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探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g0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国家和市场资源配置手段的补充。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逻辑是由于处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个人或组织通过频繁的接触、互动,通过惯例、制度性规范等,彼此之间建立起义务与期望,形成各种信任关系,从而能够动员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关键词:社会资本;资源配置方式;社区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途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管理创新的新视角。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已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比较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指出社会资本是基于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所形成的人与人的互动模式,凭借这种模式,个人组成的群体完成经常性的活动。如果人们同意协作行动并对未来行动的结果承担责任,那么,不论他们运用什么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们都将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一、 社会资本: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1. 传统资源配置二元结构的观点。经济学研究中的“资源稀缺性”问题是相对于人类需求供给的相对不足而言的。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资源配置,即把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与政府。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功能的发挥来实现。
  政府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言的。市场配置方式不可消除的弊端如不完全信息、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性与垄断等,从而导致“市场失灵”。政府通过强制性权力来安排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的职责,从而维护最广泛的公共利益。
  2.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逻辑是:由于处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个人或组织通过频繁的接触、互动,通过惯例、制度性规范等,彼此之间建立起义务与期望,形成各种信任关系,从而能够动员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就社会资本概念而言,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本文研究中,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于特定社会结构中并能产生投资回报的资源。嵌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本,通过处于网络内的个人或组织彼此互动形成动员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或机制,并成为市场与政府之外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和政府有效配置资源都有其局限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局限在私人领域里。即使是在私人领域,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会产生垄断或过度竞争,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市场也无法解决在资源配置中所发生的一些交易关系问题。政府配置资源方式通过计划、命令等形式来分配、调节社会资源。由于政府干预不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无效的状况也是很常见的。
  帕特南用实例证明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的有效性。帕特南对意大利改革所进行的长达20年的调查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970年开始,意大利政府进行了一场制度变革实验,打破了统一后形成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央集权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全国各个地区政府。20年过去了,意大利南北行政区所取得的改革成效却大为不同。北方行政区政治稳定、社会运转和谐、经济发展迅速,而南方行政区却政治上腐败盛行、人们对政府普遍不信任、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发展不和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帕特南经过一再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是由于北方地区存在着广泛的公民参与网络,民众通过它们能广泛地与政府一起参与到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中,而南方却由于缺乏公民参与网络,人们极少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政府与民众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正是由于意大利南北方公民参与网络的差别决定了它们改革的成效与进行社会治理的质量的不同。
  当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资本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既没有国家的政治强制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因此,有效的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上的合理定位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二、 社会资本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
  
  1. 社会资本:再造治理结构。吉登斯关于结构的定义是:结构是一种各种关系脱离了时空所构成的虚拟秩序。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获得了具体体现,结构才能得以存在。关于结构,在吉登斯看来,人类社会具有结构特性。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结构在最基本的意思上是规则与资源。规则不仅是对于行动的解释,而且是行动的程序。资源包含了配置性和权威性两种类型,是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作为规则和资源的结构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行动者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利用了各种规则和资源,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和再生产出规则和资源。在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将所有的参与者置身于一张关系错综复杂而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网络之中。任何一个行动者,为了特定目的,都有可能对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进行运作。并且,社会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往往能够根据现实行动的背景进行结构的再生产。
  以社区治理为例,正是基于治理主体运用各种知识所构建的一整套治理网络、规范和制度促成了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例如从原来的不信任、敌视转变为相互的信任和认同,从原来的不公开、无规则转变为信息透明公开且有规则可循等等。结构是信任和规范的载体,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社区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的过程中屡屡获得见证。正是通过结构这种虚拟秩序,社区处在某一时空之中的无数的日常实践活动得以组织起来。社区居民们在经常性的互动中所形成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信任和期望嵌入在社区治理网络之中,并成为提升了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的无形资源。这种结构具有社会资本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的特点,治理主体通过对于社会资本的运作,促使了治理绩效的提高。因此它构成了一个区别于其他社区,成为可识别开来的社会系统。
  2. 社会资本: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资源包含了配置性和权威性两种类型,是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而资本最初只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它代表自然的或已被生产出来的生产因素的存储,这种存储被认为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产生效益。社会资本概念基于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而提出,它基于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即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经济的要素(如网络、信任、规范等)可以提升组织或者个人实现目标的效率。“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中的核心元素,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而获得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影响的“转换能力”,从而实现资源配置。
  3. 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生产能力。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将社会资本这一特性非常经典地表述为:“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但会因为不使用而枯竭”。社会资本越经常使用,它的供给越丰富。社会资本的自我生产能力与物质资本的有限性形成对抗性。社会资本的使用过程不仅不是一个不断“折旧”的过程,反而具有自我生产能力。社会组织中良性循环会产生社会均衡,形成高水准的合作、信任、互惠、公民参与和集体福利。路径依赖是制度演进中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也是社会资本演进中的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由于路径依赖、不良制度长期存在等原因,社会资本形成与发展在一些社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反之,社会组织中的良性循环会促进社会均衡的生成,从而形成高水准的合作与信任。
  
  三、 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运作
  
  在对吉登斯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吸收的基础上,笔者从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三个维度进一步认识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运作机理。
  1. 行动者:社区治理过程中引发社会资本运作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行动者往往会动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网络进行社会资本的运作。社区治理精英作为社区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公共生活的组织者,既整合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源,又可以承接社区外的资源输入,这样使得社区合作自主提供社区公共产品成为可能。社区治理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以追求社会报酬为动力的社区治理精英。这里的社会报酬相当于奥尔森所说的选择性激励,这种选择性激励是基于社区特有的价值评判机制而存在。社区治理精英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并不以是否能够获得直接经济利益为动力,他们在乎的是社区成员对于他们的评价和社区主流价值的认同。
  2. 行动:嵌入于社区结构资源的资本化过程。嵌入于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是怎样形成为社会资本的?“资本化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社会吸引——审视——动员、投资——社会资本的形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行动者能否有效运作社会资本,往往不仅仅在于其各自有多少资源,同时还在于社会资本运作转化的能力。依托于社区网络,嵌入于特定社区结构中的资源如何被有效地动员起来?
  作为一种“资本”,社会资本具有一般“资本”形式的特征与意义。它需要“投入”,需要“经营”,然后它可以“增殖”,并带来“收益”,促成更有效地实现集体目标和公共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资本是一个组织、共同体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或“公共基础设施”。 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治理过程中集体目标和公共利益实现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潜入在治理网络结构之中的资源动员潜能和动员能力的再生产又影响着社会资本的存量。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行动者能否有效运作社会资本,往往不仅仅在于其各自有多少资源,同时还在于社会资本运作转化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要关注动员的“过程”和动员能力。社区动员能力即社区权威为了实现既定的治理目标所拥有的发动社区成员响应、支持并按照其意愿行动的能力。笔者通过社区调研资料归纳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这种动员能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有:(1)非经济人价值理性主导的社区治理精英;(2)社区成员的参与网络;(3)参与渠道和参与的便利性等等。“社会动员是一个过程,通过它,一连串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信条全部受到侵蚀或被放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它意味着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动员能力本身具有再生产性的特性。信任带来合作,合作又增进相互信任,破坏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会受到惩罚。动员的过程是一个经营式的社会资本运作过程,在动员过程中它在不断创造、强化其动员能力。
  3. 结构:社区治理中信任与合作的载体。有效的社区治理与社区治理网络的运作及其嵌入在其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不可分离。存在于社区治理网络结构中的信任、规范是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正是社区治理体系结构中的信任、规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合作,促进了社区治理的绩效。
  (1)重建信任:基于相互认同和社区规范而积累的信任。“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中的核心元素。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分别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是根据血缘家族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确定的有选择倾向的信任,只应用于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们身上。普遍信任相对于特殊信任而言是一个更为宽泛的信任结构,它源于制度、法律等对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这里所涉及的制度不仅仅是指法律、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社区规范性等非正式制度。如果当事人未按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去做,则会受到惩罚。普遍主义信任有利于促进制度性社会资本的积累,它使得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生成宽容、包容和妥协的品格,允许不同的信仰和意见的存在。
  社区基于相互认同、社会道德、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规范积累了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这种信任改变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结构。这种相互认同以及社区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持续的沟通、社区成员参与以及社区规范来实现的。社区成员获得的一些合作的经验,形成自组织的习惯,为将来更大范围的集体行动打下基础。
  (2)治理结构中资源的变化:社会资本在行动和结构层面的过渡。从社区调研案例中可以发现尽管是一些社区治理中日常管理的一些小变革,如“社区文明家庭”的评比、“社区规范”的制定、“社区学校”和“社区医院”等等。但是这些变化蕴含了社区治理结构以及嵌入在治理网络结构中资源——社会资本的变化,以及对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成员个人人格的培养和社区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的关注和努力,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在行动和结构两个层面的过渡。保罗·怀特利的研究把我们关于社会资本产生来源的思考引向个人人格的培养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微观层面上,它告诉我们,家庭环境、社区氛围、社区教育等社会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由社区内部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了社区特有的“人格特征”。
  首先,基于社区网络的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其次,政策宣传、社区规范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治理的认同程度。第三,由于社区参与网络之中的合作同步促进了共同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并且有着一定的规范作为保证,这使得网络成员以后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使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并且使这种自发形成的合作秩序逐渐在共同体扩展开来,从而促进社区内治理效率的提高。第四,社会资本无论是作为人际关系资源,还是作为组织资源,社会资本的存量,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往往具有自我再生产性和可累积性。就个人所具有的人际关系资源而言,得到使用的机会越多,就意味着围绕个人所结成的社会网络越密,资源交换的可能性越大;资源交换的可能性越大,就意味着个人可以更多地使用人际关系资源,编织更加缤密的社会网络。就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组织资源而言,信任、合作、诚实守信等组织规范和美德,是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反复博弈的结果,一旦形成就具有良性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31.
  2.钱海梅.村规民约与制度性社会资本.中国农村观察,2009,(2).
  3.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纬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8YS23)。
  作者简介:钱海梅,博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0-11-12。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数据,从产权角度向上追溯,具体研究实际控制人所有权、控制权、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度、金字塔层级四个方面主要特征。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和现金流较高,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在资本市场制度发生股权分置改革的重大变革之后,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反,所有权、控制权比例上升但分离度变化不大。另外,实际控制人构建金字塔控制层级在逐渐增加。关键
摘要:现代工程项目强调集成化管理,形成工程管理的一体化。文章在分析传统合同策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集成化管理对现代工程合同的要求,同时详尽分析了FIDIC红皮书和英国新工程合同中具有集成化管理思维的典型合同条款。最后以南京地铁1号线中混凝土集成化供应模式及其相关合同条款设计为例,揭示了集成化管理思维如何在工程合同策划中应用。  关键词:集成化管理;工程合同;合同策划  一、 问题提出  在现代
摘要: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威胁,也有可能是机会。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检验特定情景下,突发事件严重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从冗余资源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吸收作用出发,检验冗余资源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论文以2003年我国非典为研究背景,选取在2003年公司年报中认为非典事件对其带来正面影响的医药类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表明,疫情的严重程度与这些公司的绩效成正相关关系,更重要的是,沉淀性冗余资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发展迅速。资金来源多元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也相应提高,高校发展的同时,财务风险也日益凸显,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建立,财务控制也很薄弱,财务控制带来的风险已经是高校的主要内部风险。高校管理者干预财务活动致使高校财务控制失灵。高校存在公权力,是导致财务控制失灵主要因素。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公权力,有助于理解高校财务控制风险的成因,也有助于解决高校的财务控制风险问题。关键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大型公司总分公司间控制难问题,以中资保险公司为例,利用相互依赖模型解释和分析了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阐述了总公司用以控制分公司的三种控制机制:垂直整合机制、水平整合机制和非物质激励机制,以及三种控制机制在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的总分公司间的控制形成机理。关键词:总分公司体制;相互依赖;控制机制具有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的总分公司间的控制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实践管理者们的关注。
摘要:文章从后悔的角度分析了产品涨价对同品牌未涨价相似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分析结论表明,如果人们上一次错过购买,这次准备购买时发现产品涨价了,人们会后悔没有在涨价前购买该产品,这会促使人们提高对同品牌未涨价相似产品的购买意向。同时,涨价对该相似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关键词:涨价;后悔;企业声誉;购买意向一、 引言我国已经进入“三高”(高收入、高物价、高消费)时代,在物价上涨的今
摘要:创业失败并不等于创业者失败。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知难而退还是破釜沉舟,部分取决于创业失败成本的管理。有效管理创业失败成本,可促发高水平的创业学习,并影响其再次创业意向。文章归纳了创业失败成本的结构,并对创业失败成本各个维度进行描述。基于创业事件模型分析创业失败成本对再次创业意向的影响路径。结合转型经济特征,分析了制度环境的三个维度对创业失败成本的影响。关键词:创业失败;创业失败成本;情绪成本
摘要:政府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了政府部门在当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完善我国政府在会计监督体系中职能的发挥。关键词:会计监督;政府监督;问题;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会计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会计信息属于公共产品,往往涉及公众利益,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公众难以识别
摘要:文章通过对上海12家民营科技企业538名员工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实证方法探讨了心理契约破裂(PCB)对员工工作绩效和离职倾向的影响,及领导部属关系(LMX)在心理契约破裂和工作绩效、离职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 (1) PCB通过LMX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工作绩效,正向影响离职倾向; (2) LMX在PCB和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分别为3
摘要:文章分析了科技金融体系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点,并以重庆为例,揭示了科技金融体系在西部地区的发展障碍,提出了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在西部地区的结构设计及政策性建议。关键词: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障碍;结构设计 一、 前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0年1月,全国330家在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