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课眼”理清文本结构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化教学理论认为,结构可以简称为“要素”加“联系”,结构化教学就是被结构化意识所支配的教学,包括知识、方法、教学流程与教学理念的“结构化”。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结构化教学应该从文本的结构化入手,而“课眼”就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读时必须要抓住的要素。下面笔者以名篇《赤壁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透过“课眼”理清文本的结构。
  所谓“课眼”,就是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或者关键点,它也许不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却是认知和理解课文的咽喉要冲,其用在连接全文之内容,其意在揭示全文之主旨。从教材来说,“课眼”应该是联接教材内容的肯綮;从教学设计来说,“课眼”应该是设计的切入点;从课堂来说,“课眼”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线索;从学生来说,“课眼”应该是把握这节课思维的钥匙。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作为文赋的典范的《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名文。从要素上来说,有“主”“客”“江”“月”等。主客问答的结构显而易见,但是以“江”“月”作为要素构建文本结构尚不多见。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前,笔者以探寻“课眼”的方式呈现对本文的结构化解读,让学生既理解文本思路,又能层层深入地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念。为此,围绕“江”“月”这一课眼,从四方面重建本文结构。
  一、以“江”“月”为背景的叙事结构
  本文叙事以“月”作为全文的时间线索。月既是时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至“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夜过去,生死看淡,又是作者神游天外、思接千载的触发点,由望月怀人自然发出“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圣主)就是那在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而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由英雄神武的曹操而想到“渔樵于江渚之上”的主客。
  “江”是全文空间线索,长江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泛舟夜游是叙事的开始,“扣舷而歌”“倚歌而和”是情感的高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悟透人生的载体,“相与枕藉乎舟中”是由悲转喜的结局。
  以第一段为例,本段按“事—景—情”的顺序展开,事是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乐事;景是清风明月,“白露横江”的美景;情是“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至情。这里,月在上,既推动叙事的发展,又给景物带上了一层朦胧与神秘感,同时让情感显得虚无缥缈,让人在月光里飞升。江在下,人处于“万顷之茫然”中,自然感受到天地悠悠,宇宙空阔。江月营造的无尽空间带给主客脱离尘世的自由。
  江月构成了叙事的背景,让泛舟赤壁这样一件人生幸事在一个宏大的背景里徐徐展开,让主客的心绪在这个江月构成的时空里纵横万里,上下千年。
  二、以“江”“月”为意境的写景结构
  景物描写首先出现在第一段,以江月为背景营造出雄浑澄澈的意境,这样的环境使人仿佛置身仙境,这样的景致给了凡人想象的自由和空间,让凡人也有了脱俗忘我的体验。
  其次,由“月明星稀”引出求贤若渴的曹操,面对“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江山,志在天下的曹操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浩瀚的长江与伟岸的英雄相得益彰。
  最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凡人与英雄所共有的,一举消除了伟人英雄与凡夫俗子的界线,让人放下了得失之心。至此,江月营造出的景致由仙境落入凡间,成为了天下人共享的宝藏。
  江月既是意象,又营造了壮阔朦胧的意境,还连接起了凡人英雄,贯通了天上人间,是写景的中心。
  三、以“江”“月”为载体的情感结构
  本文情感变化线条明朗,由泛舟赤壁,“饮酒乐甚”到“蘇子愀然”,客“托遗响于悲风”再到“客喜而笑”,“乐—悲—喜”清晰可辨。
  这个情感变化也离不开“江月”,正是在与江月的相处中,人才因之而乐,因之而悲,因之而喜。人因“江月”而乐。清风明月,举酒属客,诵明月诗,歌窈窕章,人生之乐事也。人因“江月”而悲。写出“月明星稀”的曹操本是一代英雄,而如今早已化作滔滔江水,更何况,我辈凡人,终是一缕尘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虚无感,因英雄与凡人同归于无涯的时间而悲伤。更进一步,因英雄与凡人高下有别而悲伤,曹操“破荆州,下江陵”,势不可挡,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而我辈却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一事无成,过完平淡的一生。
  长江之大与扁舟之小,沧海之浩瀚与一粟之微末,在空间大小的对比中,人的渺小无力改变,令人伤怀。明月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长江之无穷与吾生之须臾,在时间长短的比较中,人生短暂,倏忽而逝,让人伤感。然而,人终有梦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无法实现,此所谓壮志难酬,令人哀叹。
  人因江月而乐。因为江月不是一个人的江月,是所有人的江月,江月营造的空阔宇宙,美好景致,人所共适,不分伟人凡夫,人因此而乐。
  四、以“江”“月”为媒介的说理结构
  “江月”成为化解悲情的媒介,也就成为了说理的核心。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江水滔滔而逝,月亮圆缺盈亏,人类生老病死,都可以说转瞬即逝,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即是世界万物无不短暂易逝。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江水滔滔不绝,终未流走;月亮阴晴圆缺,终未增减;人类代代相传,终未消灭。世界万物与人类都拥有了永恒。
  从得失的角度看,英雄建功立业,拥有天下,也就拥有了清风明月;我辈虽然一事无成,但也共享清风明月。从“得”而言,凡人英雄没有不同。从“失”的角度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属于自己的不怕失去,想想从人降生以来,没有什么东西本来就属于自己,所谓不要害怕失去,因为你本就一无所有。
  围绕“江月”,打通了人的认识界线,把人从空间大小、时间长短、人生得失的迷雾中拯救出来,在说理上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通过“课眼”实现文本的结构化,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层结构,是结构化教学在语文学科的一次有益尝试,为提升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能。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了“江”“月”这个“课眼”,将会聚焦本文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提升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质量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2018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教学研究:以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例”(项目编号:FHB180636)、2018银川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眼设置研究”(项目编号:YJKG18-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三沙源上游学校(750101)
其他文献
“纲目”一词,“纲”指的是概要总则,“目”则指的是细则,这一词汇在生物学范围中最为常用,而笔者此时将其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联在一起,并非是真的要对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再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整体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一、关注体裁,透析文学作品的架构 
期刊
“阅读”和“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又有区别: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个人体验,在共鸣中逐步触摸到文本的价值;研究则是按科学程序尽量排除非常个人化的情绪体验,提取具有共通性的要素,形成模式化的认知。语文特级教师倪江认为,没有阅读的研究不是真研究,没有研究的阅读也不是真阅读。诚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是“戴着镣铐起舞”,既要兼顾高考成绩的优劣,又得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所收获,在二者之间寻找
期刊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展开,在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过程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题型已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初露锋芒了。如: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鲁迅的经典小说《理水》,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为:“《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高考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是:“小说中历史与现
期刊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狭小格局,进入广阔的全景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鉴赏阅读、创造阅读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谈一点体会。  一、整体阅读知人物  整体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课标》指出:“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
期刊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改变将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习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学习方法,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针对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可采取的方法则不必强求一致。比如对于《秋水》一文而言,教师应当注意到该文特点,采取可行性更高的自主思维启示策略。  《秋水》节选于《庄子》,整篇文章以设喻的形式试图讲明一个比较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易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把本文等同于普通散
期刊
阅读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从头到尾地读,这种读法在面对大篇幅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失灵”。有效的阅读要找准“点”,所谓“点”即指阅读文章时所选择的切入点。有效的切入点,便是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最有力的支点,学生可围绕这一支点进行有方向性的阅读,这使学生消除了大篇幅文章閱读带来的迷茫。另外,找到阅读支点之后,学生能够从与文章相关某一问题切入,很快进入到文章的内核。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切入,认清文章内容的大致方向,还
期刊
论述类文本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板块,它观点鲜明独到,结构严谨,体现出很强的缜密性,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逻辑性,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辨析是非、美丑,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资源,也是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中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肤浅层面,教师机械地围绕文本结构、中心思想等传统要素进行文本解读,没有充分挖掘论述类文本资源,违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阅读教
期刊
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批判性思维为特征、以认知结构对接为手段,促进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实现知识在新构情境中应用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教学形式为主,碎片化知识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不利于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正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一种突破,它将单元文本整合起来,以主题为抓手,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在单元文本之间建立起关联性,从而深度挖掘教材文
期刊
《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议论文写作中,“名”可以理解为文章的核心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文章说理的起点。我们的思维、认识离不开概念,如果文章有一个确切的、精彩的界定,就能保证立论的准确与深刻,同时也为自己下文的铺展定下一个明确的基调。那么,何谓“概念界定”?按照一般解释,就是指为某个确切的概念下定义,为某个概念定量地划分定义范围。在议论文写作中,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大多比较概括、抽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