁,搅匀,就开始入锅清蒸了。烧火也要用干柴干枝,生地锅蒸。大嫂说,这样蒸出的槐花才最好吃。不多久,一锅弥香的槐花就出笼了。大嫂又浇了些香油,泼了些蒜泥,顿时清香扑鼻,闻一闻就让人馋,更别说吃了。望着这一桌丰盛的美味珍馐,只恨自己“眼大肚小”。
  吃饭时,当我们问及大叔时,大嫂显得很凝重,一直活跃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迟疑片刻,大嫂终于打开了话匣,给我们讲述了大叔一世鲜为人知的槐花情……
  听公爹说,那好像是1940年的春天吧,黄霖领着新四军独立师来了,就驻在了咱李香楼。你想,那时咱队伍本来底子就薄,没吃没穿的,还要行军打仗,又来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上千号人的吃饭问题可是头等大事啊!正犯愁时,也算是老天佑人,应恰这坡坡岭岭的槐花开了,公爹就带着大家上了山,又在山坡上挖成一个一个圆圆的土灶,神神秘秘地做起了“地锅槐花蒸面”。因为有槐花的接济,队伍才渡过了难关,站住着了脚,再后来,才有了方圆几百里地的、就是现在人常说的“西山抗日根据地”。公爹说,这都是槐花帮了大忙。打那儿,一到槐花龇牙的时候,他都要喊上全家人上山够些回来,吃上一两顿这“地锅槐花蒸面”,听听他没完没了的唠叨,还有他一生也没有结底的槐花情……
  去年冬天,他去世了,就葬在离那片烈士陵园不远的槐花沟上。
  我在寻思着:过去的人吃槐花,是出于一种无奈;而现在的人吃槐花,或许是一种怀旧,也或许是在追求一种时尚吧。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早已吃得腻歪的当下,什么山野菜,南瓜头,红薯梗,芝麻叶,洋槐花……又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离开望乡台时,春草大嫂一家人都赶过来给我们送行。站在这个季节的十字路口,人还未走,又盼望下个季节的如期来临……
  ——选自《西平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不要憑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TA的品格好坏”,这是大家都放在口头边的一句话,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不自觉地以貌取人的倾向。(如果有变化,那一定是在交往以后)尤其是在第一次见到时,常常都会根据对方的衣着、配饰来判断TA的身份和地位。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衣着,往往就是一个人性格、为人、心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虽然这看起来有些片面,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在特定的场合下
期刊
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与妻子已近知命之年。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你我不经意间,匆匆……  记得一首歌中唱道: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回眸既往,或许时常在父母面前的原因,总感觉自己还是一个长不大的不太成熟的孩子。但是每每看到双方的老人,看到他们茂密的青丝轉为稀疏的白发,看到\饱经沧桑的印迹,看到悄然爬满了双颊的那一道道皱纹,才醍醐灌顶般恍然顿悟,原来父母真的在悄悄变老了。  因为工作变动的原因,我们来到美丽的白
期刊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的工资很低,396元,两年后涨到了585元。那时候小孩子的玩具也不多。有一次我去镇上赶集的时候,看到了一袋小黄鸭,用网兜装着。鸭妈妈后背上驮着5只小黄鸭,很美好很温暖!  当时我想着是地摊货品,虽然便宜但我还是担心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我用鼻子闻了又闻,还好没有异味儿,鸭子身上的黄色也不掉色。我很纠结,孩子毕竟还小,放下了拿起来,拿起来又放下,反复纠结了好几次,就是拿不定主意。  回
期刊
晚饭后,在家附近的红海河漫步。不知不觉中我的脚步停留在一棵高大的柳树前。  老家的村口,离二道河不远处也有一棵百年老柳树。谁都不知道它高耸入云站在那里多少个春秋。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柳树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美丽。就像父亲用威武的身躯捧起婀娜娇媚的母亲,柔嫩如丝的秀发柔柔地披下来,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对我来讲,它是故乡的象征,更是对故乡的信念。自然也成了我这些年背井离乡游子的思乡树。无论身在何处,只
期刊
又到吃玉米的季节了。记得小时候,睡在被窝里就听到妈妈剥玉米的声音,清脆悦耳,听到声音就仿佛闻到了玉米的清香。玉米是我最爱吃的,看到那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玉米,先要非常陶醉地深深地吸几口那个香味儿,然后才开始大快朵颐一番,那时家里穷,每天早上煮一大锅玉米。土豆还有南瓜之类的,早晨吃剩下的就是我们一天的零食,饿了就啃个玉米棒子,那种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从未觉得苦,反倒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那时
期刊
张天佑先生一直执着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也取得了豐硕的成果,其理论思深体广,发前人所未发,其诗词作品亦颇有不凡之语,我想早应引起业内人的关注了。当他把《北海诗话》这部著作的电子稿发给我时,正是初秋。北方的秋天来得早一些,早晚已有寒意。小区外的林木上,已零星点缀着一些金黄的叶片。有孩子三五一伙在树下惬意地游戏着。我坐在窗前,泡了一壶普洱茶,打开《北海诗话》,细细
期刊
花了大约十天时间,粗读了陈忠实的力作《白鹿原》,有一些粗浅的感想,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一部反映白鹿原社会变革和复杂人性的著作。从民国到解放后百十年间的世事变迁和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既热情讴歌了原上百姓的善良朴质,同时揭露了人性中的阴暗和邪恶。  主人公白嘉轩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做了几乎一辈子的族长,执行乡约严格不近人情,即便自己的儿子犯错也一样被鞭笞。而自己又
期刊
所见  梦里,冬天的木屋外,黎明正在赶路。窗户旁一团树枝的皮肤依旧是黑色的,清冷的雾浸透着一切。  晶莹的溪水流过森林里的青苔,生出了水雾。水雾从森林里渲染到屋外,早起的中年人看着它,睡不着的孩子看着它,等待着归人的老人也看着它。  两个早起散步的年轻情侣,站在两边是篱笆的土路。路上白茫茫的一片,太阳还没有出来,只有几声鸟叫从森林里滑过来。树已经没有了枝叶,红砖墙和湿泥都泛着凉气。  那对情侣消失
期刊
清明踏青,由来已远。那些逝去的先辈或记忆又一次次地翻开来,我们缅怀先烈,缅怀千年英雄豪杰之风范,我们祭拜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把那一份份珍贵记忆留下来,传给后代。  不经意间,我走到土湾公交站人民防空旁的土湾小学前,斗大的“拆”字,让我不禁想起这城市中的这片山峦。它属于重庆沙坪坝平顶山西面的一角,开车可到平顶山公园,平顶山东北面是红岩村革命纪念馆,这偏僻的山峦却很少上去看看,站在土湾小学门前,
期刊
苗雨田的《石峁》是一本书写陕北农民生活的书,质朴不失理性的历史视野中,有着他对土地充满情感的乡土情怀。其实,中国历史上写乡土的作家很多,仅近代以来就有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人分别写下了《社戏》《边城》《小二黑结婚》等经典作品。纵观当下的陕西作家群,路遥的《平凡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京夫的《八里情仇》等作品,也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农村的历史演进和变迁。小说《石峁》正是基于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