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路径选择与实践策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和大学连接的桥梁,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抓手.在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学科专业建设应处理的四大关系,提出了學科专业内涵特色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师范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策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全面质量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应对新形势、新战略,实现持续高水平发展,是师范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和大学连接的桥梁,更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办高水平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业建设仍将是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建设。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发展态势、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实现程度。截止2016年,河南省培养师范生的普通高等学校43所,其中直接以师范学院命名的7所:开设教师教育专业139个,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5万余人.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以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发展模式,即相对独立的办学体系、专门的管理部门、大致相同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态势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此相适应地方师范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第一,专业数量快速增长。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扩招,为应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态势,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了适应性的变化.在数量上做了相应的调整:经历了1999年到2005年的数量扩张阶段、2006年到2011年的数量稳定阶段和2012年至今的内涵特色发展阶段。如截止2016年,河南省的信阳学院师范、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专业总数均达到60个以上,现在稳定在每年新增2—3个。总之,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数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第二,非师范专业多于师范类专业。师范院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因而其应然的职能赋予了她使然的特定专业设置结构和类型——师范类专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师范类专业占全部专业的90%以上。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师范院校走向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表现在专业设置上,非师范专业增长幅度、数量均超过师范类专业.也就是说,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在师范院校的综合化进程中,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是通过设立较多的非师范专业来应对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实现自身的综合化发展。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2016年有本科专业67个,师范类专业仅有18个,占比26.8%。
  非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师范专业,且师范专业的数量呈递减趋势,非师范专业逐年增加。地方师范院校大量设置非师范专业,招收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着力发展与教师教育无直接关联的学科和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改变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同时也为了扩展师范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三,传统优势专业日益式微。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或本色是师范,优势专业为师范类。但随着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多元化,教师补充途径的逢进必考,以及中小学教师受编制的限制。导致三分之二的师范生不能按照所学专业就业。这种状况倒逼师范院校的教师重视学科教学、学科研究,轻视对课程教学论、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基础教育的关注,出现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错位.这不仅使教师教育的研究队伍日渐单薄,难以为师范类学科专业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严重削弱了师范类学科专业的建设力量。结果传统的优势专业——师范类专业,在数量上逐渐萎缩,在建设水平上逐渐式微。
  第四,专业设置重复度偏高。随着地方师范院校规模的扩张,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日益加剧。专业设置重复度,主要表现为专业布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当前,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资金、设备投入少的文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专业。以河南省7所师范学院为例,有13个专业全部重复,4个专业6所学校重复,3个专业5所学校重复。重复度高的专业主要分布在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法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专业。专业设置雷同,重复率高直接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益差,造成教育的低效或无效供给,抑制教育创新发展,使专业整体少特色、水平低。
  第五,工学类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地方师范院校从纯粹的师范类高校向综合性转型过程中,开办的学科门类逐渐齐全,均达到10个以上;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平均在50个以上。尤其是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工学类专业数量也逐年增多,一般都在5—7个以上,并且以每年平均1—2个新专业的增长速度持续扩张。由于长期的师范属性和办学经验积累,使得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建设带有明显的师范痕迹,缺少工程意识和鲜明特色。具体表现是:专业设置与理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差异不大,较多从模仿的角度设置专业,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的论证,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在培养模式上与其他学校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师范类院校的优势和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新上的模仿先上的、地方的模仿部属的、师范院校模仿理工院校”等问题。工科专业的教学基本建设经费投入远大于文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也大于理科类,而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受有限财政支持瓶颈的制约,致使这些工科专业建设投入不能满足专业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需要,从而影响教育质量,损害到学生的利益。尤其是工科专业增长速度高于工科师资的引进力度,造成师资数量不足,同时原有的师资因缺乏工科学科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不能完全胜任工科教学工作,这就造成工学类专业建设水平不高的状况。   第六,学科专业建设力量分散。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还是新兴的学科专业,影响其建设水平、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水平。地方师范院校高水平的师资大多集中于师范类学科专业。而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新增专业速度快、数量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增加较多,致使师资在学科专业之问频繁交流、勉为其难的转型。据调查,有近一半的师范类专业教师转入新办专业,而新办专业的师资有三分之一来源于原来的师范专业,新专业、青年教师为主体、转行的师资,难以承担其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重任。
  二、地方师范院校专业建设需处理的若干关系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创新工程,必然涉及多种资源的整合、多方利益的博弈,在推进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因而在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建设水平、打造专业特色过程中,需要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建设周期需要4—5年时间,因而在决定设置或整合专业时,既要考虑学科发展前景、专业设置基础,也要关注经济社会需求,毕竟人才培养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要。一般而言,社会需求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短期性、非理性的特征,因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也一定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如果社会需求与现有专业结构出现错位,就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谋求动态平衡,学科专业建设不能跟风式的随波逐流,也不能追求眼前利益短期效应。
  第二,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关系。专业建设需要有专业带头人、师资、实验实训场地等,设置一个专业或停招一个专业,涉及到利益的再调整、资源的再配置,绝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因而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较快,所谓的热门专业,经历3-4年后就有可能降温,而所谓的冷门专业也可能有旺盛的社会需求。正如经济发展有周期性一样,专业的热或冷也有其周期性.所以大学一定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就地方师范院校来讲,师范性是其底色,更是特色。因此,做精做强师范类专业,使其成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高地、教师教育学科文化高地,是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时,在整合学校资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应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新兴、交叉等非师范学科专业,以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专业数量与质量特色的关系。地方师范院校在快速扩张和发展定位中会面临着两难抉择:是坚守师范性,在强化、固化师范特色的基础上,走渐进式综合化发展之路,还是提档加速,快步推进综合化,以满足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办学规模都在两万人以上,因而必须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专业种数才能满足发展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数越多越好。因为专业数量与专业质量不是成正相关关系。相反,在学生人数达到临界规模后,专业数量越多,意味着资源配置越分散,很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特色。一个学校专业数的设定取决于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办学规模、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要根据需要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强化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设置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新兴交叉专业。在优化专业结构时,既要做加法,也应做减法,避免单纯地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和特色,坚持做到质量和数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第四,专业规划与落地建设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十五”规划期以来,高校都更加注重学科专业规划的制定,成立专门的机构,立项课题调研,把学科专业规划提高到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一样的地位来谋划。从整体上评估,各个院校的学科专业规划体现了办学定位、反映了时代特征、呼应了社会需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审视规划的执行情况,存在着停留在会议上多、挂在口头上多、写在文本上多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三分规划,七分落实。要实现学科专业规划的目标,必须沉下心来抓落实。否则,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第一,以办学定位引领学科专业方位。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它决定了高校生存的立体空间,导引着高校发展的走向趋势。支撑办学定位的是学科专业,因而学校定位决定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方向。地方师范院校的地方性、师范性、教学型、应用型的属性,决定了学科专业设置的坐标是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应以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参照,突出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设置学科专业,把自身优势与地方发展紧密融合,在服务中获得社会尊重和地位,实现大学自身的价值。
  第二,以顶层设计指导学科专业分类发展。顶层设计是实现办学定位的最佳路径。要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对所有学科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从地方师范院校的属性和定位出发,可以把学科专业划分为三类:即教师教育类(传统基础类)、应用科学类(应用文科和应用理科)和应用技术类(工科类)专业。对于设置历史长、师资力量强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引导其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对于应用科学类专业,引导其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突出应用特色,实现扎实学识与实践应用相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切实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对于应用技术类专业,引导其明晰专业定位,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分类发展的指导下,各专业会更加关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的优化,更加关注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问题。
  第三,以专业带头人统籌学科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它直接影响办学实力、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而在队伍建设中,核心是专业建设带头人的确定和培养。学校要注重从教师队伍中发现培养学识有专长、教学有智慧、研究有方向、成果成系列的校内名师,引导他们参与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把教学名师培养为学科专业的领军人物,实现一个领军人物带动一个专业发展,并促进一个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要统筹规划专业改革与建设,注重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富有合作精神、甘于奉献的专业建设团队,他们不仅在专业建设方向上要达成共识,而且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与效果等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引领专业发展,拓展专业内涵,打造专业特色。   第四,以预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有优势、有特色才能有前景、有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看是动态變化的,因此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具体来说,要依据经济社会需求、专业发展前景、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毕业生就业率、月薪、失业率、失业量、离职率、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求职成本、求职强度等各项指标情况,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预警机制,对就业前景差、生源不足的专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减招、缓招、轮招、大类招生、停招的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当年第一志愿上线率、专业转出率、就业率、报到率等排名靠后的1—2个专业,实行预警制度,减少其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一年后仍然得不到改善.实行暂缓招生或停止招生,直至予以淘汰.要建立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对于过于细化的专业.可以通过合并的办法进行调整;对于既没有特色、办学条件差的专业,要撤销或合并到其它专业中去;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第五,以资源配置保障专业建设.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满足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根本途径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此,要坚持向优势专业倾斜、向特色、品牌专业倾斜的原则,对专业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特色、培养方案切实可行、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专业积极扶持:对有一定优势的传统专业,在保持其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专业升级.从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对办学条件较差、发展前景未定的专业,则要停止投入、停止招生。总之,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学术交流等各个层面,而学校中各个相关部门和环节又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学科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爱群曹杰旺.地方高师学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4(1).
  [2]陈静梁福成.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内涵发展之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3]季喜燕李军湘.地方性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东化工,2015(6).
  [4]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J]湖北社会科学,2011(4).
  作者简介:卫丽军,1974年生,河南济源人,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职称:副教授。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6B21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英语作为国际上应用广泛的语言文化,更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社会生存能力。但是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的很多困境,公共英语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困境,并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
期刊
摘要:大学生在整个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大学生价值观又在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需要对大学生做行为及思想方面的指导,同时,这也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总的来说,同一时代的大学生会形成基本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又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高等学府教育的阐述,期望正确的指导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观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种微文化逐渐出现,而这些微文化具有较为强大的时代新,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无疑拓展了全新的空间,可以基于高校学生的特征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提升了高校思想传政治建设的时代性。对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但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师生的角色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转变?本文通过对翻转课堂实践的审视,提出了实施各阶段的作用,并指出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即“Flipping Classroom”)教学模式自2007年在美国萌芽之后,在随后的几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完善和发展。无论采取哪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人才市场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就业岗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空缺岗位的数量。严峻的社会现状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紧大数据时代的脚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海量的就业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给大学生提供了针对性、准确性的个性服务,本论文对高校如何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深度挖掘,为毕业生提供一个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平台进行研究。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带动了我国生产力的整体提升,经济产业调整与完善,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前,外来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加剧及外来负面价值观的入侵等都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时代性难题。本文意在,以时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化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措施  我国作为世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类型,其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从预防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十分重要。高校可从构建预防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进行预防。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策略  习近平强调: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而要办好高等教育,就需
期刊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层次人才提出新的需求,因此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研究生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更要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创竞赛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重要载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产学研结合的关键纽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跨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党委研工部将紧密围绕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与创新创业人
期刊
摘要:本文对山东某普通高等财经类院校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进行了针对教学效果和改革建议方面的调查问卷与分析,并对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各专业部分学生的座谈方式找出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以期对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调查与分析;英语素质教育  当前几乎全国所有的普通高等院校,都对非英
期刊
摘要: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缺乏实践能力,难以获得企业的青睐,会给其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景德镇学院学生通过一己之力获得课外学习机会可谓难上加难,即便获得学习机会也难以得到系统深入的学习效果。本文就陶瓷艺术专业学生课外学习途径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  关键词:搞笑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外学习;现状;对策  一、景德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