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理念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先导,首先应当认识高校德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运行机制和德育评价四个方面审视高校德育,更加科学全面地确立高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运行机制 德育评价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更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目标。因此,确立高校德育新理念成为德育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应当认识高校德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运行机制和德育评价四个方面审视高校德育,更加科学全面地确立高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一、确立德育目标——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和谐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代思想家庄子就提倡“天和”、“人和”,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协调社会、自然和内心世界,达到自觉的道德境界。
在和谐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德育要关注人的思想品德的完善。二是德育在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高校德育,首先应当关注人的存在,使大学生懂得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激发大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生命本原的探索,使他们最终成为自己和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同时,高校德育还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即教会学生在“关怀”别人的同时也懂得接受“关怀”。其次,高校德育应当关注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性是个体能动地进行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的内化品质,体现在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社会技能的习用,形成关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具备相应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最后,高校德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教会大学生尊重和爱护大自然,倡导文明和谐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
二、确立充实、序列化的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对象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在内容上做出生态性的调整和创新,实现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一)完善德育内容,使其充实化。
目前,国家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我国实施的德育内容公认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1]它们彼此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构成育人的整体合力。此外,在德育的具体内容上,还需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特点,不断拓展其内涵,比如:成才观、择业观、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二)调整德育内容结构,实现序列化。
德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处于基础性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性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则处于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序列。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应相应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内容的教育。热爱祖国是对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的先进分子。再者,在道德教育上,首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劳动集体观念等个体品德;其次要注意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层次美德的修养。而思想修养内容是主导内容,道德修养内容位居核心内容,心理修养是一般的基础内容,成才修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内容的组合上,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教育内容,又要有根据形势任务及教育对象变化的需要确立的创新内容,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内涵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三、构建“体验对话”和实践的德育运行机制
(一)突出“体验”,强调“对话”。
“体验对话”式德育,就是要融于社会生活,通过建立“对话”,让大学生确立对生活的态度,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对话”不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灌输、指使、管教,而且是对话各方多向互动,教学相长,使大学生自觉内化。体验对话式德育强调要培植对话的“土壤”,创造和留置可以对话的“空间”,让对话各方能够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能够自主选择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体现“实践性”。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展开对话,学生才能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高校德育教学要体现实践性。为此,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学生社团,将德育渗透在社团活动中。此外,学生参与的校外活动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渠道。
四、确立多元、人性化和动态的德育评价理念
(一)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
德育评价的多元化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必然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为应对这种态势,高校德育评价内容必须多角度、全方位拓展。其次,高校德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多彩。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二)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人性化。
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人的差异性。从德育实践来看,不仅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心理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教育的接受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评价者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度量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动态化。
首先,评价是在德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上展开的全面评价。实际上,没有德育活动展开以前的评价,德育活动结束后评价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沒有德育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就不能及时改进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尽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2]
其次,要重视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价的作用也只有在德育的动态实践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德育评价的指标就要根据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和特点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评价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在动态的评价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的发展应当从德育目标理念的确立入手,积极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教学、德育评价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从而完成高校德育新理念的重构,为整个高校德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88.
[2]高德胜.德育学科教学评价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李宁,程喜荣.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3):70-72.
[4]冯文全,杨瑞.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创新高校德育内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41-43.
[5]董淑平,盛鹏飞.和谐教育: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要素[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1):75-77.
[6]曹俊兴,程孝良.基于伦理学视角的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81-84.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运行机制 德育评价
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和科学研究,更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目标。因此,确立高校德育新理念成为德育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我们应当认识高校德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运行机制和德育评价四个方面审视高校德育,更加科学全面地确立高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一、确立德育目标——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和谐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古代思想家庄子就提倡“天和”、“人和”,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协调社会、自然和内心世界,达到自觉的道德境界。
在和谐教育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德育要关注人的思想品德的完善。二是德育在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关注人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高校德育,首先应当关注人的存在,使大学生懂得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激发大学生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生命本原的探索,使他们最终成为自己和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同时,高校德育还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即教会学生在“关怀”别人的同时也懂得接受“关怀”。其次,高校德育应当关注大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性是个体能动地进行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的内化品质,体现在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社会技能的习用,形成关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具备相应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最后,高校德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教会大学生尊重和爱护大自然,倡导文明和谐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
二、确立充实、序列化的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德育内容必须根据教育对象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在内容上做出生态性的调整和创新,实现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一)完善德育内容,使其充实化。
目前,国家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我国实施的德育内容公认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1]它们彼此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构成育人的整体合力。此外,在德育的具体内容上,还需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特点,不断拓展其内涵,比如:成才观、择业观、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二)调整德育内容结构,实现序列化。
德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处于基础性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性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则处于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序列。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应相应地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内容的教育。热爱祖国是对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第二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的先进分子。再者,在道德教育上,首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劳动集体观念等个体品德;其次要注意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层次美德的修养。而思想修养内容是主导内容,道德修养内容位居核心内容,心理修养是一般的基础内容,成才修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内容的组合上,既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教育内容,又要有根据形势任务及教育对象变化的需要确立的创新内容,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德育内涵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三、构建“体验对话”和实践的德育运行机制
(一)突出“体验”,强调“对话”。
“体验对话”式德育,就是要融于社会生活,通过建立“对话”,让大学生确立对生活的态度,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对话”不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灌输、指使、管教,而且是对话各方多向互动,教学相长,使大学生自觉内化。体验对话式德育强调要培植对话的“土壤”,创造和留置可以对话的“空间”,让对话各方能够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能够自主选择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体现“实践性”。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展开对话,学生才能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因此高校德育教学要体现实践性。为此,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学生社团,将德育渗透在社团活动中。此外,学生参与的校外活动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渠道。
四、确立多元、人性化和动态的德育评价理念
(一)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
德育评价的多元化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必然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为应对这种态势,高校德育评价内容必须多角度、全方位拓展。其次,高校德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多彩。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二)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人性化。
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人的差异性。从德育实践来看,不仅个体独特的心理背景会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原则性差异,而且他们心理背景中不同因素的差异,也会对教育的接受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评价者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度量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高校德育的评价要实现动态化。
首先,评价是在德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上展开的全面评价。实际上,没有德育活动展开以前的评价,德育活动结束后评价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沒有德育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就不能及时改进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尽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2]
其次,要重视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评价的作用也只有在德育的动态实践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德育评价的指标就要根据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和特点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评价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评价的方法也应在动态的评价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的发展应当从德育目标理念的确立入手,积极实现德育内容、德育教学、德育评价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从而完成高校德育新理念的重构,为整个高校德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88.
[2]高德胜.德育学科教学评价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李宁,程喜荣.培养人文精神是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3):70-72.
[4]冯文全,杨瑞.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创新高校德育内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41-43.
[5]董淑平,盛鹏飞.和谐教育: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新要素[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1):75-77.
[6]曹俊兴,程孝良.基于伦理学视角的高校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