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阶段是儿童人格发展奠基的重要时期,开展生命教育启蒙活动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维护了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的生命体验比较独特,这是由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幼儿生命教育应注重环境的营造,可结合不同年龄段开展生命主题活动,把握日常教育契机,与家庭、社区加强合作。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10-04
【作者简介】楼瑞芳,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南京,210008)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在遵循幼儿的生命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使幼儿逐步认识自然生命,不断充盈他们的精神生命,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命,最终使幼儿“由一个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许有人会说,生命复杂、深奥,在学前阶段就开展生命教育似乎不大合适,等孩子长大点再说。有这样观念的人,其实是片面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将生命教育等同于生死教育、性教育。幼儿从三四岁开始就已经对“我是怎样来的”“花儿为什么谢了”“蚕宝宝为什么会死”等问题充满了疑问,他们自发表现出的好奇、探索是自然天性使然,更是成长的本能需要。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生命,那么,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就难以回避。
1.身心发展特点影响对生命的体验。
幼儿的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身体各部分器官娇嫩,神经系统较脆弱,所以,他们对周围事物、环境的适应性差,突然发生改变或失去支持时会引发明显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如黑暗的环境、很大的声响、高大的动物等强烈的刺激,都可能使幼儿紧张、恐惧,甚至出现全身僵持状态。研究表明,4岁左右的幼儿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的怪兽的恐惧达到顶峰,到了6岁以后才开始下降。幼儿依赖成人的照顾和控制,对自己身体能量的认识多来自成人的评价,如妈妈夸孩子力气真大,能搬起小板凳,孩子就算搬不动也会拒绝他人帮助,搬小板凳时磕到腿也能忍着不哭。幼儿运动水平较为低下,动作协调性较差,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够灵敏,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车辆、咬人的动物,幼儿一般不会及时躲避。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尝试,看见新奇的事物会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对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所以,他们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
此外,受自我中心思维的限制,幼儿往往不能比较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优缺点,总是认为“我最棒”“我最聪明”“我最漂亮”。他们没有客观的认知体系与评判能力,无法理解他人的存在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认知发展特点影响对生命的体验。
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幼儿健全而又独特的生命,我们既要尊重幼儿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他们提供健康、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更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独特性,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享受生命的乐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是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制约的,中小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生命认知,对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却非常晦涩难懂。幼儿生命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生命教育的独特性。
3岁的多多正在表哥家玩,一个玩具恐龙突然动了起来,他吓得踢了一脚,玩具恐龙不动了。多多自言自语:“恐龙是不是死了?”表哥笑道:“哈哈!多多你傻啊,死什么死,那是电动玩具!”多多拿起来仔细研究,玩具恐龙突然又张开大嘴“喔噢”地叫了一声,多多吓了一跳:“啊,它又活啦!”
君君最喜欢的小狗“赖皮”死了,他很伤心,告诉爸爸自己总在梦里见到“赖皮”。爸爸心疼儿子,去市场买了一只和“赖皮”很像的狗回家,君君一把抱过来:“赖皮你活过来了!太好啦!”爸爸提醒君君小心狗在新环境里不适应,可能咬伤他,君君根本不听:“它是赖皮!赖皮怎么会咬我!”几天后君君发现这只小狗和“赖皮”有点不同,他奇怪地问:“爸爸,你是在哪里找到赖皮的?赖皮肚子怎么有个黑点点?赖皮怎么不喜欢吃鸡皮了?赖皮怎么不喜欢和我玩躲猫猫了?……”爸爸再次告诉君君这是买来的新的小狗。君君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赖皮一定是给坏人骗走的,所以变了好多,真可怜!现在他回来找到我就好啦!”
多多为什么坚持“玩具恐龙是活的”?因为该年龄段的幼儿往往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导致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生命时,万物都可以是活的。君君又为什么不肯接受自己的小狗已经死去的事实?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非常喜爱的事物(不只是动物)只是暂时离开了,会回来。有专家归纳6岁以前幼儿生命认知的特点:对“生命”“睡眠”“死亡”,无法科学判定其状态,对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逆性的认识尚不清楚,对自己喜欢、熟悉的事物,不愿其死亡,对死亡容易产生内疚情绪,甚至会将亲友的死亡归咎于自己的过失。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4~10岁儿童生命概念的发生和发展水平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生命概念阶段。该阶段儿童不能进行生命判别,无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生命概念尚未发展。第二阶段:生命活动性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判别的标准是“是否能动”,认为能动的物体有生命,不能动的物体无生命。第三阶段:生命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会用“是否运动”作为生命判别的标准,认为能运动的物体有生命,如能走、能跑、能飞就有生命。第四阶段:生命自主运动阶段。该阶段儿童进行生命判别的标准是“是否不借外力自发自主地运动”,把能够不借外力自主运动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的,如桌椅需要人推才能动,不是自主的运动,桌椅就是无生命的。第五阶段:生命概念成熟阶段,该阶段儿童生命概念发展完备且较为成熟。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对幼儿开展系统的、理论性的生命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教育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用非系统课程的方式,把握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对自我的独特感受为指向,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他们乐意接受的形式来深入浅出地实施生命教育,唤醒幼儿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让幼儿在活动的感受和体验中不斷提升探索生命内蕴的积极性。 1.营造生动形象的物质环境和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如把走道的一段布置成马路,设有斑马线、红绿灯,让幼儿模拟体验基本的交通规则;用一些拟人化的卡通形象呈现日常常规和简单的礼貌用语,引导幼儿主动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师幼一起动手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装饰物,感受环保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师幼收集、制作有趣的图片、漫画、墙饰、专栏等,宣传和提示在园活动的安全规则。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园舍的自然环境进行生命教育,如让幼儿为植物除草、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植物的变化,照顾小动物等,感知动植物的生命,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除了显性的物质环境,更应该重视隐性的心理环境,为幼儿营造平等、接纳、民主的积极心理氛围,注重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關系、同事关系及家园关系,让幼儿在和谐生动的环境氛围中,更有效地促进自身发展。
2.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命主题教育活动。
由于幼儿的生命认知存在较显著的年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开展适合的生命主题教育活动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层次目标、活动目标、近期目标,形成由低到高、由概括到具体、逐级覆盖的实施方案。如“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意识”的生命主题内容,小班以“我是宝贝”为中心,通过“我的五官”“我长大了”“妈妈真辛苦”“我有一双巧巧手”“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打扮我自己”“不怕不怕”“自己走,不要抱”等系列活动,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了解身体形态的变化等;中班以“我真棒”为中心,通过“我会的事情真不少”“小鬼当家”“害怕是什么”“能干的小帮手”“优点大比拼”“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系列活动,让中班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建立自信;大班则以“这就是我”为中心,开展“我的爱好”“我的好朋友”“我的自画像”“快乐和我在一起”“我最爱的人”“我的梦想”“我不担心”等系列活动,让大班幼儿认识到生命既具有共通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质,展现个性。
3.注重个别教育和日常生命教育契机。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纲要》提出的这一系列要求和原则,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的生命特性,发掘蕴藏在幼小生命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发展生命个体独特的个性。所以,应格外重视生命教育中的个别帮辅工作。
做个别帮辅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单亲家庭幼儿、残疾幼儿、发育迟缓幼儿、少数民族幼儿等,避免因体验一些活动对他们产生心理伤害。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把握的生命教育时机,如传统节日“重阳节”,可以安排祖孙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祖辈的生活,对爷爷奶奶说祝福的话、送自制的礼物;“清明节”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亲人对故人的思念;“母亲节”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母亲怀胎十月的经历,感谢母亲的辛劳。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养老院慰问老人、参观消防队、观看消防演习、春游、秋游等,都是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亲近自然、关爱他人的好时机。
4.加强家园、社会合作教育。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不能仅靠幼儿园来完成,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首先,生命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积极参与。幼儿园要通过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技术,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幼儿是在与成人一次次的对话、探讨中,揣摩成人内心对生命的感受,从而建立自己的生命观。
其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如通过宣传沟通,获得社区的配合和支持,加强幼儿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开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纲要》在目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一系列的要求,都是指向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的生命特性,发掘蕴藏在生命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发展生命个体独特的个性。花朵般的幼儿不可能永远躲在温室里,他们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怀、同理他人的感受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减少意外伤害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10-04
【作者简介】楼瑞芳,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南京,210008)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在遵循幼儿的生命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使幼儿逐步认识自然生命,不断充盈他们的精神生命,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命,最终使幼儿“由一个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许有人会说,生命复杂、深奥,在学前阶段就开展生命教育似乎不大合适,等孩子长大点再说。有这样观念的人,其实是片面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将生命教育等同于生死教育、性教育。幼儿从三四岁开始就已经对“我是怎样来的”“花儿为什么谢了”“蚕宝宝为什么会死”等问题充满了疑问,他们自发表现出的好奇、探索是自然天性使然,更是成长的本能需要。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生命,那么,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就难以回避。
一、幼儿生命体验的独特性
1.身心发展特点影响对生命的体验。
幼儿的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身体各部分器官娇嫩,神经系统较脆弱,所以,他们对周围事物、环境的适应性差,突然发生改变或失去支持时会引发明显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如黑暗的环境、很大的声响、高大的动物等强烈的刺激,都可能使幼儿紧张、恐惧,甚至出现全身僵持状态。研究表明,4岁左右的幼儿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的怪兽的恐惧达到顶峰,到了6岁以后才开始下降。幼儿依赖成人的照顾和控制,对自己身体能量的认识多来自成人的评价,如妈妈夸孩子力气真大,能搬起小板凳,孩子就算搬不动也会拒绝他人帮助,搬小板凳时磕到腿也能忍着不哭。幼儿运动水平较为低下,动作协调性较差,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够灵敏,如面对突如其来的车辆、咬人的动物,幼儿一般不会及时躲避。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尝试,看见新奇的事物会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对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所以,他们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
此外,受自我中心思维的限制,幼儿往往不能比较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优缺点,总是认为“我最棒”“我最聪明”“我最漂亮”。他们没有客观的认知体系与评判能力,无法理解他人的存在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认知发展特点影响对生命的体验。
幼儿生命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幼儿健全而又独特的生命,我们既要尊重幼儿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他们提供健康、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更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独特性,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享受生命的乐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生命概念的发展是受其思维发展水平制约的,中小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生命认知,对处于身心发展初级阶段的幼儿来说却非常晦涩难懂。幼儿生命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生命教育的独特性。
3岁的多多正在表哥家玩,一个玩具恐龙突然动了起来,他吓得踢了一脚,玩具恐龙不动了。多多自言自语:“恐龙是不是死了?”表哥笑道:“哈哈!多多你傻啊,死什么死,那是电动玩具!”多多拿起来仔细研究,玩具恐龙突然又张开大嘴“喔噢”地叫了一声,多多吓了一跳:“啊,它又活啦!”
君君最喜欢的小狗“赖皮”死了,他很伤心,告诉爸爸自己总在梦里见到“赖皮”。爸爸心疼儿子,去市场买了一只和“赖皮”很像的狗回家,君君一把抱过来:“赖皮你活过来了!太好啦!”爸爸提醒君君小心狗在新环境里不适应,可能咬伤他,君君根本不听:“它是赖皮!赖皮怎么会咬我!”几天后君君发现这只小狗和“赖皮”有点不同,他奇怪地问:“爸爸,你是在哪里找到赖皮的?赖皮肚子怎么有个黑点点?赖皮怎么不喜欢吃鸡皮了?赖皮怎么不喜欢和我玩躲猫猫了?……”爸爸再次告诉君君这是买来的新的小狗。君君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赖皮一定是给坏人骗走的,所以变了好多,真可怜!现在他回来找到我就好啦!”
多多为什么坚持“玩具恐龙是活的”?因为该年龄段的幼儿往往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导致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生命时,万物都可以是活的。君君又为什么不肯接受自己的小狗已经死去的事实?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非常喜爱的事物(不只是动物)只是暂时离开了,会回来。有专家归纳6岁以前幼儿生命认知的特点:对“生命”“睡眠”“死亡”,无法科学判定其状态,对死亡的必然性、不可逆性的认识尚不清楚,对自己喜欢、熟悉的事物,不愿其死亡,对死亡容易产生内疚情绪,甚至会将亲友的死亡归咎于自己的过失。
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4~10岁儿童生命概念的发生和发展水平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无生命概念阶段。该阶段儿童不能进行生命判别,无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生命概念尚未发展。第二阶段:生命活动性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进行生命判别的标准是“是否能动”,认为能动的物体有生命,不能动的物体无生命。第三阶段:生命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会用“是否运动”作为生命判别的标准,认为能运动的物体有生命,如能走、能跑、能飞就有生命。第四阶段:生命自主运动阶段。该阶段儿童进行生命判别的标准是“是否不借外力自发自主地运动”,把能够不借外力自主运动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的,如桌椅需要人推才能动,不是自主的运动,桌椅就是无生命的。第五阶段:生命概念成熟阶段,该阶段儿童生命概念发展完备且较为成熟。
二、顺应生命体验独特性的幼儿生命教育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对幼儿开展系统的、理论性的生命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教育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用非系统课程的方式,把握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他人、对自我的独特感受为指向,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他们乐意接受的形式来深入浅出地实施生命教育,唤醒幼儿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让幼儿在活动的感受和体验中不斷提升探索生命内蕴的积极性。 1.营造生动形象的物质环境和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如把走道的一段布置成马路,设有斑马线、红绿灯,让幼儿模拟体验基本的交通规则;用一些拟人化的卡通形象呈现日常常规和简单的礼貌用语,引导幼儿主动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师幼一起动手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装饰物,感受环保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师幼收集、制作有趣的图片、漫画、墙饰、专栏等,宣传和提示在园活动的安全规则。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园舍的自然环境进行生命教育,如让幼儿为植物除草、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植物的变化,照顾小动物等,感知动植物的生命,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除了显性的物质环境,更应该重视隐性的心理环境,为幼儿营造平等、接纳、民主的积极心理氛围,注重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關系、同事关系及家园关系,让幼儿在和谐生动的环境氛围中,更有效地促进自身发展。
2.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命主题教育活动。
由于幼儿的生命认知存在较显著的年龄差异,所以,针对不同年龄幼儿开展适合的生命主题教育活动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层次目标、活动目标、近期目标,形成由低到高、由概括到具体、逐级覆盖的实施方案。如“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意识”的生命主题内容,小班以“我是宝贝”为中心,通过“我的五官”“我长大了”“妈妈真辛苦”“我有一双巧巧手”“我是男孩我是女孩”“打扮我自己”“不怕不怕”“自己走,不要抱”等系列活动,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了解身体形态的变化等;中班以“我真棒”为中心,通过“我会的事情真不少”“小鬼当家”“害怕是什么”“能干的小帮手”“优点大比拼”“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系列活动,让中班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建立自信;大班则以“这就是我”为中心,开展“我的爱好”“我的好朋友”“我的自画像”“快乐和我在一起”“我最爱的人”“我的梦想”“我不担心”等系列活动,让大班幼儿认识到生命既具有共通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质,展现个性。
3.注重个别教育和日常生命教育契机。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纲要》提出的这一系列要求和原则,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的生命特性,发掘蕴藏在幼小生命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发展生命个体独特的个性。所以,应格外重视生命教育中的个别帮辅工作。
做个别帮辅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单亲家庭幼儿、残疾幼儿、发育迟缓幼儿、少数民族幼儿等,避免因体验一些活动对他们产生心理伤害。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把握的生命教育时机,如传统节日“重阳节”,可以安排祖孙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祖辈的生活,对爷爷奶奶说祝福的话、送自制的礼物;“清明节”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亲人对故人的思念;“母亲节”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母亲怀胎十月的经历,感谢母亲的辛劳。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养老院慰问老人、参观消防队、观看消防演习、春游、秋游等,都是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亲近自然、关爱他人的好时机。
4.加强家园、社会合作教育。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不能仅靠幼儿园来完成,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首先,生命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积极参与。幼儿园要通过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技术,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幼儿是在与成人一次次的对话、探讨中,揣摩成人内心对生命的感受,从而建立自己的生命观。
其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如通过宣传沟通,获得社区的配合和支持,加强幼儿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开办各种幼儿生命教育讲座和幼儿家庭教育讲座,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纲要》在目标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一系列的要求,都是指向幼儿园教育必须充分认知和尊重幼儿的生命特性,发掘蕴藏在生命中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发展生命个体独特的个性。花朵般的幼儿不可能永远躲在温室里,他们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形象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怀、同理他人的感受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减少意外伤害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