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作为全球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大大动摇。最新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台湾资讯硬体产业的产值同比下降了13%,由此推测,全年将首度出现约8%的负增长。占岛内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三成的新竹科学园,近期飞利浦、宏(其下加石)等大公司也频刮裁员风,景气低落。
而放眼台湾海峡,只见岛内高科技厂商络绎于途,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西进潮”。于是,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上海周边,迅速成为新的电脑及相关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热闹的“西进潮”与岛内电子信息产业的落寞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这一台湾最大的支柱产业正面临危机。
两岸此消彼长
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颂的最新数字显示,上半年岛内7种主要资讯硬体产品的产值为171亿美元,据此估计全部资讯硬体产值约2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其中,衰退幅度最大的是扫描器、映像监视器,衰退幅度都在32%左右;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衰退幅度分别为16.9%和14.1%。全年台湾资讯硬体产业预计将出现约8%的负增长,为十几年来所首见,岛内不由得一片惊呼声——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
电子信息产业是岛内最大的产业,去年占台湾总出口额的3成以上。台湾的几种主要信息产品中,目前以扫描仪的全球占有率达92.5%最为突出;另外,主机板的全球占有率达70%,显示器和笔直记本电脑均超过50%,而新兴的数码相机产品也占全球4成以上市场。可以说,对台湾这样典型的海岛经济而言,科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出现的大幅衰退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非同小可。
20世纪80年代,台湾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大幅升值,工资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了比较优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台湾不得不进行痛苦的经济转型,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和半导体产品生产基地之一。1980年建立的新竹科学园区,推动了岛内信息、半导体、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岛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居功至伟。
分析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的原因,台湾《电脑家庭》出版集团创办人詹宏志认为有三个方面:重理轻文的教育风气造就了台湾浓厚的工程师文化,“经营之神”王永庆开创了凡事追根究底的企业经营理念,它们与“代工”即受托加工制造的形式相结合,终使台湾能够扬长避短,发展起高科技产业。另外,台湾近年又幸运地搭上了美国新经济的快车,可以说,是一系列因缘际会造就了电子信息产业辉煌。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进行,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从1999年起加速外移,尤以西进大陆设厂为主。在这新一轮的台商投资热中,电子信息产业担当了龙头的角色。迄今为止,台湾电子电器业对大陆的投资已占到台商赴大陆投资的56%。
在经营压力下,台湾的鼠标器、电源供应器厂家已有9成转移至大陆生产,扫描器、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有6至8成在大陆生产,笔记本电脑和主机板等也有5成在大陆生产。相关台商西进大陆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即以东莞、深圳、广州等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以上海、昆山、苏州等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上述地区正崛起为全球新的电子信息生产加工基地与产品集散中心。
上海周边地区风头最劲,台湾电脑及相关外围设备厂商在这里的投资最为密集。仅一年之内,台湾所有笔记本电脑厂商悉数到齐,其中,仁宝、神达、伦飞、蓝天进驻昆山出口加工区,华硕、大众与志合入驻苏州工业园区,上海则有广达、英业达、华宇等公司落户。去年,台湾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与大陆厂商合作,在浦东投资16亿美元兴建芯片厂,开创了台湾半导体产业投资大陆的先河。
“西进潮”的背后
据台湾“经济部”公布的数字,今年前5月,台湾赴祖国大陆投资金额达10.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其中投资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业的比例高达45%,这一趋势仍将继续。IBM、惠普等世界知名电子信息厂商认为,大陆将很快取代台湾,成为全球电脑业采购中心。岛内的一项调查也认为,上海将是未来亚洲最理想的科学园区,新竹科学园区将退居其次。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源于产业转型的压力,而它目前的衰退也显示了新一轮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岛内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厂商“出走”大陆,引起了当局对于“产业空洞化”的恐慌,而有识之士却大都认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不出走就没有出路。
今年初,台塑关系企业董事长王永庆就预言,不仅是岛内的传统产业,就是电子科技产业,也无法摆脱外移的经营压力。因为电子科技产业末端产品,需要大量装配人力,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十之八九早已陆续转往大陆设厂。展望未来,台湾电子科技业者基于成本考虑,早晚会连其本业都迁移到大陆。
台湾《商业新闻周刊》主笔石齐平指出,岛内经济想走出困境,要解决的头号难题就是经济转型。最近20年间,全球化加速发展,资源和产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重新“洗牌”,台湾厂商除非走出去,否则没有竞争力。大陆不仅在成本上有制造的优势,而且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再加上地缘和人缘的天然优势,肯定是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外移的最佳选择。
其实,台湾电子信息产品厂商成功营运十余年的代工模式,也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岛内人士指出,台湾厂商正是因应这一趋势,开始把大陆市场当成储备实力、跨入全球化经营平台的“跳板”——让自己的品牌在大陆先成为一个高级品牌,再进军世界市场。这对台湾摆脱“代工的宿命”非常关键。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更简单明了地指出,岛内晶圆代工业往大陆投资,对台湾的竞争力来说,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有好处。充分利用大陆的资源,才能维持竞争力。
随着电脑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台湾厂商也把生产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带到大陆,使这里的电子信息产业从一开始就向着规范经营和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台湾飞利浦总裁罗益强认为,大陆厂商做的电子信息产品目前还不够流行,而台湾厂商因为替国际品牌做过很多ODM和OEM,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能力都很强。两岸厂商若能合在一起,用大陆便宜的劳工,用台湾的设计,共同在大陆市场面对外国品牌,是会产生很多机会的。
携手创造“双赢”
人们注意到,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界近期交流活动频频。6月初,由联想集团、长城宽带等大陆业界高层组成的“两岸信息产业参访团”,在岛内受到明星般的关注。在北京,东方通信等大陆14家手机制造厂商与英化达、华硕等台湾厂商正式成立“国产手机企业首脑论坛”,携手谋划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巨大商机。8月中旬,“四川—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又在成都举行。
两岸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开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在“入世”后携手创造“双赢”。与岛内当政者对经济彻底“空洞化”的焦虑不同,他们都乐观地认为,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厂商西进大陆,是产业升级的必经过程。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并未停止研发更新的科技,可以与大陆在创新领域上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两岸“互补大于竞争”。
“西进潮”中,台湾电子信息产品厂商正积极寻找商机,期望在大陆开辟事业的新境界。
表现之一,是许多台商积极投资设厂,以抢占大陆内销市场,开创自有品牌。如宏(其下加石)电脑公司近年重整大陆销售市场,大大提高了销售业绩。伦飞、神达、大众与英业达等厂商也各自以电脑、信息家电产品积极进军大陆市场,并在当地研发自有品牌。
表现之二,是伴随“制造中心”的西进,台湾电子信息产品厂商又竞相把“研发中心”移至大陆。台湾“经济部”所做的调查表明,去年约有4成岛内资讯业者在大陆设立研发部门,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上海、苏州、西安、广州已成为台商在大陆的研发重镇。台商利用大陆科技力量与人力合作开发新产品,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另外,台商积极展开与大陆本地企业的合作,由大陆企业为其“代工”低价位电子产品的情况日渐增多。如上海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为台商广宇电子公司生产光碟机:为一群光电子公司生产电脑键盘。同创、联想、实达电脑等也均开始为台商“代工”生产。
岛内电子信息厂商基于全球发展策略而自觉进行的产业转移,使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了新一波的增长热潮,而且合作模式出现新的变化。由此观察,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加速整合,推动两岸新型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