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新天新地,从革命到执政,从解放到复兴。整整100年,世纪沧桑巨变,百年风雨兼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激励少先队员和青年团员们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各中小学学生讲述党史小故事,追忆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部惊心动魄的奋斗史诗。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还 被写成了歌曲,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十岁抗日英雄——郑振华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在那里。
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的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儿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到:“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黄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儿捆绑了一天,然后压送到了监狱。
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
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
胡锡奎与一个数字
6月末的一天傍晚,胡锡奎从河边散步回来,又像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
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2993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
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
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
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
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
宋庆龄临终夙愿——入党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务活动中更显示出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崇高风范,获得普世尊敬。为了便于代表党的统一战线,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她一直未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病危中,她最后一次向党中央郑重提出入党申请……
宋庆龄一生得到了很多头衔和荣誉,但宋庆龄却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情有独钟,一生曾三次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而且在她病危中仍然不忘最后一次向中央提出入党申请,这说明在她心目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比任何头衔和荣誉都要光荣,都要重要。
不仅从宋庆龄入党的次数,而且从她知道自己入党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对党员身份的渴望。宋庆龄1937年第一次申请入党时,当听到联络人对她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后,她表现地特别高兴,还要请联络员吃饭。就是在她病危中,当听到中央已经批准自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仍是眼含热泪。宋庆龄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和刚强,但当她听说自己入党后的眼泪说明了她一生的感动,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对她来说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1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
1952年10月,沔阳县(现仙桃市)有一位17岁的农家女子闵全贵,深受封建婚姻压迫,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她向沔阳、洪湖两县法院申诉离婚,没想到两县法院互不负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于是,她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
一个普通民女的信件,寄给省委书记,无异于石沉大海。然而,这封信还是很快到了李先念的手上。原来,李先念不论多忙,每天仍然坚持看人民来信,看党报上的批评文章,写批语,了解民生疾苦。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两县法院仍互相推诿,设置各种障碍未予解决。为此,闵全贵又给李先念写来第二封信,反映这一情况。李先念再次写出批语,批评了这种恶劣的官僚主义行为。
为此,省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承办这一案件的工作组,深入沔阳、洪湖两县调查,迅速做出公正处理,使年仅17岁的闵全贵冲破重重阻力,获得了婚姻自主权。
1984年7月,报社收到闵全贵的一封来信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她满怀喜悦地报告了她一家十口、祖孙四代的幸福生活,真切地感谢李先念和湖北日报对她的热情帮助。
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到正在松口作戰的红二十四团。
运粮队头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
“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
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
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5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
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还 被写成了歌曲,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十岁抗日英雄——郑振华
故事发生在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广场上。时间约在1943年,当时一队日本兵驻扎在那里。
一天,几个日本兵在喂马,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好奇的远远望着这些高大的马匹。日本兵拘捕了他,审问不出什么名堂,便对小孩儿说:“皇军写几个字,你照着写了,我们便放了你。”一个日本士兵蹲在地上写了“日本战胜中国”这六个字。小孩接过日本兵的石块蹲在地上也写了六个字“中国战胜日本”。
日本兵叽叽喳喳讨论了一会儿,估计小孩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一个日本兵又重新写了一遍“日本战胜中国”。指着这几个字朝小孩嚷到:“要按我们的意思去写,懂吗?否则枪毙枪毙的!”
小孩拿起小石块重写“中国战胜日本”。日本兵暴怒,用马鞭抽打小孩,还把他捆绑在木柱上。过了一夜,日本兵把小孩放,可第三天又把他抓了回去,原因之一是小孩的家人“顽固不化”,家长没带孩子向黄军认罪。于是又在木柱上将小孩儿捆绑了一天,然后压送到了监狱。
经过近一个月的关押折磨,小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就不向日本兵求饶,不将“中国战胜日本”这几个字颠倒过来。日本兵眼看小孩快要死了,便假装仁慈放了他。
回家不到七天,小孩就离开了人间。小孩的名字叫郑振华,假如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七十多岁的老伯伯了。
胡锡奎与一个数字
6月末的一天傍晚,胡锡奎从河边散步回来,又像往常一样坐在八仙桌前点燃了那盏带罩子的煤油灯。他从案头拿过一摞稿件,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过了不久,他忽然喊道:“通讯员,快去把小郑找来!”
小郑是宣传部干事,驻地离城南庄有七八里远,郑干事奉命赶到时已是深夜。胡锡奎请他坐下,微笑着问:“你在这稿子里写‘边区军民一年拔掉2993个据点’有什么根据吗?”
小郑听了一愣,看看自己写的那稿子忙说,数字是从一本杂志上抄来的,有根据。
胡锡奎拍着他的肩头说:“小郑呀!你只要想想边区周围有多少敌伪据点,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不大对头。我们写文章是要给人家看的,稍一不慎就会出差错。不准确,那人家就会说我们说假话,不实在,党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你说,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吗?”
郑干事听了惭愧地说:“我……我错了。”胡锡奎又鼓励他几句,就立即打电话给聂老总询问,通过核实,“2993”原来是“293”之误。
此事传开后,在宣传部和整个区党委机关干部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带来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对待工作比以前更加严肃认真,办事更加扎实谨慎了。四十多年后的小郑,即是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郑天翔同志,还经常以这个数字的事来教育大家。
宋庆龄临终夙愿——入党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务活动中更显示出了一个伟大女性的崇高风范,获得普世尊敬。为了便于代表党的统一战线,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她一直未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病危中,她最后一次向党中央郑重提出入党申请……
宋庆龄一生得到了很多头衔和荣誉,但宋庆龄却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称号情有独钟,一生曾三次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而且在她病危中仍然不忘最后一次向中央提出入党申请,这说明在她心目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比任何头衔和荣誉都要光荣,都要重要。
不仅从宋庆龄入党的次数,而且从她知道自己入党后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对党员身份的渴望。宋庆龄1937年第一次申请入党时,当听到联络人对她说“你和共产党员一样”后,她表现地特别高兴,还要请联络员吃饭。就是在她病危中,当听到中央已经批准自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仍是眼含热泪。宋庆龄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坚毅和刚强,但当她听说自己入党后的眼泪说明了她一生的感动,她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这一称号,因为这一称号对她来说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17岁女孩两次给李先念写信
1952年10月,沔阳县(现仙桃市)有一位17岁的农家女子闵全贵,深受封建婚姻压迫,遭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她向沔阳、洪湖两县法院申诉离婚,没想到两县法院互不负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于是,她给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写了一封信,请求帮助。
一个普通民女的信件,寄给省委书记,无异于石沉大海。然而,这封信还是很快到了李先念的手上。原来,李先念不论多忙,每天仍然坚持看人民来信,看党报上的批评文章,写批语,了解民生疾苦。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两县法院仍互相推诿,设置各种障碍未予解决。为此,闵全贵又给李先念写来第二封信,反映这一情况。李先念再次写出批语,批评了这种恶劣的官僚主义行为。
为此,省有关部门组成一个专门承办这一案件的工作组,深入沔阳、洪湖两县调查,迅速做出公正处理,使年仅17岁的闵全贵冲破重重阻力,获得了婚姻自主权。
1984年7月,报社收到闵全贵的一封来信和一张全家福照片,她满怀喜悦地报告了她一家十口、祖孙四代的幸福生活,真切地感谢李先念和湖北日报对她的热情帮助。
饿倒在粮食挑子旁的粮草官
一日,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政委陈培荫的命令,率24人的运粮队,每人挑两箩筐稻米,160多斤,徒步300多里路到正在松口作戰的红二十四团。
运粮队头一天走了120多里路,上路时一人发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到晚上战士们都已饥饿难忍。于是,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
“住手!”刚查看环境归来的邓可运看到一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他大喊道:“谁让你倒这么多的米,把锅里的米捞出一多半,做成稀饭。”说罢,他又带着战士一起去山里挖野菜。这日晚饭,大伙吃了一顿野菜稀饭。
吃过晚饭,邓可运将刘海门叫到一边,耐心地给他讲粮食来之不易,讲前方战士流血流汗,对粮食如何急需,讲为什么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说得刘海门心服口服,连连点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使得运粮队战士非常感动,也纷纷效仿。
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松口,只听“咚”地一声有人倒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他挑着的两箩筐米撒得满地。
这时,贺龙军长正骑马经过,见状过来查看,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5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
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