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德育渗透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责任不在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事育人。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高中美术新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有别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重视学科本体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教育功能。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对美的追求、美的需要和享受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美术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更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关注生活渗透德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生活中鲜活场景为原料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事件、美术现象等熟悉的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解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
  米勒的《拾穗者》反应的就是生活中十分平凡、十分常见的场景。但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不但能够欣赏艺术家高超的色彩艺术,还可以看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渗透艺术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整幅作品是艺术家感情浓厚的倾注。
  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隐藏”的美。更要关注生活美术作品中渗透的德育。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在对生活的不断探索和创造中逐步领悟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注文化交流渗透德育
  美国人类学家拉贝夫?林顿曾在一篇《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中,这样描述一个美国公民一天的生活:“他床上精美华贵的丝织品来自中国;他的餐刀是钢制的,最初产于印度南部;他喝的咖啡产于阿西尼亚的植物园。当他专心的读着报纸上有关外国动乱的报道时,他会为自己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而用一种印欧语言感谢一位希伯莱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大量欧美、日本的文化产品涌向我国,对我国文化市场冲击巨大。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高中学生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遵循简单“拿来主义”,改自己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摒弃那些丑的和虚伪的“糟粕”。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有很多关于人体的绘画作品,如《大宫女》、《蒙娜丽莎》等,其中不乏人体艺术。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教师重点介绍人体的结构、线条的曲折以及色彩的艺术,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的结构特征,了解艺术家在绘画时的严谨,学会欣赏人体的美。进而抵制那些“很黄很暴力”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有效防止中学生因自制力不足把持不住自己,产生堕落的思想和行为,甚至造成犯罪。
  三、关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具有很强人文性。“文以载道”就是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文化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美术作品,提高人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每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如中国古代文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是由于这些题材反映了画家高洁、不畏权贵,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郑燮的《墨竹图》中所题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百姓疾苦的思想。王冕的《墨梅》通过与众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作者对官场腐败、附庸风雅的鄙视。中学生在鉴赏这些作品过程中思想会受到作者的强烈感染,审美情操和精神境界得到很大提高。
  在鉴赏这类美术作品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美术因素,也要使他们了解社会与历史,认识特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背景,领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品中隐含的德育因素。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德育不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教育,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影响。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兼顾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起的维护祖国尊严、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意志。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更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如何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现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古代文明培养爱国情感。  中国古代文明是灿烂的、辉煌的,是领先世界的,为世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中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就要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尽管“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其实,由于英语课堂上汇聚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形成,再先进的教学法也很难适应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教师只有了解各种教学法的特点,善于分析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人
期刊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中小学生已有的某些运动兴趣,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学生的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可以拓展的,如对某些教材缺乏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那么
期刊
一、探究性学习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逐渐获得阅读能力和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能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丰富,变得活跃。只有使学生对这一学科有了兴趣,才可以激发他们的钻研精神,才可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故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
期刊
一、从“到月亮上荡秋千”谈起  在国际儿童年“我在2000年”为题的国际画展上,中国儿童胡晓舟以一副想象2000年到月亮上荡秋千的绘画作品,赢得了世界儿童画一等奖,他为什么能在高手如林的各国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呢?印度艺术家伊戈尔一语道破天机:“他无疑是这里最具想象力的孩子!”  显然,胡晓舟敢于把现实存在的月亮、星空、孩子、游戏等进行组合,发挥了丰富想象力,敢于“异想天开”,因而获此殊荣。可现实生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无数的细节连缀而成的,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从预设到生成,从生成到预设的和谐统一。因此关注教课堂教学细节,精心打造好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研究课堂中千变万化的细节表现,从而在实践中打造出精彩的课堂呢?  一、精心创设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
期刊
小学生的写作,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写作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因为小学生刚从说话、写话转型,有很多小学生还没有懂得写作的方法,有的识字量少,影响遣词造句。还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没有什么写作素材。所以,写出的文字不成样,进而害怕写作。但是,小学三年级的作文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阶段的作文教不好,势必严重影响后面阶段的写作训练。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小学生初学写作训练的阶段。多年的作文教学,我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教材的分析,而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了小学生怕写作文,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作文教学质量差。教师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如何立意等,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探寻写作的源头,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结果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案桌上摆着各种样式的诸如新概念作文、话题作
期刊
如今,“关注课堂细节”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因为语文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每个细节安排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把握细节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出彩。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深挖教材,在精雕细刻中把握细节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