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当前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集体领导,加强学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创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条件。
   [关键词] 高校;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4-0032-02
  
  自1996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了高等教育。到2006年,我国高校招生总数达到530万人,全国高校在校生数量达到2100多万人。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几年“跨越式”发展后,一些矛盾也在逐步显现。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性认识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其核心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当前,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以教师为本:要突出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努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
  2.坚持科学定位,落实规划。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如国家提出的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等。只有从全局出发,才能准确定位,主动融合,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统筹协调。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抓规划就是抓科学、抓定位、抓长远、抓统筹协调等,就是以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学校的协调发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模的扩大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同时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而结构调整的目的又在于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这三者又要服从于效益的需要,实现学校的协调发展。第一、要有适度的规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而又不降低办学质量的规模就是适度的规模。第二、要有一流的质量。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办校之基,强校之源。第三、要有优先的社会效益。虽然办学会为学校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较为明显地显露出来,但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不能以纯粹经济学的眼光来衡量大学的效益。
  4.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证高校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所说的快,就是要保持高校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所说的好,就是要强调高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发展必须强调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如果高校能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那么高校的发展就一定能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和校长要讲团结做表率,带头维护和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同样起着表率作用。发挥高校领导集体的合力作用,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团结、相互信赖是前提,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团结更是关键。要非常注重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确保班子其他成员在议事过程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2.积极推进改革,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大学制度的改革要重视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当前要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即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治校;继续推进教师聘用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校内服务制度的改革;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国际化的眼光、现代化的理念实现工作思路转变。
  现代大学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现阶段,要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充分体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无谓消耗;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确保财务收支总量进入控制状态;厉行节约,堵塞管理工作漏洞,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扁平型、网络化的管理组织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管理队伍上要敢于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人负责;在分配制度上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学思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3.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作用,应当要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要在学生中竖立起“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思想观念。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要努力做到四个和谐:
  第一,学科发展和谐。构建大学和谐校园,首先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各个学科之间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是高校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调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要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和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学科发展要有合理的学科结构。要协调发展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要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像重视应用学科那样重视基础学科。
  第二,规模与质量和谐。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其着眼点是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要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的发展观,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给少数智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又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给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空间,使规模和质量和谐发展。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和谐。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第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融合是21世纪全球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具有依存性、一致性和包容性。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同样,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要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人文性,在人文精神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沉香
其他文献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实施全民创业,建立创业型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业型社会; 市场主体;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D6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1-0021-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期刊
[摘要] 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2-0043-02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如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带着这一课题,我们对湖北省荆门市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实行的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纠正上述偏差、弥补不足,借鉴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根据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体制; 效率; 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国经济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的新著——《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21世纪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探索,表现了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立足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外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分析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总体定位。该书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特点以及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期刊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只有科学执政才能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正确的方法论。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  [关键词] 科学执政; 和谐社会; 执政规律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3-0016-0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哲学角度,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6个相关问题:(1)和谐与矛盾;(2)和谐社会与社会基本矛盾;(3)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4)和谐社会与人民内部矛盾;(5)和谐社会与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关系;(6)和谐社会与多元文化。  [关键词] 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建设; 哲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的选择。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 道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1-0015-03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
期刊
阶级分析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一些人开始质疑阶级分析的有效性,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社会学家埃里克·欧林·赖特经过多年研究,写出了《阶级》一书,对这些怀疑做了令人
期刊
[摘要] 探讨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意义、实现途径,认为不仅要政府主导,还要公众广泛参与,要通过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10-02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
期刊
[摘要] 《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赋予了业主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对于解决实践中的业主权益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专有权; 共有权; 成员权  [中图分类号] D9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8-0018-03    近年来,保护业主权益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关乎私人所有权的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