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育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教材“活”起来,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即,一、走进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激荡时代气息;二、走近学生,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三、走向开放,多方位多角度,激活教材内容。
关键词:走进生活 走近学生 走向开放
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发展。灵动的课堂,活学的教材。我觉得从教者的角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走进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激荡时代气息
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共识。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社会、学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引入国内、外时政,激发学生的评论思维。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的发展同脉而动,突出了教材的现实性色彩。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同时消化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水乳交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教材具有独特的魅力。走进生活,为思想语文课引来源头活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的内容加入课堂,让课堂洋溢时代气息。
二、走近学生,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只有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大道,才能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活学知识。教育家比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引导他们从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适当地把握时机,选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
坚持一个观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教学向学生的世界回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思考所见的相关资料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听到笑声、掌声、争辩声。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感受总结得出答案。如:学习到“消费”问题时,可以举出,我国汽车尤其是家庭轿车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预计2010年我国车市仍有15%~20%的增幅。同学们上网查询信息了解到,目前有5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4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执和讨论。你认为汽车消费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感受身边的事情,人人有话说,有的认为汽车消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三、走向开放,多方位多角度,激活教材内容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创立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活动中,领悟课本知识,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应是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基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善于进行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创造。入于教材之中而出于教材之外,捕捉具有探究意义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书本教材敢于质疑,大胆补充。
要想用活教材就必须整合其他各学科的资源,才能使教学生机勃勃。如联系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党的地位的确立;依据语文诗歌感悟文化的力量;借助图片、数据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运用跨科教学,有利于触类旁通、视野开阔。
借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针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运用案例创设情境,通过分析,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应用现代教育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学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不仅有静态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和乡土资源,还有不断变化的动态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幻灯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多角度、多方法触及教材,才能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与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从课本到课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活教材,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应构建浓郁生活气息、充满活力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凸显主体地位,实行开放性教学,实现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
关键词:走进生活 走近学生 走向开放
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的发展。灵动的课堂,活学的教材。我觉得从教者的角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走进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激荡时代气息
回归生活已成为新课改的一种共识。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社会、学生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引入国内、外时政,激发学生的评论思维。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的发展同脉而动,突出了教材的现实性色彩。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同时消化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水乳交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教材具有独特的魅力。走进生活,为思想语文课引来源头活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的内容加入课堂,让课堂洋溢时代气息。
二、走近学生,以人为本,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只有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大道,才能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活学知识。教育家比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引导他们从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学会探求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究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和学生的疑难点,适当地把握时机,选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
坚持一个观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教学向学生的世界回归。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思考所见的相关资料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听到笑声、掌声、争辩声。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感受总结得出答案。如:学习到“消费”问题时,可以举出,我国汽车尤其是家庭轿车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据统计,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预计2010年我国车市仍有15%~20%的增幅。同学们上网查询信息了解到,目前有5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45%的人认为汽车消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执和讨论。你认为汽车消费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感受身边的事情,人人有话说,有的认为汽车消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三、走向开放,多方位多角度,激活教材内容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创立互动的教学模式,真正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在活动中,领悟课本知识,得到锻炼。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应是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基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善于进行探究活动的再设计、再创造。入于教材之中而出于教材之外,捕捉具有探究意义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书本教材敢于质疑,大胆补充。
要想用活教材就必须整合其他各学科的资源,才能使教学生机勃勃。如联系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党的地位的确立;依据语文诗歌感悟文化的力量;借助图片、数据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运用跨科教学,有利于触类旁通、视野开阔。
借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针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教材内容,运用案例创设情境,通过分析,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应用现代教育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学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不仅有静态的教学资源——教材、图书馆和乡土资源,还有不断变化的动态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挂图、幻灯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多角度、多方法触及教材,才能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与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从课本到课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活教材,使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应构建浓郁生活气息、充满活力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凸显主体地位,实行开放性教学,实现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