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讲述宁国历史,心怀乡愁,将遥远的历史变成可以眼观手触的真实
在2013年底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富有诗意的行文,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与中央不断倡导的“注重城市记忆传承”“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质”以及“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一系列的理念不正是吻合的吗?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承载着学生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在乡土历史的浸润中“记得住乡愁”。 这就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最大的价值。
然而,初中历史课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家长认为历史是副科,不予重视,除了部分学生自身对历史有兴趣外,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因此对课堂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历史教师虽然积极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我积极尝试要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适时对他们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通常在历史的自习课上,我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补充讲解一些乡土历史知识。如对宁国地名的来历,我会引出背景。
这样一来,那些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藏在古籍中的秘密,就变成了家乡的、身边的文化,缩短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遥远的历史之间的距离。身边发生的、发展的、演绎的情节,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覺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的存在。无形中,空洞化为具体,历史课也变得生动有味,兴趣盎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
二、走进宁国文化,感受人文熏陶,将历史教学的范畴悄然延伸至课堂内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或参观游览或留意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到现实中学习。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对于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会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又进一步使学得到文化的熏陶沐浴,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陌生的是家乡景。实地考察与课堂讲解促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兴趣更浓厚,他们通过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增强了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历史学习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能力。
三、相互合作,提升素质,争取提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1.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名目繁多的乡土历史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选择。本着一线教师贴近学生的优势,我们以师生共同研究与学习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手段,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当作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从而选择、优化、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最终形成以书刊、实物、音像、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
2.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历史学科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从强调教材单因素变成了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这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资源的整合在资源调用、复制和提取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怎样使开发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点。本课题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形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研究。从而使乡土历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炼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3.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创新能力
我们不要认为课程设计、编写教材是专家的事情。相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必定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催生教师的创新思维,从而编写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最终增强了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历史,感悟历史
乡土历史就在身边,所以学生收集整理材料也很积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发掘地方历史遗存资源,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教科书的相关表述,用乡土历史资源中的新收获、新感受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互证。学生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研究性学习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历史感悟历史,他们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就会不断勃发,从而也学会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极具地方特色,应符合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当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体系不完备,课程资源开发不全面;研究的目标不够明确,随意性很大,深刻性不足;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猎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们将正确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进一步适应需求,不断促进教研的规范化、科学化。既服务于教学,又启发智慧,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也为当下融入现代元素,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年轻一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能够寻得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为“留得住乡愁”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2013年底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富有诗意的行文,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与中央不断倡导的“注重城市记忆传承”“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质”以及“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一系列的理念不正是吻合的吗?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承载着学生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在乡土历史的浸润中“记得住乡愁”。 这就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最大的价值。
然而,初中历史课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家长认为历史是副科,不予重视,除了部分学生自身对历史有兴趣外,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因此对课堂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历史教师虽然积极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我积极尝试要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适时对他们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通常在历史的自习课上,我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补充讲解一些乡土历史知识。如对宁国地名的来历,我会引出背景。
这样一来,那些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藏在古籍中的秘密,就变成了家乡的、身边的文化,缩短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遥远的历史之间的距离。身边发生的、发展的、演绎的情节,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覺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的存在。无形中,空洞化为具体,历史课也变得生动有味,兴趣盎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
二、走进宁国文化,感受人文熏陶,将历史教学的范畴悄然延伸至课堂内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或参观游览或留意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到现实中学习。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对于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会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又进一步使学得到文化的熏陶沐浴,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陌生的是家乡景。实地考察与课堂讲解促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兴趣更浓厚,他们通过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增强了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历史学习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能力。
三、相互合作,提升素质,争取提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1.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名目繁多的乡土历史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选择。本着一线教师贴近学生的优势,我们以师生共同研究与学习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手段,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当作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从而选择、优化、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最终形成以书刊、实物、音像、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
2.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历史学科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从强调教材单因素变成了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这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资源的整合在资源调用、复制和提取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怎样使开发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点。本课题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形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研究。从而使乡土历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炼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3.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创新能力
我们不要认为课程设计、编写教材是专家的事情。相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必定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催生教师的创新思维,从而编写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最终增强了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历史,感悟历史
乡土历史就在身边,所以学生收集整理材料也很积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发掘地方历史遗存资源,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教科书的相关表述,用乡土历史资源中的新收获、新感受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互证。学生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研究性学习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历史感悟历史,他们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就会不断勃发,从而也学会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极具地方特色,应符合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当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体系不完备,课程资源开发不全面;研究的目标不够明确,随意性很大,深刻性不足;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猎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们将正确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进一步适应需求,不断促进教研的规范化、科学化。既服务于教学,又启发智慧,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也为当下融入现代元素,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年轻一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能够寻得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为“留得住乡愁”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