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责任不在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事育人。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高中美术新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有别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重视学科本体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教育功能。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对美的追求、美的需要和享受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美术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更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关注生活渗透德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生活中鲜活场景为原料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事件、美术现象等熟悉的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解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
米勒的《拾穗者》反应的就是生活中十分平凡、十分常见的场景。但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不但能够欣赏艺术家高超的色彩艺术,还可以看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渗透艺术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整幅作品是艺术家感情浓厚的倾注。
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隐藏”的美。更要关注生活美术作品中渗透的德育。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在对生活的不断探索和创造中逐步领悟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注文化交流渗透德育
美国人类学家拉贝夫?林顿曾在一篇《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中,这样描述一个美国公民一天的生活:“他床上精美华贵的丝织品来自中国;他的餐刀是钢制的,最初产于印度南部;他喝的咖啡产于阿西尼亚的植物园。当他专心的读着报纸上有关外国动乱的报道时,他会为自己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而用一种印欧语言感谢一位希伯莱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大量欧美、日本的文化产品涌向我国,对我国文化市场冲击巨大。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高中学生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遵循简单“拿来主义”,改自己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摒弃那些丑的和虚伪的“糟粕”。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有很多关于人体的绘画作品,如《大宫女》、《蒙娜丽莎》等,其中不乏人体艺术。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教师重点介绍人体的结构、线条的曲折以及色彩的艺术,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的结构特征,了解艺术家在绘画时的严谨,学会欣赏人体的美。进而抵制那些“很黄很暴力”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有效防止中学生因自制力不足把持不住自己,产生堕落的思想和行为,甚至造成犯罪。
三、关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具有很强人文性。“文以载道”就是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文化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美术作品,提高人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每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如中国古代文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是由于这些题材反映了画家高洁、不畏权贵,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郑燮的《墨竹图》中所题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百姓疾苦的思想。王冕的《墨梅》通过与众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作者对官场腐败、附庸风雅的鄙视。中学生在鉴赏这些作品过程中思想会受到作者的强烈感染,审美情操和精神境界得到很大提高。
在鉴赏这类美术作品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美术因素,也要使他们了解社会与历史,认识特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背景,领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品中隐含的德育因素。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德育不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教育,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影响。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兼顾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对美的追求、美的需要和享受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美术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更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提升。
一、关注生活渗透德育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生活中鲜活场景为原料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事件、美术现象等熟悉的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解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
米勒的《拾穗者》反应的就是生活中十分平凡、十分常见的场景。但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不但能够欣赏艺术家高超的色彩艺术,还可以看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渗透艺术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整幅作品是艺术家感情浓厚的倾注。
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隐藏”的美。更要关注生活美术作品中渗透的德育。让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手段来表现生活,在对生活的不断探索和创造中逐步领悟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注文化交流渗透德育
美国人类学家拉贝夫?林顿曾在一篇《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中,这样描述一个美国公民一天的生活:“他床上精美华贵的丝织品来自中国;他的餐刀是钢制的,最初产于印度南部;他喝的咖啡产于阿西尼亚的植物园。当他专心的读着报纸上有关外国动乱的报道时,他会为自己是一位百分之百的美国人而用一种印欧语言感谢一位希伯莱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大量欧美、日本的文化产品涌向我国,对我国文化市场冲击巨大。这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高中学生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遵循简单“拿来主义”,改自己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摒弃那些丑的和虚伪的“糟粕”。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有很多关于人体的绘画作品,如《大宫女》、《蒙娜丽莎》等,其中不乏人体艺术。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教师重点介绍人体的结构、线条的曲折以及色彩的艺术,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的结构特征,了解艺术家在绘画时的严谨,学会欣赏人体的美。进而抵制那些“很黄很暴力”的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有效防止中学生因自制力不足把持不住自己,产生堕落的思想和行为,甚至造成犯罪。
三、关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
高中美术鉴赏部分具有很强人文性。“文以载道”就是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文化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美术作品,提高人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是每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应尽的职责。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如中国古代文人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是由于这些题材反映了画家高洁、不畏权贵,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郑燮的《墨竹图》中所题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百姓疾苦的思想。王冕的《墨梅》通过与众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作者对官场腐败、附庸风雅的鄙视。中学生在鉴赏这些作品过程中思想会受到作者的强烈感染,审美情操和精神境界得到很大提高。
在鉴赏这类美术作品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美术因素,也要使他们了解社会与历史,认识特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背景,领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深层意蕴,挖掘出作品中隐含的德育因素。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德育不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教育,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与影响。作为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兼顾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