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教师自我角色,让课堂亮丽多彩。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传统美术教学大部分均是以教材为教学轴心,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无法还原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学生富有创造性想法、灵感正是在这种轴心中被埋没了。
现实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一切对照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当作自己的参考书,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来挖掘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好心做成坏事。
一、利用教材,创造使用
(1)教材与重大赛事结合。众所周知,随着国力的强大,众多顶级赛事来到了中国,这是学生们所喜欢的,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了F1中国站世界锦标赛,要求学生观看比赛,了解赛车结构,然后用废弃物制造自己喜欢的车。
(2)教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单纯的平面观看,或者模型的观察都很抽象,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了解花的相关知识,而后带领学生参观“花展”,回来以后再进行创作。学习《有趣的鞋》时,则让学生在集市或者商城里认真去观察鞋的种类、样式、颜色等特点,并和自己设计的鞋进行比较。可以说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地把审美与思想教育融合了在一起,使学生的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改变教材,调动积极性。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大胆、更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运动场上》一课后,我就结合我们“小学田径运动会”让学生画出你认为比赛中最好的片段,可以是比赛开幕式的场面、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也可以是班级拉拉队的场面等。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处理教材,看似“乱”,学生没学到什么,但是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也不乏灵感与火花。
二、不拘泥教材中的预设,创新使用
(1)改变预设,让教学更经常。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只能按自己的经验来预测学生的反应,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方案,以便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各个教学环节也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教师要尽量少打断学生的探索活动,在设计这类活动时,不要把整个活动安排为若干个小环节,使一个整体支离破碎。我们宁愿少安排一些活动,而有所侧重地做透、做细某些探索发现环节,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去探索。如在教学《十二生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剪纸的技能,最初我设计了一步一步根据已有小羊的图案纹样,如何用刀、用剪子,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机械的操作活动,并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后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研讨后改为先讲讲小羊的故事,了解小羊的性格、外形特征,再观察范作,得出图案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花、草、小动物等,并尝试用刀、剪子进行创作。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设计制作出其他新颖美观的剪纸作品。因此,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2)给学生展示舞台,让课堂更亮丽。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创设有利于激发情感生成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思考、讨论、对话、争辩等活动让情感生成“自然天成”。记得一位名家说过,如果提供机会,学生的活动就会显示多种可能性。例如“六一”儿童节这天上午的美术课《我们班级的标志》,我一进课堂学生便要求给他们布置教室。因为下午要进行班级文艺表演,我当然欣然答应。同学们都动起来了,有的在板画,有的在拉花,有的在吹气球,有的在挂气球,有的在“指挥”——他们都那么投入,那么快活,那么融洽,而我在板书大大的“六一”快乐,然后同学再填色,填成一个个快乐的“会说话的小人儿”。我们正进行着一节愉快的艺术实践课。我相信在这样似乎有些“乱”的课堂,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与快乐,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和睦融洽的感情。我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和谐愉快的一道亮丽景观。
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地位,好心办成坏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精美的邮票》一课时,教师展示的完美范作和精致的媒体画面,固然本意是好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朴素的本真,压抑了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和艺术的原始冲动。这些完美的不恰当(包括不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出现,让学生失去了大胆尝试艺术表达的机会,失去了呈现艺术原创思维的机会,失去了在艺术实践中出错并由此积累宝贵经验的机会……这些“失去”,让我们想见,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人意义的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勃发创作的灵感,激扬个性的情愫。我们同样可以预见:当学生在展开联想之后,进行了造型表现的尝试,并由此出现了一些手法幼稚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时,此时教师再出示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到启发的欣赏作品,并给予技法方面的指导,学生一定收获甚丰,教学效果也会水到渠成。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传统美术教学大部分均是以教材为教学轴心,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无法还原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学生富有创造性想法、灵感正是在这种轴心中被埋没了。
现实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一切对照教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当作自己的参考书,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来挖掘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好心做成坏事。
一、利用教材,创造使用
(1)教材与重大赛事结合。众所周知,随着国力的强大,众多顶级赛事来到了中国,这是学生们所喜欢的,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了F1中国站世界锦标赛,要求学生观看比赛,了解赛车结构,然后用废弃物制造自己喜欢的车。
(2)教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单纯的平面观看,或者模型的观察都很抽象,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校园里的花》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了解花的相关知识,而后带领学生参观“花展”,回来以后再进行创作。学习《有趣的鞋》时,则让学生在集市或者商城里认真去观察鞋的种类、样式、颜色等特点,并和自己设计的鞋进行比较。可以说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地把审美与思想教育融合了在一起,使学生的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改变教材,调动积极性。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更大胆、更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运动场上》一课后,我就结合我们“小学田径运动会”让学生画出你认为比赛中最好的片段,可以是比赛开幕式的场面、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也可以是班级拉拉队的场面等。学生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处理教材,看似“乱”,学生没学到什么,但是却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也不乏灵感与火花。
二、不拘泥教材中的预设,创新使用
(1)改变预设,让教学更经常。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只能按自己的经验来预测学生的反应,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方案,以便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各个教学环节也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的变化灵活调整,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教师要尽量少打断学生的探索活动,在设计这类活动时,不要把整个活动安排为若干个小环节,使一个整体支离破碎。我们宁愿少安排一些活动,而有所侧重地做透、做细某些探索发现环节,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去探索。如在教学《十二生肖》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剪纸的技能,最初我设计了一步一步根据已有小羊的图案纹样,如何用刀、用剪子,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这样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机械的操作活动,并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后来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研讨后改为先讲讲小羊的故事,了解小羊的性格、外形特征,再观察范作,得出图案可以设计成各种几何形,花、草、小动物等,并尝试用刀、剪子进行创作。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设计制作出其他新颖美观的剪纸作品。因此,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2)给学生展示舞台,让课堂更亮丽。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创设有利于激发情感生成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通过思考、讨论、对话、争辩等活动让情感生成“自然天成”。记得一位名家说过,如果提供机会,学生的活动就会显示多种可能性。例如“六一”儿童节这天上午的美术课《我们班级的标志》,我一进课堂学生便要求给他们布置教室。因为下午要进行班级文艺表演,我当然欣然答应。同学们都动起来了,有的在板画,有的在拉花,有的在吹气球,有的在挂气球,有的在“指挥”——他们都那么投入,那么快活,那么融洽,而我在板书大大的“六一”快乐,然后同学再填色,填成一个个快乐的“会说话的小人儿”。我们正进行着一节愉快的艺术实践课。我相信在这样似乎有些“乱”的课堂,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与快乐,感觉到同学之间的和睦融洽的感情。我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和谐愉快的一道亮丽景观。
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地位,好心办成坏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精美的邮票》一课时,教师展示的完美范作和精致的媒体画面,固然本意是好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朴素的本真,压抑了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和艺术的原始冲动。这些完美的不恰当(包括不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出现,让学生失去了大胆尝试艺术表达的机会,失去了呈现艺术原创思维的机会,失去了在艺术实践中出错并由此积累宝贵经验的机会……这些“失去”,让我们想见,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人意义的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勃发创作的灵感,激扬个性的情愫。我们同样可以预见:当学生在展开联想之后,进行了造型表现的尝试,并由此出现了一些手法幼稚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时,此时教师再出示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到启发的欣赏作品,并给予技法方面的指导,学生一定收获甚丰,教学效果也会水到渠成。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