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教学要超越知识积累的层面,要努力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历史意识,即根据科学历史观形成的历史直觉,进而形成一种面对历史或现实事件的直觉性认识。历史意识的培养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是,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前者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历史直觉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让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有效形成问题,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是有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当然,历史意识是不能脱离历史知识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其是指向学生的历史认识的,因此历史意识的教学远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那样简单。对此,笔者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究。现以“侵略与反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历史意识当以历史认识为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很容易获得,而历史意识则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知识的。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的方法形成许多历史知识,但却没有有效地形成历史意识。譬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当中,教学目标原本设为让学生通过该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些目标,笔者发现学生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也能说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看到或者讨论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也能表现出义愤填膺。但是学生几乎认识不到鸦片战争的社会背景,认识不到不平等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社会原因。这种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或者他人历史观点的历史学习态度,笔者以为不是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基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意识
由上一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起的是铺垫作用,而基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意识一旦形成,则又会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侵略与反抗”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述,如果说要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话,那笔者认为应当形成这样的意识:
其一,侵略与反抗是弱肉强食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国与国交往的常态。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政府积贫积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英国、日本及其后来的八国联军的首要选择就是军事扩张以及军事扩张支撑下的经济扩张,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侵略几乎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必然,而反抗则是弱国对强国的本能或者说被迫反应。因此,不带情绪的历史认识及其历史意识应当是: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候,侵略与反抗就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时期的不能忘却侵略与反抗。笔者强调历史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种拿着历史的镜子照亮今天的意识。当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重温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时,他们读到的往往就是历史知识,而不是自身的一种历史认识甚至是历史担当。今天是和平时期,并没有显性的侵略与反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性质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化解侵略与反抗历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学习“侵略与反抗”最终是为了侵略不再发生,而没有侵略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因此,基于当前中国的外交方针去理解“侵略与反抗”这一内容,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中国、日本、美国的领导人,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国的交往?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渗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的重要时机。而讨论的结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来,才会为现实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语)。
三、历史意识是科学历史观的直觉
历史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事实上笔者所强调的历史意识,更多的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对于历史与当下的直觉性的认识。因为在笔者看来,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生在书面评价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拥有一双能够以历史智慧判断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眼睛,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是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种基于直觉进行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直觉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课堂上来,从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只有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历史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这种好的直觉。
概括地说,历史意识基于科学历史观的直觉,帮学生形成历史直觉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恒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与管理》,2009 (7).
[2] 黎秋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历史直觉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让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有效形成问题,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是有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当然,历史意识是不能脱离历史知识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其是指向学生的历史认识的,因此历史意识的教学远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那样简单。对此,笔者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究。现以“侵略与反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历史意识当以历史认识为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很容易获得,而历史意识则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知识的。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的方法形成许多历史知识,但却没有有效地形成历史意识。譬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当中,教学目标原本设为让学生通过该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些目标,笔者发现学生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也能说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看到或者讨论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也能表现出义愤填膺。但是学生几乎认识不到鸦片战争的社会背景,认识不到不平等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社会原因。这种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或者他人历史观点的历史学习态度,笔者以为不是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基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意识
由上一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起的是铺垫作用,而基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意识一旦形成,则又会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侵略与反抗”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述,如果说要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话,那笔者认为应当形成这样的意识:
其一,侵略与反抗是弱肉强食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国与国交往的常态。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政府积贫积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英国、日本及其后来的八国联军的首要选择就是军事扩张以及军事扩张支撑下的经济扩张,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侵略几乎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必然,而反抗则是弱国对强国的本能或者说被迫反应。因此,不带情绪的历史认识及其历史意识应当是: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候,侵略与反抗就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时期的不能忘却侵略与反抗。笔者强调历史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种拿着历史的镜子照亮今天的意识。当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重温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时,他们读到的往往就是历史知识,而不是自身的一种历史认识甚至是历史担当。今天是和平时期,并没有显性的侵略与反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性质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化解侵略与反抗历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学习“侵略与反抗”最终是为了侵略不再发生,而没有侵略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因此,基于当前中国的外交方针去理解“侵略与反抗”这一内容,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中国、日本、美国的领导人,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国的交往?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渗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的重要时机。而讨论的结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来,才会为现实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语)。
三、历史意识是科学历史观的直觉
历史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事实上笔者所强调的历史意识,更多的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对于历史与当下的直觉性的认识。因为在笔者看来,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生在书面评价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拥有一双能够以历史智慧判断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眼睛,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是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种基于直觉进行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直觉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课堂上来,从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只有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历史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这种好的直觉。
概括地说,历史意识基于科学历史观的直觉,帮学生形成历史直觉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恒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与管理》,2009 (7).
[2] 黎秋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