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得到的历史 留得住的乡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讲述宁国历史,心怀乡愁,将遥远的历史变成可以眼观手触的真实
  在2013年底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范、富有诗意的行文,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与中央不断倡导的“注重城市记忆传承”“挖掘保护地方文化特质”以及“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一系列的理念不正是吻合的吗?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承载着学生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任,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在乡土历史的浸润中“记得住乡愁”。 这就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最大的价值。
  然而,初中历史课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家长认为历史是副科,不予重视,除了部分学生自身对历史有兴趣外,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因此对课堂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历史教师虽然积极的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我积极尝试要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山水庙宇都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适时对他们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通常在历史的自习课上,我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补充讲解一些乡土历史知识。如对宁国地名的来历,我会引出背景。
  这样一来,那些写在教科书上的历史、藏在古籍中的秘密,就变成了家乡的、身边的文化,缩短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遥远的历史之间的距离。身边发生的、发展的、演绎的情节,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覺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的存在。无形中,空洞化为具体,历史课也变得生动有味,兴趣盎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
  二、走进宁国文化,感受人文熏陶,将历史教学的范畴悄然延伸至课堂内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或参观游览或留意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到现实中学习。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良好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对于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会主动地查阅图书资料,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又进一步使学得到文化的熏陶沐浴,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陌生的是家乡景。实地考察与课堂讲解促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兴趣更浓厚,他们通过对乡土史的调查、研究,增强了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能力,历史学习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能力。
  三、相互合作,提升素质,争取提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1.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名目繁多的乡土历史资源,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选择。本着一线教师贴近学生的优势,我们以师生共同研究与学习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手段,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当作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从而选择、优化、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最终形成以书刊、实物、音像、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
  2.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历史学科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从强调教材单因素变成了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这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资源的整合在资源调用、复制和提取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怎样使开发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点。本课题将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形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研究。从而使乡土历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使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现实,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提炼历史的纵深度与广阔度,形成立体的历史感受。
  3.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创新能力
  我们不要认为课程设计、编写教材是专家的事情。相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必定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催生教师的创新思维,从而编写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构筑起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最终增强了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历史,感悟历史
  乡土历史就在身边,所以学生收集整理材料也很积极。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灵活处理,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发掘地方历史遗存资源,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教科书的相关表述,用乡土历史资源中的新收获、新感受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互证。学生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研究性学习开发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历史感悟历史,他们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就会不断勃发,从而也学会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极具地方特色,应符合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当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体系不完备,课程资源开发不全面;研究的目标不够明确,随意性很大,深刻性不足;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猎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我们将正确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效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进一步适应需求,不断促进教研的规范化、科学化。既服务于教学,又启发智慧,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也为当下融入现代元素,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年轻一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能够寻得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为“留得住乡愁”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如今,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为了让父辈过上一阵好日子,更为了给下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的青壮年,无论男男女女,都撇开老老小小去外地打工,把年幼的孩子放放心心地交给老一辈看管照顾。殊不知,这样“好心”的做法却为孩子们的成长设置了许多的障碍:过分的娇惯、宠爱、不得法的斥责、打骂……使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近日,为了迎接县上的评比活动,更为了改善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彻底改变学前
期刊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如天性爱玩、懒散、管不住自己;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责任心、经不起挫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育人为本。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一要改变教育观念,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共同参与的自豪感,增强责任心;三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四要家校联手。最终实现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使学
期刊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较多,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属于第一或第二课时,主要是关于科学发现史的介绍,同时渗透着科学探究的历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好材料。教学时将文中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串在一起,可从物质和能量以及场所的角度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关键是要用好连接语并设好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思考。同时要注意介绍一些书上没有
期刊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程”的概念初步被提出是在2008年,美国的教学设计师Ddvid Penrose首创。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在中国“微课程”的理念得到升华——胡铁生认为“只有那些满足教师与学生需求,并伴有结构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才具有活性”。  对于“微型课程”的定义,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教育行政部门说。根据中国微课
期刊
怎样联系实际学习英语,较快的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  学习英语首先要有兴趣并努力发展这一兴趣。如果你对英语没有兴趣,那就不会有持续的干劲和动力,英语学习将很难坚持下去。反之,一旦你对英语有了兴趣并努力地发展这一兴趣,那么,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读英语,听英语,说英语,写英语。你就会主动地找人去练英语,找一切可以提高你英语的机会去提高
期刊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提出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此时,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由此可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遵守共同的规则,依法办事,依法治理是历史趋势
期刊
幼儿园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做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教师做底蕴。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幼儿园的兴衰成败,是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的中流砥柱。而园本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园立足于本园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园本培训规划》,采用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取得良好效果。  一、分析队伍现状,确定基本思路  佛子庄中心幼儿园现有6个教学班,21名教
期刊
在深入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的进程中,园本教研以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开发教师群体资源,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特点,有效地改善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能让大家从读一段文章或在评课中互相吹捧中放下包袱,学会认真地梳理困惑的内容,开展具有本园特点的教研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问题意识、研究水平,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  一、调整心态、求真务实,积极
期刊
师资队伍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关键。追求高效率的课堂,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它需要学校和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进行,让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为高效课堂服务。针对聚焦高效课堂及我校实际,我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一、集体备课,高效课堂的孵化箱  (一)教研组的重组  依据我们实行数学、语文分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本着同学科、同主题、老中青合理搭
期刊
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以彝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州506.4万人口中,彝族人口259.68万,占总人口的51.28%,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凉山州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不发达,教育方式特落后,虽然伴随着国家教育部的多次教学改革,收效甚微,总之算得上是旧瓶装新酒,“普九”验收过后教育甚至还有走下坡路的危险。目前在祖国大地上下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